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北京提出要在發揮國家文化中心職能、加強首都文化建設上大有作為。其中,特別提出“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打造首都歷史文化品牌,展示首都歷史文化的魅力。”
這讓人不禁聯想起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北京南城。與北部的奧運功能區、東部的CBD相比而言,北京南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仍“稍遜風騷”。下一個五年,南城文創園區是否會有大作為?
低端邁向高端
CBC大廈、木樨園購物廣場、鑫福海大廈等重點項目,由于拆遷等原因遲遲沒有啟動。曾經規劃的服裝產業園項目,計劃以明清古建筑群落為依托,展示中國傳統服裝的發展脈絡,但這個提法現在又有了新的變化,新的思路提出要走歐美流行服裝發展路線,這種大方向上的改變,使得服裝產業園項目也暫時處于擱淺之中。
豐臺區南苑鄉常務副鄉長于清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大紅門集聚區近期的工作進展并不順利”。
北京大紅門服裝服飾創意產業集聚區是2008年獲批的第二批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之一,同時也是豐臺區“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四大功能區之一。
目前,大紅門商圈聚集了大紅門服裝城市場、天雅大廈、福成服裝大廈等39家專業市場,總體量約100萬平方米,是北方重要的服裝批發中心的核心區域,占北京市紡織品、服裝、鞋帽市場年交易額的一半以上。
大紅門集聚區位于北京市重點規劃建設的南中軸路上,北起南三環,南至南四環,面積約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對大紅門來講,既是騰飛的契機,又是起飛的羈絆。無法明確定位成為最突出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南苑鄉協同有關單位共針對大紅門地區做過三次規劃,但因為牽涉到整個北京南中軸的未來發展走向,曾經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財力做過的前兩個規劃都沒有最終成立。現在,豐臺區商務委、南苑鄉政府正在重新牽頭與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合作,對大紅門地區進行第三次規劃的調研工作。于清寄望于此次規劃能收到實效,“定位不明確,什么工作都沒法干下去”。
前不久,困擾了大紅門集聚區許久的發展定位問題,終于出現了轉機。豐臺區政府在第五屆文博會期間正式向外界透露,“十二五”期間將重點打造文化創意產業“一帶、兩區、多組團”的空間布局。所謂“一帶”即三四環都市文化創意產業帶,“兩區”即大紅門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和盧溝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從發布的規劃來看,大紅門集聚區既處于“一帶”之上,又是“兩區”之一,將作為“十二五”期間北京時裝之都核心區的核心部分,被定位為景觀環境示范區、時尚設計展示區、服飾文化演藝區、流行信息發布區、知名品牌孵化區。
“如何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大紅門重點功能區是我鄉工作中的一大難點。”于清說,“當務之急是要成立一個設在本地區的專門管理委員會專職開展地區管理工作。”
記者了解到,大紅門集聚區目前尚存管理機構缺位問題,由此導致象數據統計、網站建設這樣的基礎工作都無法全面落實。
就目前來看,商貿區由設立在區商務局的大紅門商貿區工作領導小組和南苑鄉政府共同管理,但現實情況是,這兩個部門根本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領導小組由于大都是成員協辦單位,不擔主要責任,不專門管理工作,工作力度、強度、全面性和影響力遠遠不夠。南苑鄉政府雖然也承擔了商貿區的管理工作,但該地區一大部分商業屬于國有,鄉政府無權干涉管理,另外,鄉政府負責商貿區工作的人員處于“兼職”狀態,精力、時間無法全部放在商貿區上,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已迫在眉睫。
為改變大紅門地區一直以來假冒偽劣、低端低質的負面形象,集聚區大規模的整體升級改造過程也在進行之中,各入駐商戶都要與所在物業重新簽定合同,假冒商品、低端品牌已逐步淘汰出市場。集聚區還與工商部門聯手,加強市場監管,加大執法力度,杜絕無資質的游商進入。
于清介紹說,2010年,大紅門集聚區成立了首家小額貸款公司,為區內商戶服務,同時覆蓋整個豐臺區,投資額達1億元,作為整個集聚區的產業配套,小額貸款公司的成立及時有效地緩解了區域金融服務能力的不足。
提升形象,升級改造,這也是大紅門服裝產業向高端轉型的戰略一步。于清說,大紅門服裝產業已由原來的純批發,發展到現在的批零一站式,最終將向零售轉變。“打造高端服裝產業,將徹底改變大紅門的形象,人群素質也將得到提升。”
