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農村經濟、農村信用的特點入手,充分考慮農村現實的金融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認為二元結構下農村經濟、信用形式,存在著明顯的有別于城市的特征?;谶@些特征,本文從理論上設計了區別于一般信用體系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和模式,并結合山東的實踐案例,為進一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體系;二元結構;模式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ural economy and credit characteristics,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in rural areas,we consider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unban areas in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theoretically designs a kind of rural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and provides some policies for the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areas,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dual structure,model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2-0003-05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緩解農民貸款難問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人民銀行從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體系入手,以完善農村信用信息征集機制為基礎,以“三信”評定為重點,以農村征信系統為支撐平臺,著力打造誠信和諧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民信用意識顯著提高,農村信貸業務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建設74個示范縣、456個示范鄉鎮,比年初分別增加了20個、182個。全省已建立農戶信用檔案989萬戶,評定信用農戶871萬戶,貸款余額1979億元,涉及貸款農戶724萬戶,占比達73.2%。雖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和現狀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農村地區范圍廣、差異大、農戶多,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在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特點及其對信用體系建設影響的基礎上,研究設計符合國情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進而提出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農村經濟特點及其對信用體系建設的影響
經濟的運行方式決定了信用體系的建設方式。農村經濟的特殊性及其與社會化生產的融合趨勢,使農村信用體系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顯現出有別于一般社會信用體系的特征。盡管我國積極致力于縮小城鄉差別,并做出大量政策性和制度性的安排,但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研究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必須考慮到農村現實的金融生態環境,掌握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農村的經濟、信用規模遠小于城市
農村與城市市場化程度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的信用需求低于城市,對信用的重視程度不如城市,農村的信用形態也有別于城市。依存于農村經濟的信用及其信用供給長期處于量小零散的狀態,而脫胎于農村的中小及民營企業同樣具有這種特性。這種信用需求與供給狀態顯然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距甚遠,與市場經濟要求也并不完全吻合,更不合乎以追求規模經濟和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口味”。這也是造成農村資金持續外流、農村金融服務短缺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農村經濟的流動性和活動范圍也遠小于城市
首先,在農業經濟和國家土地政策的雙重作用下,農戶等農村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一般僅限于土地及其相關的狹小范圍內。其次,經營農副產品加工的部分農村企業,與農戶一樣受制于土地,另一部分農村企業經營其他行業,但規模相對較小,業務范圍亦較小。第三,受傳統文化影響,農戶或農民依賴土地,其滲入農業和土地的文化、尊嚴與情感難以割舍和替代。即使農民“進城務工,也僅是家庭農場的某種補充而不是替代”,副業和農業外就業并未改變農村的小農經濟,收入微薄的家庭依靠副業和農業外就業增加了收入,而非農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家庭農業經營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黃宗智,1990)。因此,農村經濟相對于城市,呈現出明顯的區域范圍特征,經濟活動的流動性遠低于城市。
