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士對“村財鄉管”合法性提出了質疑,認為其違背了村民自治的本意,干預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筆者不贊同這種說法。
從安徽省宣州區各地“村財鄉管”實施情況來看,實行“村財鄉管”后,取消各村委會在銀行(信用社)開設的基本賬戶和其他賬戶,鄉鎮代賬機構(大多數是鄉鎮農經站,也有的是鄉鎮財政所)實行統一開戶,分村核算。各村委會不再單獨設立會計機構,不保留會計崗位,只設1名專職或兼職報賬員,負責與鄉鎮代賬機構辦理本村各項經濟業務事項。鄉鎮代賬機構在銀行(信用社)統一開戶,各村所有財務收支活動均通過統一賬戶辦理。各村報賬員將經村民理財小組同意報銷并蓋“村民理財小組同意報銷”印章、村委主任簽字審批的原始單據到鄉鎮代賬機構進行報賬,符合規定的發票,代理記賬員登記入賬;對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一律不予報銷入賬。鄉鎮代賬機構按照《會計法》的規定,分別以村為單位依法建賬,并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各村報賬后,把鄉鎮代賬機構結算的經濟收支業務明細表交給村民理財小組,向群眾公布,讓群眾心中有數,掌握資金動態情況。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會計檔案全部由核算站以村為單位,分年度、分月份統一裝訂成冊,歸檔入柜,專人保管。
“村財鄉管”僅僅履行代理會計業務、實現會計監督職能,村集體的資金所有權、審批權、使用權并沒有改變。它不僅沒有違背了村民自治的本意,干預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還通過會計監督的方式從根本上保證了民主理財、財務公開、定期公布賬目,使群眾心里有了一本明白賬,消除了群眾疑慮和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的相互猜疑,增強了干群關系,提高了干部之間的信譽度;從根本上保證了財務檔案的完整、財務收支的透明、財務收支的合理、財務手續的健全、財務監控的嚴密、財務工作的規范,堵塞了財務管理的漏洞,有效遏制了村干部公款消費、貪污挪用、鋪張浪費等行為,較好地解決了亂收濫支等違反財務制度的問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強化了村委會、村民理財小組、會計人員的相互監督和制約,規范了村級財務收支的不良行為,及時掌握資金運行動態,盤活集體經濟,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經濟,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