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百年校慶時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這給我國高等教育工作和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指出了工作重點,布置了高等教育的最高任務;實際上,這也是黨中央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以實現民族復興宏偉目標為標尺,對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進行的一場必須按時交出圓滿答案的考試,試題就是:如何通過高等教育工作,在我國實現人類優秀文化的傳承和思想文化的創新。
高校本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陣地,也是一個國家的思想庫;總書記殷切盼望高校能夠發揮這兩個方面的職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了圓滿完成這一宏偉任務,有必要從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管理方面人手,促進我國人文學科大發展,確保這兩個任務順利完成。因為:
第一,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或學術創新是高等教育順利完成優秀文化傳承任務的前提和基礎。古今中外文化紛繁復雜,哪些優秀?這需要扎扎實實的科學研究,在準確認識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合理的評判。所以,學術研究是完成優秀文化傳承任務的前提。同時,高質量的學術研究還是優秀文化傳承實踐的理論準備。
應該認識到,優秀的學術成果就是人類優秀文化的蓄水池。優秀學術成果包含著優秀的學術思想;而優秀的學術思想正是思想文化創新發展到當代的現實學術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材料準備、學科支柱和思想土壤。所以,不論是優秀文化傳承還是思想文化創新,都離不開學術創新。搞好學術創新工作,是完成優秀文化傳承和思想文化創新任務的必由之路。
第二,在學術研究中,比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特別是其中的歷史學和哲學,與優秀文化傳承、思想文化創新有更緊密的聯系,與“以人為本”國策的實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有更直接的關系。
文化傳承本就是一個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文明史發展過程;只有搞好史學研究和哲學研究,搞好思想史研究,才可能根據史學成果和哲學成果,正確認識到文化傳承的歷史規律,符合歷史趨勢地進行思想文化創新,圓滿完成優秀文化傳承的任務。所以,花大力氣發展人文學科,特別是發展史學和哲學,發展思想史學科,是關系民族文化復興偉業的非常重要而緊迫的高等教育任務。
可以說,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的講話,明確了人文學科攸關人類優秀文化傳承和思想文化創新偉業的重要地位,實際上也間接給我們高教管理人員和高校管理人員提出了必須又好又快大力發展人文學科的硬指標。
但我國高校人文學科的發展現狀,以及高等教育人文學科管理現狀及其效果,離總書記的要求相差還太遠。
當前高校流行的某些現象是,以人才市場的需要來確定各學科招生比例,以學科項目經費衡量學科和相關學人在學校的地位,以學術期刊和出版社的行政級別來評判學術論文的學術質量……這種政策對某些理工科和應用性強的社會科學是有效的,但對人文學科就值得商榷。從效果看,這一政策是人文學科受到市場沖擊而日漸萎縮的主因。
在高校學術人才培養方面,不少高校發展文科,在人才方面,有專門名目引進人才,實際上就是挖別的高校已經成才的人才,然后計算在自己高校的名下。如,學者甲從A校調到B校,或者學者乙從c校調入D校。單從B、D高校填寫的表格的賬面上看,其人文學科的人才數量確實增加了;而A、c這樣的高校,往往還可以將甲或乙填入自己表格中,在賬面上似乎并沒有減少人才;或者它們可以從E、F、G等高校里去挖人才,以補空缺。其實,這些人才,不論在國內哪個高校,都是著名學者,都是中國的人文學者。對于甲、乙等學者自身而言,對于某些高校學科發展而言,高校之間的人才流動,當然有他們自己認為的必要性;但就國家人文學科總盤子看,并沒有增加一位學者,大家只是玩著“左手轉右手,衣兜放褲兜”的游戲。總的蛋糕還是原來那樣大,但匯報的表格賬面上,似乎有了大發展。這就說明,我們高等教育管理人員、高校管理人員,不能只是看表格,不能只是從表格賬面上檢查一個高校或一個院系人文學科的人才是否真正增加了,不能只看一個高校引進國內人才的力度,尤其要看該校能否自己培養一流人才。后者才能真正反映出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水平。
從大學畢業生走向看,人文學科畢業的學生近年來大多只能做教師,國家公務員招考,對人文學科畢業生也不大重視。政府管理部門不重視人文學科,政府官員中人文學科的人才少,也間接影響到人文學科的地位。
此外,高等教育的發展,各高校的發展,還應該研究教育活動規律,研究人才成長規律。育人的問題,主要是人文學科的問題;教育學雖然屬于社會學,但也有人文學科的特性。人文學科不能市場化,必須由國家養起來;教育學也是如此,人文學科的教育活動也是如此。
從高校人才培養效果來看,不少事例也反復告訴我們,不充分利用人文學科既有的成果,進行高校育人工作,育人是難以取得預期成效的;從管理人員看,在目前高校管理人員中,教育部管理人員中,人文學科的人才,特別是史學、哲學方面的管理人才太少,而理工科出身的管理人員太多,也是人文學科被“理工科化”的重要原因。不選拔更多的人文學科人才參與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不選拔更多的人文學科人才參與高校管理工作,參與政府管理工作,讓人文學科工作者只能局限于書本、報刊,離開轟轟烈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主戰場,人文學科的學術創新就非常困難。
上述現象已經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這些現象都反映出高教管理中,特別是高校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員并沒有完全從實際出發,甚至完全不尊重各學科的不同特點和發展規律,顯得簡單而粗暴,以自然科學的標準評判人文學科,以領導經濟發展的方式來領導學科發展。
尊重人文學科的發展規律,遵循人文學科的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才是發展人文學科的必由之路。而尊重人文學科發展規律,就應在管理決策時,充分征求有代表性的人文學科學者的意見;在管理機制中建立人文學科學人的反饋渠道,以便及時糾偏;在管理評價時,將人文學科學人的評價內容作為一項必要的指標。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選拔一部分懂得人文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學者參與高校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因為在目前體制下,從管理人手解決問題,被證明是改變我國高校人文學科日漸萎縮現狀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