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草案修改稿)》(簡稱《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了分組審議,會上有16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1位列席代表發表了一件。12月13日,市人大法制委召開會議,根據常委會的審議意見對《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提出了進一步修改意見。并在市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上表決通過。
制定《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關系到為建設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帶動首都走上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提供制度基礎和法律保障。市人大常委會協同市政府相關部門,用創新精神開展這項立法工作。
一是創新工作機制,成立由一名市委常委為組長,市人大常委會兩名副主任、市政府一名副市長為副組長,市人大、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先后召開8次會議,就法規起草、修改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
二是堅持把創新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實現促進自主創新的制度創新作為這項法規的主要任務,并用這個要求統領法規起草和審議的全過程。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針對自主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科技資源部門分割,產學研用脫節,創新服務體系不完善以及創新成本提高等問題,法規在建立對科技人員的權益保障和利益激勵機制,建立以項目為統領,企業為主體或以企業化組織模式整合科技資源的創新機制,健全首都自主創新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搭建政府自主創新服務平臺,改進政府土地、資金配置方式,發展科技金融等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制度安排。
確立示范區建設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
根據近期上報國務院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市人大法制委在《條例》(表決稿)中,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四條修改為:“示范區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服務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堅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推進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建設成為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列為《條例》(表決稿)第四條。
明晰示范區產業發展格局
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已初步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格局,為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下一步本市將重點加強中關村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和南北兩個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建設。據此,市人大法制委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七條第二款修改為:“示范區重點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等海淀區和昌平區南部平原地區構成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興區整合后空間資源構成的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列為《條例》(表決稿)第七條第二款。
市政府統籌示范區建設發展
有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應進一步加強市政府對示范區建設和發展的整體統籌,推動創新資源整合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根據委員意見,市人大法制委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十條修改為;“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服務示范區的建設與發展。”“市人民政府設立示范區管理機構負責具體工作落實。”列為《條例》(表決稿)第十條。
增加籌建登記效力內容
有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條例》(草案修改稿)應增加籌建登記效力的內容,以與現有的企業登記管理制度相銜接。根據委員意見,市人大法制委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在示范區申請設立企業,經營范圍中有屬于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在登記前須經批準的項目的,可以申請籌建登記。對符合設立條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直接辦理籌建登記,并將辦理籌建登記的情況告知有關審批部門;企業獲得批準后,應當申請變更登記。籌建期限為一年,籌建期內企業不得開展與籌建無關的生產經營活動。”列為《條例》(表決稿)第十一條第二款。
要形成利益共享的自主創新機制
為借鑒鳥巢機制,實現需求拉動創新,市人大法制委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條修改為:“示范區應當推進自主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改革,圍繞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重大項目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以企業為主體或者采取企業化的運行模式,聚集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各類創新創業主體,整合土地、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各種創新要素,鏈接科技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各個創新環節,形成協同創新、利益共享的自主創新機制。”列為《條例》(表決稿)第十八條。
支持戰略科學家領銜組建新型科研機構
為支持戰略科學家領銜組建新型科研機構,發揮其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引領示范作用,市人大法制委在《條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款,表述為:“支持戰略科學家組建新型科研機構。”列為《條例》(表決稿)第二十四條第二款。
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使用
為提高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可以允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有關規定使用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市人大法制委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鼓勵示范區內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法轉讓科技成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可以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用于獎勵和教學、科研及事業發展。”列為《條例》(表決稿)第二十五條第一款。
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制度
有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應根據示范區發展實際需要,建立與促進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相適應的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價制度。根據委員意見,市人大法制委在《條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款,表述為;“本市在示范區建立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適應的職稱評價制度,為工程技術人員提供職稱評價服務;對示范區內的企業引進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的緊缺人才,建立側重能力、業績、潛力、貢獻等綜合素質的人才評價機制和突出貢獻人才的直接引進機制。”列為《條例》(表決稿)第三十七條第二款。
建立示范區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根據市委《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健身,為構建高效有力的創新支持和服務平臺,市人大法制委將《條例》(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但條修改為:“市人民政府會同國務院相關部門建立示范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服務平臺,健全跨層級聯合工作機制,統籌政府的資金投入和土地、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配置,推進政策先行先試、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型人才服務、新技術應用推廣和新產品政府采購等工作。”列為《條例》(表決稿)第五十三條。
明確定位促進核心區建設
有市人大委員會委員提出,核心區應明確其功能定位,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帶動示范區整體發展。根據委員意見,市人大法制委在《條例》(草案修改稿)增加一條,表述為:“為發揮創新資源優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帶動示范區整體發展,根據自主創新資源分布狀況,在示范區設立核心區、具體范圍由市人民政府確定”。列為《條例》(表決稿)第六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