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辭職后到過不少地區,也和很多地方的村干部探討過“村財鄉管”。經過多方面了解,我發現有些地方的“村財鄉管”卻成了鄉鎮一級控制村委會的一種方法。比如,村里要為村民辦實事,花錢要向鄉鎮申請,如果村領導和鄉鎮領導關系好,馬上就能批;如果村干部只想為村民辦事,但鄉鎮領導對該村村干部有看法或者與其有矛盾,這筆錢就批不了。審批沒通過,再好的事也辦不成。
村干部是有人監督了,鄉鎮干部誰來監督?“村財鄉管”在民主程序上也存在問題。現在實行民主理財,大額資金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但是,要動錢需先向鄉鎮申請,等審批下來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假如鄉鎮審批下來,此事不符合民意,村民代表大會通不過,上面批了也是白批;假如鄉鎮批不下來,村民也就甭走民主程序了,實事也甭干了。
“村財鄉管”在某些地方同時也損害了村干部的積極性。2010年年底,我去東部某縣某村看當村委主任的朋友。他想方設法為村民辦事,東奔西跑、風餐露宿地找來個投資商,經商談,投資商準備利用本村的閑置土地投資上千萬元建設開發旅游項目,項目建成后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解決一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可是,這個項目到鄉里沒被批準,投資商一氣之下一走了之。我問他為什么沒批,是不符合整體規劃還是搞的是違章建筑?他說:“都不是。你也干過這行,雖然咱們不在一個縣,你應該明白這里面的原因。”
現在農村發展空間很大,經濟活動紛繁,機遇稍瞬即逝,有可能因鄉鎮領導的主觀意識延誤了村里發展,最終,“村財鄉管”在某些地區或個別鄉鎮會成為農村發展的阻力。鄉鎮應維護村委會的權力,給予村委會獨立發展的空間,讓那些為民干實事的村干部抓住機遇,為民造福。鄉鎮還應加強對村委會工作的支持、服務和指導,加強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防止和治理腐敗,使廣大農村真正步入民主管理的軌道,平穩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