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影響巨大。從隋唐創立科舉制開始,除了文科舉,還有武科舉。從武則天開始,就有了武科舉的明確記載。之后各個朝代,除了元朝沒有實行過武舉外,宋、明、清都有武舉制度,與文舉并列。但是,有一個現象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就是在各種歷史文獻中,說到科舉通常僅僅是指文舉,并不包含武舉。歷代朝廷在觀念上對武舉并不看重,談武舉最多的是民間說書,如《說岳全傳》、《大明英烈傳》等等,把爭奪武狀元說得繪聲繪色,致使有不少人把這種傳聞渲染當作了歷史真實。
唐代創立武舉制度時,主要是考核體能和作戰技術,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考試種類,以及蹺關、負重、身材等相關體能項目。據《唐六典》卷五載:“以五等閱其人,一曰長朵,二曰馬射,三曰馬槍,四曰步射,五曰應對。以三奇拔其選:一曰驍勇,二曰材藝,三曰可為統領之用。”基本上不考文只考武。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的制科中,與軍事緊密相關的“軍謀宏遠堪任將帥”屬于文舉,并不在武舉之列。這也說明,唐代武舉所選,偏于下級軍官,基本與高級軍官無緣。盡管武舉出身者可能后來極為有名,如郭子儀,但他是靠多年實戰打出來的功業,同武舉出身關系不大。從《唐書》中的列傳明確記載武舉出身者僅有郭子儀一人來看,反過來說明了武舉選出的人大多默默無聞。所以,歐陽修對武舉很看不上,在《新唐書·選舉志》中說了武舉的基本制度后,評價道:“其選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復書。”而馬端臨反駁歐陽修的評價,能舉出的例子也僅僅是郭子儀。
武舉出身的人能不能打仗,確實值得存疑。唐末五代,正是兵荒馬亂軍人跋扈的時期,而恰恰在這一時期,武舉并未舉行。王栐《燕翼詒謀錄》稱:“唐設武舉以選將帥,五代以來皆以軍卒為將,此制久廢。”直到形勢穩定的北宋仁宗年間,才又恢復了武舉。與唐代不同的是,北宋重視軍事理論,武舉考試把韜略放在首位,其次才是體能和技藝。“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其間以策略武藝俱優者為優等,策優藝平者為次優,藝優策平者為次等,策藝俱平者為末等。”(《宋會要輯稿·選舉》)書面考試內容幾經演變,最終確定為考《武經七書》。
宋朝重文輕武,盡管武舉與文舉并列,但武舉出身者朝野不看重,自己也會覺得矮一頭。武舉考中,不過是差遣去干一些“京東捉賊”、“教習騎軍”的事情,甚至還被差遣榷酤之職。元朝最重軍事,但恰恰是元朝并未實行武舉。盡管元朝的文舉也乏善可稱,而武舉干脆就提不上串。明朝朱元璋建國后,禮部奏請“立武學,用武舉”,被朱元璋以“析文武為二途……甚無謂也”的理由駁了回去。到明英宗天順年間,才又恢復了武舉,明孝宗確立了武舉格,明武宗時制度逐漸固定。此后,武舉制度沿用到清朝,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徹底廢除。
明代武舉,對于當事人來說僅僅是混個出身,在世襲軍戶中開了一條進入軍界的通道,今后能不能升遷和得到重用,關鍵看軍功。所以,志向遠大者多數看不上武舉。即便是武舉出身,也深知要靠軍功建樹才能出人頭地,如戚繼光就是這樣。清朝更明確規定,文科舉是做官正途,科甲以外為雜途;而武科舉的升遷排列在行伍、軍功之后,即以行伍為正途,武舉為雜途。正是因為人們看不起武舉,所以,即便有了武舉出身,人們也不覺得光彩。明朝后期的著名大臣熊廷弼,本來是武舉湖廣鄉試第一名(解元),但鑒于人們看不起武舉,后來為了證實自己的才能,洗刷武舉的名聲,又參加文舉,在萬歷丁酉科湖廣鄉試中了文解元,完成了類似于今日的“換文憑”過程。他在家中大堂上寫有“三元天下有,兩解世間無”的對聯,充分表達了自己由武轉文的得意之情,流露出對自己期許和傲氣,也隱含著對武舉的不屑。
武舉考試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軍人”選拔,而不是“軍官”選拔。武舉比較完備的宋朝,宋庠曾經說道:那些在崇政殿蒙皇帝召見的武舉人,“才術膚淺,流品混淆,挽弩試射,與兵卒無異”(《宋元憲集》卷三十一)。清朝的武舉考生多不能文,到了嘉慶時,在文化考試上不得不作出只要默寫《武經》一百字不出錯就算合格的規定。明清科舉有了出身而未能當官的鄉紳,按數量來說,以武舉居多。這種人聚集鄉間,不但不能為國家所用,反而可能形成社會危害。光緒廢武舉時,張之洞、劉坤一在奏折中就指出了武舉之害,道:“凡武學武舉武進士之流,不過恃符豪霸,健訟佐斗,抗官擾民,既于國家無益,實于治理有害,此海內人人能言之。”(《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五十二)至于武舉在民間的口碑,還要更差一些。清朝有人做打油詩諷刺武舉說:“頭戴銀雀頂,腳踏粉底皂。也去參主考,也來謁孔廟。顏淵喟然嘆,夫子莞爾笑。子路慍見曰:這般呆狗醮,我若行三軍,都去喂馬料。”
但是,我們看到一些關于武舉的文章,往往套用文科舉的功能和評價,有某種過分拔高的傾向。有些博物館,在當地名人的資料陳列中,對武舉出身的人也多溢美之詞。這種偏差,值得史學工作者注意。民間不了解武舉真相,聽了說書藝人的虛構和夸張,如“岳飛槍挑小梁王”、“常遇春大鬧武科場”之類,誤以為那就是歷史真實,尚情有可原,但學者專家寫書撰文也道聽途說,不去詳盡考察史料,不能對歷史存有一種“理解的同情”,以今度古,以傳言為史實,或者在史料選擇中不適當地剪裁,進而拔高符合自己觀點的材料,拋棄相反的證據,致使嚴肅的學問走向輕浮的媚俗,這是需要校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