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聽穎師彈琴》和李賀《李憑箜篌引》兩首詩中的音樂描寫藝術向為人所稱道,清人方扶南曾將其與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提并論,并推為“摹寫聲音至文”(《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但是,筆者以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就其音樂描寫藝術而言,誠有超人之處,但若將其與白居易的《琵琶行》并論,實有不逮。因為這兩首詩各有偏失,或在辭章結構上失之于亂,或在篇章內容上流之于濫,實不能歸入詩中的上上品。不揣簡陋,試述如下,謹待教于方家。
先說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筆者以為,《聽穎師彈琴》的缺誤在于其辭章安排上的混亂,使上下文有離合之嫌。案:詩中開篇不交代穎師彈琴的時間、地點等相關情境,緊扣題目中的“聽”字,破筆直入,正面描寫音樂的幻化,確實把讀者立刻引領進美妙的音樂世界。但是,詩中正面描寫音樂的末一句“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后,與繼起的正面描寫“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一句,銜接十分勉強。而審之于原文,“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一句,最適合與“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互為上下文:詩人正是為音樂感染,在琴聲的起伏中,漸漸聯想到了自身——以自己的才干和抱負,本該如那只在“喧啾百鳥群”中沖天而上的“孤鳳凰”,但才不為世用,人不為俗容,以致被謗者屢,躓踣者屢,正如那只鳳凰雖勉力高飛但在迭遭打擊后終于難以繼續向上,陡然跌至人生谷底;感慨于此,詩人再也難以抑制心中的憤懣和失落,“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并不覺仰天慨嘆“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若這樣安排似乎更合邏輯,文脈也更通暢。
由此,筆者以為,《聽穎師彈琴》詩中語句,應該調整為: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詩人先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在對比當中側面烘托穎師技藝的高超;然后,“起坐在一旁”的詩人,醉心于音樂的纏綿婉轉,抑揚頓挫,并逐漸由音樂的韻內之趣,省悟到其韻外之致;當深入音樂中的詩人神傷于那只從“喧啾百鳥群”中孤起的鳳凰,雖然幾經努力,仍然“失勢一落千丈強”后,終于情動于中而形于外,難以自己的詩人不能卒聽,本能地“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略微平靜后的詩人不覺慨嘆穎師的技藝高超和對自己產生的強烈震撼,“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行文若是,詩中上下文離合之隙、條理悖亂之嫌,當可以避免。否則,若依韓愈《聽穎師彈琴》之原詩,說“詩人匠心獨運,不拘筆墨”尚可,但若推其為“文從字順,各司其職”(朱世英評語,《唐詩鑒賞辭典》798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實有所勉強。
至于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筆者以為,詩中的不足在于側面描寫過于堆砌、羅列,以致有內容煩瑣之嫌。《李憑箜篌引》全詩凡十四句,除前六句為正面描寫,自第七句以下共八句都為側面描寫,用以烘托李憑的技藝高超。這些側面描寫先由遠及近,再從神山仙府到月宮瓊宇,每句各從一個角度,寫出了李憑技藝的高超和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動人于言外。可以說,每種想象都極盡石破天驚、語出驚人之能事。但是,將這些奇偉瑰麗的想象羅致一處,動用這樣多的側面描寫,則難免流于鋪張、累贅和煩瑣。因為側面描寫本起點睛的妙用,若過分偏執,必將失之于濫調和瑣碎,呈喧賓奪主之勢。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過分倚重于側面烘托,情同于此,實有流于濫用之嫌。且詩中的各類想象,并未能準確、傳神地摹擬出李憑琴聲悠揚曲折的變化情勢,雖傾盡側面描寫功用之極致,但不能令人辨其聲識其韻,是又一憾。
《李憑箜篌引》側面描寫的濫用,當是李賀詩風奇崛幽峭、裱麗凄清的自然流露。緣其根本,皆在于詩人過于追求奇詭險怪,過于想表現出不世的才情和風華,實為少年詩人疏于老成、浮躁張揚、只想以偏鋒致人之通病。若假以天年,使其多經歷煉,詩風日趨老成,當更臻至境。惜乎天妒英才,讓李賀不能展示出更加成熟、更趨完美的才華,怎能不令人可悲可嘆!附:《聽穎師彈琴》原詩:
昵昵兒女語,
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李憑箜篌引》原詩:
吳絲蜀桐張高秋,
空山凝云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
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