(三)農戶的收入結構遠較城市居民復雜
除農場收入外,農戶往往還包含了經營性、外出做工等其它非農收入。這些收入構成不僅復雜,而且不夠穩定,與城市居民收入狀況形成鮮明對比。以2010年前3季度山東省城鄉居民收入結構為例,在城市居民的收入結構中,工薪收入占比為72.6%,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而在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中,經營收入占比為56.4%,其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占比為4.6%和9.5%。
(四)農村經濟主體的家族特征強于城市
以往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社會風險與收益的邊界往往是界定在家庭等核心組織的,而一般不針對個體。由此加以引申,即便是現代經濟規則與市場理念已經滲透到中國農村社會,但以家庭作為基本消費和經濟決策單位的傳統不會馬上改變。這種結構的根源在于中國文化中家庭獨一無二的地位。城市家庭做為經濟主體,通常僅包含夫妻2人,因此在信用體系建設上,可以簡單地通過以單個人為主體的個人征信系統予以囊括,而在農村,家族特征更加明顯,而且相對于城市,農村家庭人員組成更多,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也較城市復雜。
(五)農村信用與城市信用相比,具有特有的圈層結構特征
信用是人們之間建立的相互信任的關系。從這一角度觀察農村信用,我們會發現“農民最終認為可以真正信任的只有他們的直系家人”(福山,1995)。這種信用形態以家庭為核心,逐漸向外輻射延伸,從小家到宗族,由宗族到村落,由村落到鄉鎮,由鎮及縣等,一圈圈擴展開來,構成了中國鄉村社會所特有的圈層結構。這種圈層結構決定著中國社會特殊的信任結構。由于圈層之間的壁壘,阻礙了普遍意義上的信任體系的建立,使信任僅局限于圈層之內,而在圈層之外則戒備森嚴。因此,中國農村社會既有著小范圍內高度的信任和秩序,又有著大范圍內的不信任和無序,導致了信用交易成本的大幅增加。
(六)農村融資渠道和信貸結構也較城市復雜
從銀行信用來看,首先,農村對信貸資金的需求與城市差異較大,對資金規模的要求不高,以小額信貸為主,持續經營能力較差,容易遇到資金短缺的情況。其次,農村經濟受自然條件和需求彈性的影響大,而資產規模小、缺乏擔保品,抗風險能力較差。第三,銀行在農村的信貸業務管理成本較高,投資回報率遠低于城市,難以形成信貸資金的大規模進入。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金融結構失衡、金融二元結構體制特征以及農村資金需求難以從制度金融渠道得到滿足,因此民間信用成為自發產物。目前民間借貸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并已成為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國農村社會的鄉土意識與家庭圈層結構決定了他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會認同與依賴傳統的借貸渠道和方式,而不是立即融入現代信貸制度。這一特點與城市恰恰相反,城市的正規商業性信用交易遠較農村發達,因此銀行信用占據了信用交易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而在農村,銀行信用卻與民間信貸大致相當甚至是弱于民間信用。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的設計研究
基于農村信用體系區別于城市社會信用體系的特征,本文將設計出區別于一般信用體系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和模式。同時,農村信用的特殊結構,需要我們除了考慮征信系統建設與守信激勵及失信懲戒機制建設外,需要增加聲譽機制建設的內容,我們將隨后討論加入聲譽機制的原因。
(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征信系統的設計
1. 農村征信系統的建立與管理。建立適合農村經濟特色的征信系統,是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農村經濟的地域性特征、農村征信系統信息的多樣性,以及征信系統建設的成本,使得目前沒有必要建成全國統一的農村征信系統數據庫,而應以具備同樣經濟特點的區域為單位。從目前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看,以縣為單位較為適宜。待農村經濟金融和信用交易環境發展到足夠高的程度后,再實施全國聯網,并將最終納入到全國統一的數據庫中。
2. 信息征集主體和主要內容。農村經濟以家庭(族)為最小單位,那么信息采集的主體也應當是以家庭(族)為最小單位。當然,從目前農村金融的實踐情況來看,農村信用主體不僅限于單一農戶,還包括合作組織(聯保體)、準企業組織:如公司+農戶等形式,但其核心離不開家庭或家族這一基本單元。農村征信系統的重要目的是揭示信用交易風險。與城市不同的是,農村家庭的收入構成更加復雜,其收入包括“農業家庭收入加非農傭工(或經營)收入”(黃宗智,1995),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更加詳細的生產經營和非農收入信息來反映還款能力。除銀行信用信息外,農村征信系統還應包含民間信用的內容。但對民間借貸信息采集存在制度和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只能逐步推進。隨著條件的不斷成熟,再逐步將其它民間信用信息納入到農村征信系統中來。
