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六書”研究的,經常有人問我:“什么是六書?”這讓我深感詫異:中國人人都在使用漢字,竟然有許多人不知道“六書”?這不是六書研究者們的嚴重失職嗎?于是,我決定寫一篇簡要介紹“六書”的文章,以宣傳與漢字唇齒相依的六書理論,也希望漢字偉大而神圣的內涵能夠家喻戶曉。
六書是有關漢字創造方法的古老理論。《周禮》就已指出:周代“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而“六藝”之一就是“六書”。然而,由于六書是商周時人根據甲骨金文體系創立的造字理論,周代以后,籀篆隸楷逐次興起,六書與甲骨金文一起沉入了歷史的汪洋大海;加之戰國去典、秦始皇焚書,六書理論逐漸消聲匿跡。兩漢,朝廷大興收藏與校勘天下圖書的浩大工程,成就巨大,空前絕后,而恰恰正是東漢許慎這位校書郎,在他的不朽之作《說文解字》中再次推出了古老的六書定義:“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明確申明他的六書定義是來源于周代的,他說:“周禮,八歲入小學,先以六書。”但是,由于許慎以后、清代以前的學者,沒有見過甲骨文,金文也所見不多,歷代學者只能在籀篆隸楷中求六書之理,故對六書定義的深刻原理一直不甚明白,尤其是“轉注”一書,爭論至今,沒有統一看法,從而導致對六書“整體功能”長期認識不足。現在我們根據甲骨金文體系解開了千年不決的“轉注之謎”,進而發現:古老的“六書”原來竟是一個“六步相生”的造字程序。下面我們就依“象形一轉注一指事一會意一形聲一假借”這個“六步相生”次第逐一探討六書的原理,并就教于方家。為了通俗易懂,以下不對許慎六書定義作具體訓詁考證,只簡單陳述六書的實在原理。
(1)象形字
所謂“象形”,就是按照實物的形狀,畫出微型圖畫,以為象形字。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金文,而在甲骨金文中,象形字比比皆是,都是微型圖畫。象形字的最大特征是:后人可以直接通過圖畫來了解其本義,從而了解上古歷史事物。象形字是甲骨金文體系的“母體”,其余五書都是由象形字相生而來的,所以我們說:象形是六書的靈魂。從后文“六步相釋”原理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具有非常強烈的“傳世意識”,他們希望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和字與字的關系把華夏初史傳承千秋萬代。而他們設計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用微型圖畫描繪華夏初史事物。研究象形字本義的方法之一,是“象形鏈”,即把描繪同一事物或同類事物的象形字串連起來,從而圍證其中某一象形字的本義。
(2)轉注字
所謂“轉注”,就是把象形字簡化為一系列轉注字(簡化符號),形成轉注鏈。祖先創造“轉注”之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用象形字組裝合體字時所出現的形體臃腫現象。轉注字都是從象形字簡化來的,所以轉注字的本音本義都必須由其母體象形字來予以解釋。例如“人”字,甲骨金文中有,一系列逐次簡化的寫法,而轉注字的本音本義就必須由亭這個母體象形字通過這條“人轉注鏈”來予以解釋,從而告訴后人:字的本音讀“人”,本義表示“人類”。如果沒有這條“人轉注鏈”作注腳,那么后人就很難知道甲骨金文字的本音和本義。
研究六書,必須以“一字多體”的商周甲骨金文體系作為主要對象,后世籀篆隸楷因“形變甚重”和“一字一體”而已無法全面體現六書原理。這同時也說明:六書確如《周禮》所說至少來源于商周時代,且是甲骨金文體系的造字理論。先前的古文字學家在籀篆隸楷中求轉注之理,不啻是刻舟求劍。
(3)指事字
所謂“指事”,就是在象形字或轉注字上施加指事之“點”,以指示抽象義,從而造出指事字。象形字、轉注字、指事之點,是構成古漢字形體的“三要素”,一切古漢字都是由這“三要素”構成的,別無其他。轉注字只有依靠“轉注鏈”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本音和本義。指事之“點”只有依附在象形字或轉注字上才能成字。象形字、轉注字都是獨體字,指事字是合體字的萌芽。象形字和轉注字都只能表達有形有象的東西,不能表達抽象之義。而指事字正是補這個缺的,專表抽象之義。如二(上)字就是在一橫之上頓一點以表示抽象的“上”義,一(下)字就是在一橫之下頓一點以表示抽象的“下”義。再如(日)字是在太陽當中頓一點以表示太陽里面有太陽神,(月)字是在月亮當中頓一點以表示月亮里面有月神。有些指事字不好理解,如上(土)字,為什么要在上符號上頓一點,這一點表示什么?是指示神話中大禹之父鯀從天庭盜來“息壤”從此人間有了土壤嗎?研究六書(古漢字),知識和觀念非常重要,不具備一些上古史知識和觀念,有些字的形體我們就理解不了。愛因斯坦說得好:“你能不能觀察眼前的現象,取決于你運用什么樣的理論;理論決定著你到底能夠觀察到什么。”研究古漢字最重要的,是對上古宗教內涵的深入了解,否則許多古漢字我們都只能視若無睹。
(4)會意字
