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工作普遍存在著低效益、零效益甚至是負效益的現象。負效益問題是基層政府治理機制、評價體系和職能錯位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農問題之所以難以走出“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怪圈,很大程度上與此相關。解決鄉鎮工作的負效益難題,必須從政府治理機制、評價體系和轉變職能三方面同時切入。
鄉鎮工作負效益問題不勝枚舉
筆者曾經在鄉鎮工作,深知鄉鎮工作的負效益問題不勝枚舉。
比如說水利工程,關系到生產大事,可一旦執行起來卻總不那么“靠譜”。很多都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上級來了,表面上看水利工程建得不錯,說明你這兒的領導能做事,以后提拔的機會就大;可當上級走了之后,哪個還管你灌溉的問題,基本上沒有人維護。農田水利工程長期堵塞,非但不能灌溉,反而阻止了排澇,利民工程變成害民工程。
比如說縣里要求每個鄉鎮的主干道兩旁都要種植一定數量的樹木,這個數量是縣里定的指標,甚至每兩棵樹之間的間距、樹坑的大小都是縣里指定好的,鄉鎮按照這個指標種了幾年,很多樹木卻枯死了,而且還占用了沿路農民的不少麥地。
再比如對農民的培訓,眼見參訓者寥寥無幾,鎮領導就把鄉鎮所有閑置的人員叫到培訓現場,如果人數還不夠,再把附近鄉村兩級干部的家屬全部叫到培訓現場。用鄉鎮干部的話說是“湊人數”。
還有一年一度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在電腦上做出來的,最后反映出來的是成堆成堆的表揚材料、做工精致的綜合治理標牌和辦公桌椅。因為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鎮綜治工作在縣里的排名。最后的結果是,社會治安工作得到了縣里的表揚,可農村犯罪率依然居高不下,老百姓飽受其害。
此外,不論是環境衛生整治、秸稈禁燒,還是招商引資工作、農家書屋的建設,都很大程度上產生了負效益。
鄉鎮工作負效益問題緣何產生
鄉鎮工作負效益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既有體制層面的弊病,也有操作層面的失當。筆者認為,以下三大原因共同促成了鄉鎮工作負效益問題的產生。
一是鄉鎮政府財權事權不對等。自分稅制實施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個普遍的趨勢是財權上收,事權下放,最終產生的結果是,行政體制的最高層即中央政府獲得了最好的財稅資源,行政體制的最基層即鄉鎮政府的財力資源日益捉襟見肘,而承擔的事情卻沒有減少。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財力支撐的鄉鎮工作也只能集中于做做表面文章之類的事情,很難真正做好廣大農民關心的好事和實事。
二是鄉鎮政府職能錯位。從應然意義上講,鄉鎮政府的職能應主要定位在公共服務上,即為農村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然而,現實中鄉鎮政府的職能卻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錯位,主要體現在以發展經濟取代公共服務,大力提倡招商引資、發展高效農業,而忽視了農村基本公共產品的供給。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嚴重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并沒有為廣大農民帶來增加就業以及提高收入的預期收益,反而忽略了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最終落了個吃力不討好。
三是評價體系唯上而不唯下。目前的政府評價體系歸根結底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評價和考核,而較少考慮到廣大民眾的意見。上級政府說你做得好,你就做得好;上級政府說你做得不好,即使你做得好也是不好。其中,上級政府主要領導人的意見起了絕對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鄉鎮主要領導首先要做的當然是博得上級領導的好感,其次才是廣大農民的看法和意見,于是就產生了令人深惡痛絕的形象工程和形式主義,造成了鄉鎮工作的負效益問題的產生。
鄉鎮工作負效益問題何以破除
筆者認為,若想破除鄉鎮工作的負效益問題,必須處理好鄉鎮政府財權、職能定位以及評價體系三大問題,單純地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而忽略了其他的問題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如果僅僅給予鄉鎮政府充裕的財政資金,而不改變政府職能以及評價體系,鄉鎮政府發展經濟的職能只會越來越強,違背民意的事情依舊會發生,負效益的問題反而會愈演愈烈。因此,上級政府應建立聯動機制,同時從優化政府治理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和重新定位鄉鎮政府職能三個角度出發,切實解決鄉鎮工作的負效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