3. 農村征信系統的采集機制和共享機制。凡開展涉農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都應加入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中來。但金融機構并非農村征信系統的全部提供者和使用者?;谵r村經濟區域狹窄的特點,農村征信系統的設置和共享范圍在縱向和橫向兩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從縱向看,農村征信系統沒有必要擴大到全國統一的范圍,否則會造成操作成本極大增加,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實際意義,尤其是在農村金融還不很活躍的當前,農民在本地獲得商業性信貸支持的能力很有限,更不用奢談在更大的范圍內融資。從橫向看,信息共享的范疇需要不斷地擴大,并需要法律或制度建設予以保證。從國家政策導向來看,除農發行、農信社及郵政儲蓄銀行外,會有更多的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領域,農村信用信息在這些金融機構間共享,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建設
1. 信用評價機制。信用評價是判斷“激勵”或“懲戒”的前提。鑒于農村信貸資金需求小,投資回報率低的特點,同時還具有企業和個人融資的共生性特征,導致農村企業和農戶的信用評價可能會比城市居民和企業更加復雜和困難。然而,由于農村經濟弱于城市經濟,相應的信用中介行業很不發達,加上農戶在購買信用評價產品上的支付能力較弱,市場化的信用評價體系目前很難在農村建立和發展。因此,人民銀行應組織農村征信系統的使用方,共同研究制定一套科學、簡約、統一的信用評分流程,并采用單體信用評定與打包信用評定相結合的方式,減輕農村信用主體成本,準確反映農村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當前各地普遍開展了“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三信”評定。這種信用評價方式適應了農村經濟的圈層結構特征,應當繼續堅持下去,以科學、簡約、統一的信用評分為基礎,使“三信”評定結果更加科學,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提高社會各方的認可度,促進圈層結構壁壘不斷弱化。
2. 激勵與懲戒機制。信用機制包括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兩個方面,這兩方面機制是否完善是信用體系能否持續發揮作用的關鍵。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由于經濟行為活躍,經常與金融機構發生關系,不良信用記錄持有者處處受制,懲戒機制的作用明顯強于激勵機制。而農村與城市不同,由于經濟行為不活躍,與金融機構多次發生關系的概率小,僅依靠失信懲戒機制,并不足以發揮信用體系的作用。因此,更宜建立以守信激勵為主,失信懲戒為輔的信用機制。人民銀行應當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推動農村征信系統應用和信用評價機制發揮作用,促進守信激勵的實現。涉農金融機構也應當在信貸政策上提供相應的支持,推行“征信+評價+信貸”的業務模式,帶動信貸資產質量的提高和農村貸款投放的增加,促進涉農金融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政府部門也應將信用評價結果與國家相關惠農政策有機結合,推動守信激勵機制的建立。而激勵和懲戒作用的發揮,同樣需要適應農村信用中銀行信用與傳統民間信用共存的特點。
(三)聲譽機制建設
1. 聲譽理論的基本觀點及引入聲譽機制的原因。標準的聲譽理論認為“聲譽能夠增加承諾的力度”,其作用在于為關心長期利益的參與人提供一種隱性激勵,以保證其短期承諾行動。Pyle(2002)區分了兩種聲譽信息流動渠道:一種是通過經濟主體的自身行為自發產生的;另一種是由正式的第三方組織協調的,這種第三方組織可能是贏利性的,如信用評級機構,也可能是非贏利性的組織,如行業協會等。在前一種渠道中流動的聲譽信息通常是短期的,而在后一種渠道中的聲譽信息是長效的,通常以正式的信息報告的形式出現,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引入聲譽機制來促使其發揮作用,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城市信用體系中,由于人員流動性大、地域范圍廣等特點,聲譽機制發揮的效用可能并不是很大。而農村經濟和信用中特有的地域狹窄、圈層結構等特征,恰恰吻合了聲譽的建立、傳播條件,聲譽機制作用在當前農村地區更能夠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
2.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聲譽的產生機制設計。結合Pyle(2002)聲譽產生渠道的理論,我們發現農村信用體系通過兩種渠道都能產生聲譽。一方面,不論是銀行信用還是民間信用上的履約行為,均能夠使農村經濟主體產生聲譽。這進一步證明了本文前述觀點,即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首先應建立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信用信息系統,不僅要實現金融機構對涉農信用信息的采集,還要逐步擴大到民間信貸的領域,并在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實現一定范圍的共享,從而促進農村信用體系中聲譽機制的產生。另一方面,對于無信用交易行為但參與“三信”評定的農村經濟主體,由于是第三方做出的信用評價,其產生的聲譽不僅是長效的,并且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因此,為推動農村信用體系中聲譽機制的產生,我們需要將“三信”評定的范圍擴大到無信貸關系的農村經濟主體,并通過大量的宣傳教育等方式,引導農戶提高信用意識,積極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三信”評定,在獲得金融機構認可之前,在一定范圍內積累良好的聲譽。