記者了解到,大紅門集聚區擬建的北京CBC大廈總體量將達到約10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大紅門的標志性建筑,兼具服裝設計、研發、創意、傳播發布、質量檢測、流行趨勢把握等功能,將成為大紅門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載體。
“通常跑一個項目需要兩、三年。”于清說,“希望政府部門審批的速度再快一些,優惠政策的門檻再低一些。這樣我們類似CBC大廈的重點項目才能加速推進。”
傳統嫁接現代
榮寶齋、中國書店,大名鼎鼎;一得閣、戴月軒,老字號林立。有著七百年歷史的琉璃廠,可以算得上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集聚區之一了。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經過科學規劃和翻建修繕,琉璃廠的古城肌理得到恢復,形成了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等文化藝術產品的集散地,并于2008年正式掛牌成為琉璃廠歷史文化產業集聚區。
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是由宣武區成立的負責琉璃廠集聚區開發運營的企業,總經理王長利認為,“琉璃廠作為北京傳統文化傳承的代表,能爭取到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榮譽很不容易,如何發揮產業集聚效能,把北京乃至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好,是應當認真總結思索的問題。”
“從目前集聚區的發展來看,琉璃廠歷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存在著四個主要問題。一是感覺京都公司作為管委會辦公室的職能作用發揮不到位,在促進藝術品交易和加強集聚區內商戶管理兩方面沒有十分緊密的銜接。”王長利說,“琉璃廠集聚區內商戶情況復雜,既有央企,又有市屬、區屬單位,管理起來難度較大,缺乏一個整合的手段。用什么把這些資源統籌起來?既對商家有利,又對區域有利?需要做個大文章。”
王長利認為,琉璃廠集聚區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搭建一個更加有效的平臺。
“二是集聚區基礎設施并不完善,停車難已成為老大難問題,商家、客戶雙方常常抱怨。”王長利舉例說,經常有港臺地區客戶慕名來琉璃廠的文物公司做物品鑒定,但因為交通擁堵,客戶抱著價值連城的寶貝,車了卻進不來。“既增加了安全隱患,又無形中阻礙了琉璃廠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為此,在京都公司的積極推動下,琉璃廠集聚區正在籌劃建設藝術品交易大廈、藝術廊橋等項目,希望通過項目建設,帶動地區基礎設施的改善,逐步完善集聚區的各項功能。日前,藝術廊橋項目的開工許可證已經到位,標志著該項目的政府審批環節已全部完成,即將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
作為有著七百年歷史的文化古街,琉璃廠集聚區的產業定位應是高端藝術品交易中心。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遠不是這樣,走在街面上,出售假冒字畫古玩的小商小販比比皆是。
“琉璃廠集聚區在發展產業業態上需要進一步調整。業態調整問題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需要一定時間,有漫長的路要走。短期來看,可以從整頓街道秩序人手,但是從長期來看,必須要給低端業態的從業者找到一條出路,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業態升級問題,而這僅靠京都公司一己之力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從政府層面予以考慮和解決。”王長利說。
“另外要做好琉璃廠集聚區‘十二五’期間的長遠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定位。”王長利強調,集聚區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應圍繞產業發展來想問題。“琉璃廠要走得更好,以上四個問題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統籌解決,包括打造重點項目,形成推進劑,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帶動產業發展,等等。”
琉璃廠集聚區深厚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毋庸質疑,但是近幾年,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潘家園在國際市場上的名氣越來越響,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如何打造琉璃廠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解決底蘊豐厚而活力不足的問題呢?
