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忙時節(jié),筆者走進山東省平邑縣西瑤草村時,卻沒有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我村多年致力于調整種植結構,現在,村里的大部分土地成了果園,果品一年四季不斷,村民不再受農時制約。”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樹杰說。
西瑤草村有1365畝土地,316戶共1047人。1995年,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趙志浩對西瑤草村行政村改公司、發(fā)展果業(yè)富民的路子給予了充分肯定。一時,西瑤草村成了明星村,全國各地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
怎么調結構
西瑤草村的1365畝地全是山嶺薄地。1984年春,李樹杰提出了第一次種植革命:把種糧改為植果。頓時,全村炸開了鍋。李樹杰和幾名村干部在一片罵聲中,在自己的田里栽上了蘋果、梨、山楂等果樹。到了盛果期,先前堅持種糧的村民傻眼了:同是一畝地,果園是糧田收入的7倍!于是,村民紛紛發(fā)展果園,1986年全村發(fā)展蘋果、山楂等果樹1200余畝。第一次革命成功!
由于品種和市場等原因,村里種植了10多年的果樹效益出現了滑坡,西瑤草村又開始了第二次革命。1994年冬,李樹杰帶領村干部和幾名村民代表,去遼寧省遼中縣考察大棚果種植項目。第二年春,村里就發(fā)展了7個大棚。1996年冬,大棚外積雪未融,大棚里卻碩果壓枝,一公斤果品價格甚至高達上百元。
這下西瑤草村更出名了,很多人不遠千里來村里看桃花。人多,果品自然賣得快。到2008年底,西瑤草村大棚果發(fā)展到600多個(每個大棚占地1畝),其中桃樹占到90%以上。由于大棚果品種單一,盡管上市早,但在勞動力、資本的高投入下,效益卻并不理想。西瑤草村開始醞釀第三次革命。
2009年春天,李樹杰在外出考察并結合本村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了第三次革命——生產實現“四化”:規(guī)模化、標準化、立體化、效益化;管理實現“三高”:高端、高質、高效;營銷實現“三進”:進大市場、進大城市、進大超市。這就是西瑤草村正在全力推進的“433”發(fā)展戰(zhàn)略。同年,西瑤草村又新發(fā)展200畝露天蘋果、200畝露天葡萄,并租賃鄰村的土地發(fā)展新品種果園。
“這次引進的品種都是市場上最新的品種。就拿葡萄來說,每畝就可賣到5萬元。除了品種更新,在這次革命中科技管理也是重頭戲,我們村將水泥路全部鋪到棚根、冬天覆蓋大棚頂的人工操作全部改為電動、棚內澆水全部實現微灌。”李樹杰說。
為了拓展市場,2009年3月,西瑤草村成立了平邑縣田豐果品專業(yè)合作社。李樹杰說:“成立合作社是村里‘433’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配套工程。今后,村里1000多畝果園,全部按照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的標準組織生產、管理。同時,實現‘四個延伸’:技術服務向外延伸,新品種苗木向外延伸,種植規(guī)模向周邊村莊延伸,市場信息向省外延伸。”
這些改變了以前靠單項闖市場的做法,也為村民增收探索了新路子,村民李文德、林本山等成了村里的果樹管理能手,被外地聘請做果園管理技師,年收入在3萬~5萬元以上。如今,西瑤草村村民每戶每年平均收入達20萬元。
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村里修建6公里水泥路、1.61公里進村路以及安裝路燈所需的108萬元,全靠村集體資金積累和村民捐助解決。接著,李樹杰開始規(guī)劃西瑤草村新的藍圖:果子的品種3年更新一次;統(tǒng)一規(guī)劃居住區(qū)、生產區(qū)和養(yǎng)殖區(qū);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為村民提供沼氣原料,廢渣發(fā)酵作為果樹肥料。
怎么轉方式
為什么要轉方式?“新型農民的條件具備了,綜合素質明顯提高,風險會很小;農民的科技意識強了,生產經營中就會大大降低成本;風險小了,成本低了,綜合效益也就提高了。”李樹杰說。
怎么轉?西瑤草村的答案是:生產、生活、生育三個方式一起轉。生產方式徹底改變過去的傳統(tǒng)模式,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樹立全新、科學、時尚的現代生活方式;積極參加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農村60周歲的老人每月至少可以領到55元的基礎養(yǎng)老金,由養(yǎng)兒防老向社會養(yǎng)老轉變。
怎么建新農村
經過多年實踐,西瑤草村兩委在綜合黨員和村民代表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村實際,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先治坡,后治窩。先治坡,即大力發(fā)展林果業(yè)和果業(yè)勞務經濟,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民收入;后治窩,指村里統(tǒng)一規(guī)劃居住區(qū)和養(yǎng)殖區(qū),并實行統(tǒng)一管理。同時,西瑤草村還注重培育有文化、懂科技、會致富的新型農民。
西瑤草村所在鎮(zhèn)的黨委書記王忠說:“西瑤草村的發(fā)展思路切合農村實際,為村級建設新農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條件成熟了,農民自己就會自覺改善自家的衣、食、住、行,村里的規(guī)劃就可逐步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