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利用科技杠桿,讓鹽堿地創造大效益?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為鹽堿地開發利用提供了一種新模式,不但不與農田爭耕地,實現了幾倍于普通棚室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讓鹽堿地變得肥沃,為子孫后代增加了耕地。
大同區雙榆樹鄉的幾棟溫室大棚挺特別。別的大棚種菜,這里的大棚除了種菜,還能搞養殖;別的大棚建在農田上,這里的大棚不需要土壤,在鹽堿地上就能長出高品質作物,而且還能改良鹽堿地。2010年9月,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獲得了國家專利。
從加溫溫室、節能日光溫室到地熱溫室,再到現在的無土栽培的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從鹽堿地上建工廠,到現在“種”大棚,大慶市一直在棚室生產上探索前行。
鹽堿地建起“黃金屋”
一棟一畝地的大棚每年可養豬350頭,一年就是十幾萬元的收入,另外還可以種兩茬果菜和一茬葉菜,利潤比普通溫室高出幾倍。
棚室生產對土地的要求非常高,把大棚建在鹽堿地上,靠譜嗎?帶著這樣的疑惑,2010年11月5日,記者來到大同區雙榆樹鄉。
雙榆樹鄉副鄉長王寶軍提議先到他們的新式大棚看一下。在入鄉公路旁,“雙榆樹鄉東農學子創業園”的牌子很醒目,泛白的鹽堿地上,兩棟藍色彩板溫室看上去很氣派,在它的旁邊還有8棟普通大棚。
走進棚室,一股熱氣撲面而來。一邊是養豬的水泥池子,里面有100多頭豬;另一邊則種著櫻桃番茄。如此高的溫度,卻沒有臭氣撲鼻。
“池子里鋪的是農作物秸稈、鋸末和稻殼,下層還有微生物菌液。豬糞尿很快就被這些微生物分解,生成營養豐富的菌類。這些菌類,有利于恢復豬的拱食習性,提高免疫能力。”溫室內,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的張天偉介紹道。
這個溫室要比普通溫室高出4~5℃。“池子里的東西我們叫基質,3年都不用動。”張天偉告訴記者,這叫微生物養殖法,由于不用清理糞便,一個人養100多頭豬根本不費勁兒,另外還能節省30%的食料。“這些是植物秸稈、珍珠巖和草炭混合而成的,根本沒有土。”張天偉說,他們利用廢舊的塑料布,將鹽堿地和上面的基質隔離開。他說,植物生長需要豐富的碳源,豬呼出的二氧化碳,為蔬菜提供了養料,而蔬菜產生的氧氣,是動物成長所必須的。“這叫做氣體肥料互補,二者都受益匪淺。”張天偉說。王寶軍帶記者來到另外一個溫室,雖然格局一樣,但這棟溫室里沒有進行養殖,溫度明顯低于第一棟溫室。這里也種的櫻桃番茄,看上去郁郁蔥蔥,還沒有大面積成熟。“兩個棚室一起插的秧苗,成熟期卻相差半個月。”王寶軍介紹說。
“效益怎么樣?”記者問。王寶軍說,2009年9月,他們建起了第一棟這樣的溫室,一年能養兩茬半豬,每茬可以養140頭,一年可養350頭,按照每頭300元的利潤計算,一年就是十幾萬的收入,另外,還可以種兩茬果菜和一茬葉菜,效益至少有2萬元。
“一棟溫室的投入在13萬元左右,效益好的情況下,一年就能回本。”王寶軍笑著說,2011年,鄉里將集中建設這樣的溫室,3年內建設100棟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長期規劃建設410棟,建成現代生態農業的示范園區,并依據公司化運營,打造品牌。
棚室種植的又一次革命
從加溫溫室、日光節能溫室到林甸縣地熱溫室,每種棚室模式都是一次突破。而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是大慶棚室蔬菜生產的又一次革命。鹽堿地上建棚室,提出這一想法的是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潘凱教授。
2009年4月,潘凱教授和其他7名專家教授來到大同區掛職。他發現大同的設施農業發展的非常好,畜牧業也很發達,“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發展?”潘凱介紹,種養結合溫室早在1997年就已提出,但當時采取水沖式,生態效果不明顯。到2000年,微生物養殖技術已經成熟。“就設施農業發展來看,無土栽培是必然趨勢。”潘凱教授說,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把幾種模式進行有效組合,實現在鹽堿地進行棚室生產。
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將微生物發酵養殖和無土栽培高效結合,將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與高效利用相結合,并使動物和植物在不同季節對溫、光、氣等方面的要求達到生態效應互補。更重要的是它還將鹽堿地改良與開發利用相結合。
鹽堿地改良利用新模式
在農業部門工作了20多年的大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世喜的記憶里,大慶一直都重視對鹽堿地的改良。他說,從1986年開始,韓國、俄羅斯、德國,甚至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先后通過生物、施肥、引水等技術,對大慶市的鹽堿地進行改良,雖然當時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段時間后就又開始反彈,效果不理想。
“大慶十年九旱,地下水過度蒸發,土地鹽堿化不可避免。”王世喜認為,改良鹽堿地需要不斷地進行投入,在財力方面也無法保證。“改良不如合理開發利用。”鹽堿地上建工廠,是大慶市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是將利用和改良有機結合起來。
潘凱教授介紹說,養殖用的基質經過3年的不斷發酵,就成為最優質的有機肥料。可以把這些肥變成蔬菜的基質,其余的可以平鋪在附近的鹽堿地上,一棟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更換下來的基質,可以鋪蓋近10畝鹽堿地。“經過對鹽堿地改良各種模式的研究,我們認為,如果土壤表層沒有有機質,就無法見成效。”潘凱教授說。鹽堿地上有了有機質,有了水的供應,就可以種植牧草或者青貯飼料,供養殖所需的飼料和無土種植所需的秸稈,進而在一定范圍內達到生態循環。這些鹽堿地經過幾年的種植,就會變成肥沃的耕地。
不與基本農田“爭嘴”
把棚室“種”在鹽堿地上,不但不與基本農田“爭嘴”,還能保證百億斤糧食產量,而且還能改良鹽堿地,進而增加耕地面積。
大慶市農委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李國春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大慶市有棚室4.8萬棟,占用了6萬多畝良田,而且設施農業的未來發展勢頭迅猛,大同區的棚室在2015年預計達到5萬棟。
“棚室生產所需要的耕地品質非常高,占用的基本都是良田。”潘凱教授說,設施蔬菜的栽培一般是周年性生產,大量的礦物質滯留在土壤中,雨水的淋溶作用減少,棚室長期處于高溫狀態,使土壤水分的蒸發和作物蒸騰量大,導致土壤表面積累很多的鹽分,導致耕地品質下降。
“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基本農田。”王世喜也對此表示擔憂。
2010年9月5日,在大慶市舉辦的全國鹽堿地改造與有機產業發展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指出,我國正面臨著人口逐步增長、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的嚴峻形勢,既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又亟需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單產產量。改造鹽堿地,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把棚室建在鹽堿地,可保證大慶市百億斤糧食產量。而改良鹽堿地,則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采訪中,相關人士都認為,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意義重大。
“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不僅限制在鹽堿地上,在沙化和半沙化地區,同樣可以推廣。”潘凱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