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稱格言為“勒諧”,意為“善言”,主要宣揚人的處世哲理。格言詩,也叫哲理詩,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藏族學者喜歡用這一文學形式宣傳自己的世界觀,因為它深入淺出,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字句整齊,瑯瑯上口,哲理深刻,在藏族人民中有著廣泛的影響。用格言詩敘述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標準和求學精神以及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采用四行一段的民歌體,每行七言(民歌為六言),為了陳述主題,采用人們所熟悉的比喻、推理等手法,富有哲理性。除了魚蟲花草、日月山川外,還用民間典故、諺語。不少藏族群眾能夠背誦、引用許多格言詩。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詩集有《薩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樹格言》、《國王修身論》等。
《薩迦格言》有9章,分別為觀察學者品、觀察上等人品、觀察愚人品、觀察賢愚混雜品、觀察惡行品、觀察自性品、觀察不當行為品、觀察事物品、觀察教法品。其內容豐富,有對統治階級兇狠本性的揭露,有對自私、虛偽、貪婪、愚昧行為的諷刺和抨擊,有對如何求知識和做學問的勸告。其對生活是非曲直的議論,反映了作者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難免帶有種種偏見和時代的局限。《薩迦格言》的作者是薩班·貢嘎江村(1182—1251年),他從小跟隨父兄受嚴格的釋典、經學教育,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為師,攻讀梵文,研究佛經,成為西藏佛教薩迦派的著名大師,號稱班智達。其著作除《薩迦格言》外,還有哲學著作《明因藏論》及佛教律部著作《三儀律差別論》等。他為祖國的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70歲時病逝于涼州(甘肅武威)。
《格丹格言》有125首,兩首為一組,以對比手法談論智者和愚者的差別,標準與《薩迦格言》大致相同,都是以佛教教義為立足點。作者索朗扎巴(1478—1554年),安多人,從小出家為僧,專攻因明學,在拉薩哲蚌寺獲一等格西學位,52歲擔任甘丹寺的“色赤”(法王),76歲去世。
《水樹格言》是藏族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作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從水引伸出來的,叫《水喻格言》,139首;另一部分是從樹引伸出來的,叫《樹喻格言》,100首。有對暴君和壞人的揭露和抨擊,有對正直純潔美德的贊揚,有求學、待人接物應持有的態度等。寫法與《薩迦格言》相同,四句七言,藝術上有獨到之處。作者貢唐丹白準美(1717—1786年),生于現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拉卜楞寺的大活佛,即貢唐第三世,才華出眾,著作很多,輯有《貢唐丹白準美全集》。
《國王修身論》,21章5000余行,是格言詩的長篇巨著。作者米龐嘉措(1846—1912年),生于今四川甘孜州德格雅曲定瓊,幼年聰明好學,12歲出家為僧,游學藏區各地,投拜名師,學法求知,精通五明文學,是當時很有名氣的學者。傳說他長于醫道,有起死回生之術,樂于救助貧苦,頗受群眾敬重。米龐嘉措集中了藏族學者和古印度學者關于國王的各種論述,結合自己對藏族社會生活的觀察,寫成此書,內容繁雜,包括謹言慎行、用人之道、公正執法、學習經典、修身養性、對待百姓、處理政務、制定策略等方面,系統論述了統治階級的施政方針、處事原則、道德標準、是非概念等?,F錄《國王修身論》中的幾首格言詩:
有人不說也不干任何事情,有人不說卻辦好一切事情。若是搞不清該說與否,亂說一通多半帶來不幸。
心胸狹窄的嫉妒者,專門奉行非議別人的哲學;好像不中傷周圍的人,自己的名聲也隨之冷落。
不合時宜的任何空話,大家都會輕視它;合乎時宜的金玉良言,對人對己都益處極大。
一切英明的國王,對任何人都應尋訪,不要堵塞群眾言路,及時查問是智者良方。
這些優秀的格言詩,哺育著一代代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培養了這個民族善良、進取、不屈和勇敢的精神品質,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贏得了各民族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