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對多個村共有的道路、橋梁、圩埂等跨村公共基礎建設,主要靠鎮政府出面組織安排,資金則通過“鄉統籌、村提留”解決。稅費改革后,村內公益事業建設實行“一事一議”,跨村公益事業怎么辦?
多年以來,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從本地實際出發,廣泛征求基層干部、群眾意見,打破村內“一事一議”的局限,對數村共有的道路、橋梁等跨村公共基礎建設實行“一橋(路、圩)一議、以獎代補”的新辦法,較好地解決了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的難題。
宣傳引導,明確政策
該區各鄉鎮分別召開了所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培訓會,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指導思想、內容和配套措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講解。隨后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大會,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政策告知每一位村民。與此同時,在部分道路、橋梁等跨村公共基礎建設的村內,召開村干部座談會和村民代表會議,闡明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效益,對一家一戶不能單干的項目,提出可以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通過集體籌資、籌勞辦法組織實施。
建立跨村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
各村分別成立群眾自治組織,對跨村公益事業建設實行民主管理。
在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村,聯合成立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管理機構(即由議事組和監督組),負責議決事項和執行監督。人員任用采取推選制,由各村兩委提名候選人,經各村村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議事組負責召集議事會議,決定重大事項,討論當年工作安排、建設重點、資金籌集及使用情況。跨村公益事業項目建設堅持先規劃后申報、先報批后建設、建補同行、自下而上、分級負責的原則??绱骞媸聵I項目由受益的建制村村委會共同申請,鄉鎮政府初審,區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和財政、農業部門審核,區政府審批。經批準的跨村公益事業項目,在項目所在鄉鎮政府的統一組織協調下,建立各受益村共同建設跨村公益事業的新機制,實行分段、分片的屬地管理模式,由各受益村村委會負責組織實施各自所承擔的建設部分。
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
跨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的建設資金,農民籌資籌勞占2/3,各級政府獎補占1/3。獎補資金中,中央財政承擔1/3,省以下各級財政承擔2/3。區財政按每位農民不低于5元的標準安排配套資金。補助資金向經濟條件較差、基礎較落后的地區傾斜。農民籌資籌勞由各村按“一事一議”籌集。年初,議事組根據當年可能發生的各項經費開支,制訂方案,送交各村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測算受益面積、畝均籌資額并將方案和籌資額張榜公布,報鎮政府批復后執行。對資金需求量較大的議事項目,經全體村民同意,并按規定程序報區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辦公室審核批準后,可按規定的籌資限額標準籌集兩年的資金,但第二年不得再籌;對籌資確有困難的,允許以工折資或以物料折資;對籌勞確有困難的,如農民自愿,允許以資代勞。
2009年夏天,受莫拉克臺風影響,宣州區朱橋鄉聯圩大堤出現險情。3.4萬群眾的安危、圩內萬畝良田受到威脅。900米大堤除險加固工程需要的資金投入,只有通過“一事一議、以獎代補”調動起全部的力量,才能完成。經各村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朱橋鄉將水毀埂段除險加固工程列為“一事一議”項目,獲批后立即組織實施。2009年11月23日,工程開工建設,至2010年1月30日,僅用不到70天的時間,工程全部完工。其中政府獎補資金45.6萬元,村民自籌35.8萬元,村集體經濟投入8.2萬元。少了哪一塊,這個項目都做不起來。
強化資金管理,確保合理使用
財政獎補資金,實行事前預撥和事后報賬制度。項目實施前,預撥部分獎補資金,實行建設和獎補并行,保障項目實施。項目竣工并驗收合格后,報賬兌付、結算。中央和省財政獎補資金撥付到區,區財政局設立專戶,確保??顚S?。村民籌資(包括籌勞折資)、各村集體資金、社會捐贈資金等籌集的資金,由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管理機構委托各建制村按議定標準征收,交鄉鎮農經站代管,在信用社開設專戶,??顚S?。跨村公益事業建設需用資金,由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管理機構提出申請,農經站、管理機構、項目負責人三枚印章齊全才能支付,大筆資金還須經鎮長審批,相互監督。
陽光操作,確保工程質量讓群眾滿意
每一個跨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成立招標工作領導小組,按規定發布招標公告,對投標單位進行資格審查,開標時當眾拆封全程記錄,評標后領導小組當場確定中標人,并將中標結果在鄉鎮公開欄內公示7個工作日以上,定標后簽訂合同,由鄉鎮紀委全程監督,并報區紀委備案。
嚴把招標紀律關,對濫用職權干預招標、弄虛作假損害國家集體和公民利益、徇私舞弊泄露秘密、失職瀆職等行為,責令改正,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項目完成后,各受益村村委會將項目實施、籌資籌勞、獎補資金使用等情況及時向村民公示。充分發揮村民監督小組、村民代表和村內老黨員、老模范、老干部的監督作用,確?!耙皇乱蛔h、財政獎補”項目公開透明。
對專業性技術較強、安全性要求高、投資較大的重點項目,由區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考核驗收;其他項目由鄉鎮政府組織考核驗收。考核驗收過程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受益群眾代表參與,并由驗收單位或部門出具經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監督組簽名同意的驗收報告。區、鄉兩級建立健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檔案,將村民議事會議記錄、村民簽字、項目報告、公示結果、項目獎補申請、竣工驗收報告等相關材料匯總歸檔,規范管理。
啟示
宣州區“一路(橋、圩)一議、以獎代補”的辦法實施以來,取得了初步成效,保證了道路、橋梁等跨村公共基礎建設的順利進行,為跨村公益事業建設提供了啟示。
一是稅改后,對一些一家一戶想辦辦不了、“一事一議”又難以解決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引導農民群眾通過合作的辦法實施。“一路(橋)一議”的做法本質上就是農民群眾在生產上的聯合與合作。雖然出于跨村公益事業建設的需要,農民在這方面的負擔沒有減少,但由于宣州區在具體操作中注意把群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贏得了各村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支持。
二是對于跨區域的生產公益事業建設,鄉鎮政府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村內公益事業可以由各村村民商議,自主實施;跨村生產公益事業,鄉鎮政府要主動出面組織協調,從程序合法、保障資金安全和強化監督措施方面把好關,不斷完善民主管理辦法。
三是只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能夠給群眾帶來好處,賦予農民民主管理權,農民對必要的生產建設費用就能夠接受。關鍵是要廣泛宣傳發動群眾,讓他們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消除他們的疑慮。
四是只要政府切實轉變職能,干部切實改進作風,真正取得群眾信任,“一事一議”就能夠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