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第一項任務。與以往“又快又好”、“又好又快”、“平穩較快”等經濟運行目標不同,平穩健康的表述回避了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追求,而更加強調經濟增長的結構與質量。配合“平穩健康”這一目標,2011年的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說平穩健康是“十二五”的總目標,2011年則無疑是經濟運行從“平穩較快”向“平穩健康”過渡的轉折點。準確理解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從過去兩年的“積極與適度寬松”向“積極穩健”轉變,是把握轉折點政策風向的關鍵。財政政策的積極也好,貨幣政策的穩健也好,都對應于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和質量。
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保持適當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但應比2009年-2010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嚴重時有所控制。其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向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將更多的錢用于“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領域,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農村水利交通、城鎮公益性基礎設施、醫療衛生體系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發展。第三,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在改革稅制的同時減輕中低收入居民的稅負負擔。第四,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財政風險,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
對于積極財政政策的表述,財政部財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過去兩年都是積極財政政策,從定性上沒什么區別,如果說有所區別就是在于總量政策,回落幅度不太大,肯定會保持在GDP的3%的限度以內。比如赤字規模保持既定的量,不像2010年比2009年增長了1000億,2011年可能是停留在9000億至10500億的范圍之內。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也認為,即便是在2010年,我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預計達1.05萬億元,約占GDP的2.8%,低于國際公認的3%警界線,我國完全有能力適當地加大財政杠桿的作用。
在支出結構調整的方向上,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指出,與金融危機期間大幅增加投資規模、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不同,今后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重點將從“保增長”轉向“調結構”,支出方向更吻合“十二五”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促進居民消費增長,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服務業發展和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實現經濟增長更均衡,產業結構更為合理。趙全厚強調財政政策在增強消費拉動力將有所作為,在解決老百姓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方面加大支出,能夠起到變相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抗通脹能力的作用。
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按照總體穩健、調節有度、結構優化的要求,保持貨幣供給和信貸投放總量合理增長,既要滿足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好流動性總閘門。第二,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把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投向“三農”、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發揮金融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作用。第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第四,保持金融穩定,切實防范各種形式的金融風險。
“穩健”是2011年貨幣政策的焦點。中國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提“穩健”,一度令坊間解讀為“銀根緊縮”,但接近決策層的人士更愿以“介于寬松和從緊的中間值”、“回歸常態”來界定“穩健”二字。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積極穩健,審慎靈活”的表述中,很難讀到“大起大落”意味。其實在2010年,盡管全球金融風云多變,新興市場國家利率匯率政策進退兩難,中國的貨幣政策雖然被冠以“適度寬松”之名,實際執行中卻是復雜多變,一方面是M2增速超過17%,貨幣供應量全球第一,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貨幣政策由“危機政策”走向“正?;钡能壽E:目前中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到達與穩健貨幣政策相匹配的程度,中國2010年已6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大部分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18.5%,為20年來的最高水平。2011年的貨幣政策雖然定調“穩健”,實際執行中會不會像2010年那樣復雜多變呢?“穩健”本身的含義是很豐富的,比如不松不緊、針對性、靈活性等等。對所謂“穩健”貨幣政策的具體把握,投資人需要重點關注M2增速、信貸規模和結構、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幾個方面。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原副局長景學成預計,2011年新增信貸大致維持7.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回落至16%,指標將與2010年無大幅落差。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認為,理解2011年的穩健貨幣政策,要突破傳統貨幣政策的思維定式。以當前爭論焦點M2為例,按傳統理解,貨幣政策調控基本等同于對M2的調控。對201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理解,通常也認為就是要控制好2011年M2的增量,但控制M2就真能控制住流動性嗎?現實情況并非如此。要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不能局限于數量型控制,更要加強結構調控。因此,2011年的貨幣政策,會更多地在優化信貸結構上下功夫,以響應“調結構”政策目標。
利率方面,中國2010年10月份自金融危機后的首次加息,與同一時間美國推動的第二輪定量寬松計劃,加劇了中國與美國經濟政策之間已然十分明顯的差距。坊間一度認為,這種差距使中國的政策選擇變得復雜化,中國進一步的加息或將受到制約,但2010年12月25日,央行選擇了再度加息。在2011年到來之前出招,有貼近決策層的專家將此解讀為:央行此舉是為2011年的貨幣政策定一個基調,顯示出央行“貨幣抗通脹”的決心還是非常大的。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闡釋穩健貨幣政策時,將“反通脹”放在了核心位置。他認為,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有利于加強通脹預期管理,防范資產價格泡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2011年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采取總量對沖、增量控制與適度升值、謹慎加息、適當管制流入資本的對策來收縮流動性。
總體而言,2011年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搭配,顯示出宏觀調控的目標正由以往相對單一變得逐漸多元:既要反危機,又要反通脹。面對復雜局面,政府對于調控的態度將更為“審慎”也就在情理之中。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對付多元目標,要使宏觀調控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其背后的涵義就是要準備隨時轉向,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服務。而更多的觀察人士則從靈活性的表述中讀出了政府角色轉換的意味。中央財經大學政府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福重認為,積極穩健,是就政策的總基調和總把握而言的,并非僅針對某個具體的政策。審慎靈活,就是隨機應變。所有的政策都是短期的,其靈魂,只有一個,即隨機應變。宏觀調控基調的這種模糊表述,表明中國的市場經濟已進入成熟期,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對比,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運行,越來越依靠微觀主體自身的力量,而政府也越來越尊重這種力量。或許在“平穩健康”的表述中,這是最深層次的內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