王長利分析認為,與朝陽區潘家園相比,琉璃廠更具書卷氣息,買文房四寶、紙墨筆硯、名人字畫的多來琉璃廠,而潘家園走的是國外跳蚤市場的路線,讓人感覺有淘寶的樂趣在里面,二者的定位有所不同。
“解決活力不足的問題要在挖掘資源特點上下功夫。”王長利告訴記者,目前京都公司想了很多辦法,如搭建琉璃廠文化商城,把老字號都搬到網上去。另外還試著做網上畫廊,通過網絡實現書畫的電子交易。
記者了解到,琉璃廠文化商城于2010年5月試運行,7月正式上線運營,目前已在全國30多個省區市有銷售,趨勢十分看好。
與此同時,通過引入電子商務,普及現代科技知識,很多琉璃廠老字號的認識誤區也開始慢慢扭轉,以往買賣書畫最怕的“打眼”、“壞了名聲”等顧慮也開始慢慢消除,現在上線參與的老字號已占集聚區商戶的30%左右。
傳統文化可以利用現代方式傳播出去,而且能夠傳播得很遠,同時,這樣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年輕人、外國人所接受。電子商務將使琉璃廠的老字號煥發活力和生機。
“深入做文章,才能做出好文章。做好自己,利用好自身的無價資源,琉璃廠就可以成功。”王長利說。
老城區新生機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吳錫俊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談到:“南城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很明顯,同時制約的因素也很明顯,如果按照舊有的發展模式走下去,將很難追趕很難獲得發展的優勢。只有將最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最先進的科技商業形態相融合,老城區才能迎來新的生機。”
北京南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機遇是什么?挑戰又在哪里?
吳錫俊說:“市委市政府真正把文化創意產業當作一個戰略決策,同時將南城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無論從政府投入,還是從制度支持、政策跟進等方面來看,對南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有利好的傾向。”
他建議,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機遇期,南城文創集聚區若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部分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并找到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當代實現之路,就獲得了新的機會。“南城歷史根基豐厚,在新一輪的政策刺激下,可以借助技術表達,實現新的功能價值。”
“從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來看,南城文化創意產業與高科技產業、其他現代服務業的融合互動也在進一步加深,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在加強。這不僅僅是地理區位的融合,而是業態、技術和內容的融合。”吳錫俊說,“因此,從大的宏觀環境,到產業發展的內部規律,對南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形成利好的一面。”
近幾年,北京南城各區縣為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做了很多扎實工作,文創集聚區特征明顯,但是從增加值來看,南城文創產業與集聚區在全市并不占重要位置。癥結何在?
“在符合當代需求的模式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問題。集中表現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簡單的模仿、回歸和復制,當代性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不太突出,沒有在傳承文脈基礎上形成自身獨有的當代文化品牌。”吳錫俊指出,南城在這方面應當多學習海淀、朝陽等區縣的成功做法。
另外,在政策促進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政策執行方面沒有落到實處,影響了執行的效果。具體來看,南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與創意產業相關的要素聚集程度不夠,沒有形成主要流向,也沒有轉化成區域產業流程。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南城的發展只有圍繞著產業生態建設努力才能形成效果。
南城是代表皇城歷史文化的地方,是首都北京的文脈所在,其真正的功能是什么?適宜承載什么樣的產業?
吳錫俊分析認為,“南城文創園區要發展,必須要有好的定位。當下一是要明確特色產業定位,特別是區域的功能性定位,既要注意和歷史文脈相結合,又要注意當代創新技術的運用,并據此做好規劃。二是要強化意志,就是要在想好的基礎上,認準目標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要用發展的思維和手段面對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在做好現有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按產業規律推動集聚區建設。”
“南城要恢復的不是舊式建筑和店鋪,而是人文和產業生態,要形成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自然肌理。”吳錫俊說。
對于如何支持南城文創園區發展,吳錫俊表示目前文創中心的初步想法是打通三個通道,一是工作推進機制上的,二是國際合作交流上的,三是產業植入通道,找到集聚區工作的支點,加強對集聚區的日常管理和服務。
“北京市已經出臺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認定辦法,但在如何管理,如何發展方面還需要隨著趨勢的變化拿出具體的舉措。下一步,文創中心要更加關注集聚區的管理和發展問題,包括每一個集聚區都要力爭形成特色品牌,產業集中度要有大的提高,形成幾個產值千億級的大功能區,而這也將是‘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間要完成的。”吳錫俊說。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文創中心對集聚區的服務內容既包括政府公共服務,如在各集聚區內設立公共管理服務平臺,職能上與區級政府事務辦事大廳對接;同時還將加強信息服務,結合每個集聚區的主導產業,提供相關信息,如產業動態、投融資意向等等,以此來推動集聚區文化生態的形成,培養區內企業社區意識的概念。
在集聚區管理方面,將按照基地、集聚區等不同屬性,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同時做到動態管理,有活力的要納入,失去生命力的將逐步退出,并根據集聚區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進行打分和信用評估。另外將加強對集聚區的產業統計工作,改變現有統計數據不完整的狀況,推動集聚區產業集聚功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