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天津市鹽堿地綠化工程取得顯著效果,濱海新區近50萬平方米試點鹽堿地,已經開始長出美麗的花草——歐洲紫菀、紫花醉魚草、宿根矮美女櫻、日本龍血草……在科研人員的呵護下,曾經重鹽堿的“不毛之地”,如今正在成長為“生態公園”。
深挖土,給鹽堿地“換皮膚”
鹽堿地的土質是影響綠化成活率的主要因素。為此,天津市以臨港工業區為試點,開展給鹽堿地“換皮膚”的工作。在施工過程中,自鹽堿地表面向下深挖1.2米,更換適宜植物生長的營養土,選用綠色環保的生態肥料,進一步中和土壤中的酸堿度,并采用噴淋的方式進行澆灌,盡可能增加土壤肥力,避免酸堿土質的二次形成。2008年,臨港工業區內已新增綠地10萬平方米,改造綠地30萬平方米,在增加常綠植物和花卉的同時,著重進行了植物造景設計,使得臨港工業區綠意盎然。
促排水,讓鹽堿地能“自凈”
給鹽堿地進行土壤改良,還可以采用令其“自凈”的方式,這是天津市自主創新、科研攻關的最新成果。在中新生態城城門景觀區,這項成果已經試點成功。據了解,鹽堿地“自凈”技術主要是在鹽堿地建排水工程。首先開建砂柱,設另層、盲溝及集水井等,在地下形成網溝系統。其次是利用伏雨進行脫鹽,經過一個雨季的脫鹽,濱海新區鹽堿地的鹽堿度可從6%降至3%,種植樹木和草坪成活率由此可達98%以上。
搞馴化,建起“生物銀行”
為給鹽堿地綠化提供更多適宜栽種的植物品種,天津市正著力打造濱海耐鹽堿植物科技園區,給鹽堿地綠化建“生物銀行”。在采訪中,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濱海耐鹽堿植物科技園區已成功引進國內外耐鹽堿植物94種,栽培待選苗木13740株,開發出30種鹽生植物馴化與栽培管理技術。到2009年,園區引進品種將達到400種,并將篩選出10種適合濱海新區發展需要的綠化模式。2010年,總體規模達100畝,展示鹽生植物超過200種,全國最大的耐鹽堿植物種質基因庫工程已經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