所謂“會意”,就是用象形字、轉注字、指事之點來組裝合體字,以表達所會之義。如“明”就是用“日”“月”二字組裝而成的會意字,所會之義是“光明”。理解會意字的前提是懂得象形字、轉注字和指事之點,這就像我們要看懂一篇“文章”必須首先識“字”一樣。會意字中的象形字一般來說可以根據其圖畫內容得知其本義,會意字中的轉注字必須通過轉注鏈來認識其本音本義,會意字中的指事之點則必須通過指事之點在象形字或轉注字上所處的位置來判斷其本義。甲骨金文中的所有會意字都是一篇篇祖先發給子孫后代的“祖信”,其“字中字”就在講述一段段華夏往事,所有會意字加起來,就是一部上古史概要輪廓。所以,會意字可說是古漢字“記史功能”的最大功臣。不同的會意字因具有相同的字符而交互說史,陳述洪荒。
(5)形聲字
所謂“形聲”,就是在上述四書中選擇“形符”(也叫“義符”)和“聲符”來組裝出半形半聲的形聲字。形聲字中的“形符”是專表該字意義的,其“聲符”是專表該字讀音的。形聲字是漢字中唯一的“注音字”。例如“河”字,是形符專表“水”義,“可”是聲符專表讀音。形聲字的義符所表之義往往只是個大概而不具體,聲符也往往只是音近而非同音字。
形聲字是從會意字發展來的,其過渡階段是“亦聲字”。“亦聲字”既是會意字又是形聲字。如“河”就是亦聲字,其中的“可”既是聲符又是義符:“可”作為聲符,其讀音與“河”相近;“可”作為義符,其古文由c=j(神口)、丁(丐)二字組成,是專表“神語”的口字,丁(丐)本義表示上帝高祖夔(具體情況參看《漢字起源與原理》一書)。所以,“河”字本義表示:“給上古先民傳授文化的上帝高祖夔(丁)就是先民的黃河之神(河)。”前人說“河”是黃河的專稱,其實“河”是“黃河之神”的專稱。
純粹的形聲字是為解決用字之窮而造的,其“記史功能”不強,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據統計,形聲字在甲骨文中只占20%(可能更少,因為有些是亦聲字),而在東漢《說文》中卻占82%,足見形聲字多為后起字。
(6)假借字
所謂“假借”,就是對前五書進行“借形變聲”和“借形借聲”從而造出假借字。“借形變聲”是假借之本,“借形借聲”是假借之末。所謂“借形變聲”就是借—個字來改變讀音,成為新字。例如乎本音讀“zhang長”而本義表示長發拄杖老人,改變讀音為“chang長”,而引申義表示“長遠”“長久”等。再如“工”是由“革節這條“單轉注鏈”簡化來的轉注字,本音讀“單”,本義表示上帝高祖夔和亞上帝蚩尤原理參看《漢字起源與原理》一書],改變讀音為“工”,引申義表示人間“百巧之工”。如此引申的原因在于:先民認為上帝是“創世之工”。在甲骨金文體系中,假借主要用于給轉注字注入新音,使之產生引申義,從而把華夏初史記載在轉注字的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中。這是非常絕妙的記史方法。
“借形借聲”是假借的“副產品”,也叫“通假”,分三種情況:一是“同音通假”,如借“公”(gong)為“功”(gong),借“駿”(jan)為“峻”(jun);二是“雙聲通假”,如借“祝”(zhu)為“織”(zhi),借“果”(guo)為“敢”(gon);三是“迭韻通假”,如借“崇”(ch6ng)為“終”(zhong),借“革”(ge)為“勒”(le)。
假借還包括古漢語中的“同音記史”現象,即通過一串讀音相同相近的字來記載上古某一歷史文化單元。如“圓→圈→環→轉→彎……”記載同類狀態;“巫→舞→悟→無……”記載巫覡通過巫術之舞修煉“空無”境界。“同音記史”涉及語言起源問題,玄深無比。
(7)結束語
由上觀之,我們可以看出:“六書”其實是一個“六步相生”的造字程序,即:
第一步:按照實物的形狀,畫出簡要圖畫,以為象形字;
第二步:把象形字簡化為一系列轉注字,形成轉注鏈;
第三步:在象形字或轉注字上加指事之“點”造出指事字;
第四步:在象形字、轉注字、指事字中選擇“義符”組裝出會意字;
第五步:在上述四書中選擇“形符”和“聲符”組裝出形聲字;
第六步:對上述五書進行“借形變聲”或“借形借聲”造出假借字。
由以上“六步相生”程序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四個要點:(一)漢字的母體、基礎和靈魂是象形字,其余五書都是由象形字相生出來的;(二)漢字的基本構件是象形字、轉注字、指事之點這“三要素”,一切古漢字都由“三要素”構成;(三)“六步相生”同時也是“六步相釋”的,即:第一步,“象形鏈”解釋象形字;第二步,象形字解釋轉注字;第三步,象形字、轉注字解釋指事之點;第四步,“三要素”解釋會意字本義;第五步,前四書解釋形聲字;第六步;前五書解釋假借字。所以,六書是研究漢字本義從而窺探上古歷史真相的金鑰匙。(四)由“六步相生”程序創造出來的甲骨金文體系,其實是一張龐大的連環相生、輾轉相注、縱橫交錯、交互說史的“古漢字關系網絡”。該網絡具有“聚則記史,散則記事”的雙重功能。所謂“散則記事”就是我們通常所知的用漢字來寫文記事的普通功能。所謂“聚則記史”就是按照“六步相釋”,我們就可以從“古漢字關系網絡”中讀出大量的華夏初史真相。因此,甲骨金文體系其實正是我們智慧的祖先遺贈給萬代子孫的一部記載方式極為奇特與絕妙的《華夏第一史冊》,初史謎底,盡記其中!
六書研究,無論對于漢字本義,還是對于華夏初史,都具有極其重大意義。這項規模龐大、層面深廣的研究一旦全面告罄,可能具有劃時代意義。
說明:本文是2002年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六書新論》[結項證書號:2006017]和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古漢字本義系統與上古神話原型研究》[批準號:09XZS01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