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三大鹽堿地之一,吉林省西部是東北地區蘇打鹽堿化最嚴重的地區。據資料顯示,吉林省西部鹽堿地面積96.90萬公頃,其中重度鹽堿地面積為44.42萬公頃。多年以來,國家和政府沒少出錢集中治理鹽堿地。但是,除了生態草建設,草原植被恢復取得一定成效,其大面積治理效果還不是很明顯。甚至有時出現了重復治理、勞民傷財的惡性循環。
2010年8月21日,吉林·浙江鹽堿地生態農業產業區在長嶺縣舉行揭牌儀式。這個園區是由吉林省長嶺縣出讓鹽堿地,由浙商投資治理開發,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一個園區。吉林·浙江鹽堿地生態農業產業區的建立,不僅是浙商資本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迅速尋覓新行業來完成的企業轉型,更是鹽堿地治理大規模地向產業化、民間資本化轉變的一個全新開始。
吉林省的鹽堿地主要集中在白城和松原兩地。其中,松原境內有20多萬公頃,而僅長嶺縣西北部就占了3萬多公頃。北正鎮是長嶺縣一個大鎮,耕地面積6000多公頃。這里除了少許的林地、草原,不同程度的鹽堿地達到11000多公頃。
在北正鎮,有兩個地方會隨時觸動當地人生態惡化的敏感神經。一個是曾經水肥草美的十三泡澇區;另一個則是2000年整體搬遷移民的后二十五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跳到飯鍋里,這是幾十年前長嶺人形容十三泡草肥水美的民謠。如今,身處在十三泡澇區,一眼看不到頭的不再是綠油油的草原、濕地,而是漫天飛舞白花花的堿巴拉兒。北正鎮后二十五屯,因為土地嚴重沙化鹽堿化,而成為人類居住生存的禁區。2000年10月,政府把這個屯里的百姓整體搬遷到全縣其他鄉鎮。
實踐中,人們認識到了在鹽堿地治理上,治理技術和手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樣的經營方式和管理去進行治理。幾十年來都是財政出資、集體出工,結果往往是責任不清,治完了沒人管。正是這種重“治”輕“管”,最終導致這里的鹽堿地治理勞而無獲。
2007年,長嶺縣北正鎮把治理鹽堿地的目光轉向了市場。沒想到,這不長莊稼的鹽堿地進入市場后,結果還真是出人意料。
從2007年當地政府引進民間資本那一刻開始,北正鎮十三泡的大面積灘地開始煥發出生機。當年春天,吉林省潤禾灘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慕名來到北正鎮,一次就投資開發了200公頃水田養蟹,實施種植、養殖立體開發。當年,水稻公頃單產達到了萬斤。第2年,擴大了種植面積,水稻產量進一步上升。潤禾公司又推出了綠色品牌大米,遠銷上海、廣州。吉林潤禾總經理張殿錫說:“長嶺好多這樣的灘涂和鹽堿地,一直沒被利用起來。大面積開發水稻,現在從整個產量、各個方面情況來看都應該是不錯的,整個項目的開發成功對北正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環境效益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石擊起千層浪。如今一部分浙江商人也把投資眼光盯在了吉林省西部的鹽堿地上。2010年4月,由浙江商會投資的吉林省高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來到了北正鎮,大型農機具開進了鹽堿地,高禾公司在鹽堿地上撒下了甜高粱種子。這是一種生態、農業、工業價值都很高又耐鹽堿的飼草作物,它的秸稈既可以作飼料又可以釀酒。高禾公司一次性投入近千萬元進行100公頃的水田和100公頃的旱田試驗改造。而這次改造試驗的是當年因為環境惡劣而整體搬遷的后二十五屯的鹽堿地。
這片pH值平均達到10.3的鹽堿地,開犁后經受了春天的幾場七級大風,又頂住了持久的干旱。往日里寸草不生的綠色禁區,如今是大片大片綠油油的高粱。長嶺縣推行這一“政府引導+技術創新+民間資本”的治理模式,更為吉林西部百萬公頃的鹽堿地治理趟出了一條新路。目前,潤禾、高禾一南一北兩家公司已經開始對北正鎮1000多公頃鹽堿地全面治理開發。兩家公司采用的都是吉林市鼎級農業技術研究所技術總監朱啟江采用的方法——鰲合鹽堿離子技術。通過各生物原料的不同配比,改善土壤結構,再通過選擇特殊農肥和抗鹽堿水稻品種等多種配套措施,對當地貧瘠荒蕪的鹽堿地實施綜合治理。長嶺縣北正鎮黨委書記閆璽君說:“改造成功的關鍵是突破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體制問題,引用民間資本,第二個是技術問題,現在看是奏效的。從耕作面積來說等于再造了一個北正鎮。”
如今,高禾公司和長嶺縣政府正式簽訂了生態農業產業區合作開發的合同。長嶺縣已經提出,要進一步加快鹽堿地開發步伐,利用3~5年的努力,在西北部鄉鎮再造一個優質水稻種植帶。相信有了浙商的重金投入,一向是不毛之地的鹽堿地更有望變成稻浪滾滾、財源滾滾的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