3. 聲譽的傳播與維持機制設計。由于聲譽依靠社會網絡建立起來,因此聲譽的傳播在具有地域特征和圈層結構特征的農村地區,比城市更加有效率。為促使聲譽信息的有效傳播,首先應加大農村的信用宣傳教育,做到廣覆蓋、可持續,提高農村的整體信用意識,使農村經濟主體充分意識到聲譽的作用,自覺維護自身在信用交易市場上的聲譽;其次要建立長效的聲譽信息公開機制,如定期把歷次信用評價結果在相關區域公開,或把聲譽信息納入到農村征信系統中,通過信息共享機制促進聲譽更廣泛地傳播。同時,由于聲譽還具有“逐步建立和逐步消失,也需要投資和維持”(George J·Mainlath 和Larry Samuelson,1998)的特點,需要我們將信用評價等工作堅持不懈地長期開展下去,為農村經濟主體保持良好的聲譽創造條件。
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探索:山東案例
根據前述理論研究,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在山東省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網絡手段,嘗試建立了以農村征信系統為核心,涵蓋信息共享、信用評價、信息服務等內容的農村信用體系管理信息系統。系統主要涵蓋三項功能:一是農村信用信息采集;二是農村信用評價;三是信息服務。該系統自2009年正式運行以來,已實現農戶信用檔案電子化358萬戶,部分農信社利用該系統審核發放農戶貸款,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農村信用信息采集
在農村征信系統建設的實踐中,充分借鑒了前文論述的農村經濟主體以農戶家庭為主要單位,采集信息應包含家族信息、經濟能力信息、民間信用信息和生產經營信息的思路,制定了符合農村經濟特點的信用信息采集項目。在信息采集內容方面:一是采集農戶信用信息,包含基本信息、農戶資產及收入狀況信息、銀行信用信息和民間信用等四個方面。二是采集信用村、信用鄉鎮信息,來源于農村信用社開展的“三信”評定。在信息采集方式方面,目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和信用企業等有關信息全部來源于農村信用社。隨著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的增加,以及非銀行信用信息來源的不斷拓展,信息來源范圍將不斷擴大。系統中所有農村經濟主體的信息采集均按期管理,信用檔案每年一期,一年內兩次評定的可以重復加載,覆蓋同期檔案,即保持每年最新的一條記錄。
(二)農戶信用評分體系
在對農村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礎上,根據農村信用評價的特點,設計出一套科學、簡約、統一的信用評分流程,對農戶實施信用評分。評分指標使用的數據項來源包括農戶當期信用檔案的數據項、農戶信貸信息衍生出來的數據項、對外擔保信息衍生出來的數據項及家庭成員信息衍生出來的數據項等。為了適應不同地區農戶信用評分的實際情況,系統提供了指標調整功能,為了實現評分指標設置更加科學規范,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在基本指標體系基礎上,對現有指標進行適當增減、調整和優化。目前,使用的基本指標設置,是在經典“5C”評分模型基礎上,結合農戶信用信息采集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農戶信用評分基本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涵蓋了4大類15小類指標,并分配了不同的權重,實行百分制評分。
(三)系統的查詢與使用
系統信息查詢包括農戶信用報告查詢;信用農戶評定情況查詢、統計和分析;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情況查詢與各類信用檔案按金融機構網點口徑統計查詢。系統正在建設初期,從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與共享角度綜合考慮,只對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開放。人民銀行能查詢各類匯總信息即統計分析報表及信用村、信用鄉鎮的明細信息。同時,可以將信用評價匯總結果提供給政府部門等相關機構,為地方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提供參考依據。金融機構用戶可以查詢本機構及下屬機構的單戶明細信息和信用報告以及評分信息。同時,可以查詢明細信息、統計信息,將該系統所展示的信息用于農村信貸政策的制定、農戶貸款發放前的審核以及農戶信貸對象的篩選。
四、政策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基礎法律保障
信用體系建設事關每一個人,特別是信用信息的采集、應用直接涉及到居民個人的隱私,需要完備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因此,一方面應盡快出臺《征信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制度,明確信息征集的主體以及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規范信息采集、加工、使用的方法和途徑。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盡快出臺法律來規范信貸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依法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涉農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業務的開展。
(二)構建適合農村經濟特色的農村征信系統
建立以家族(家庭)為主體的農村征信系統,全面采集農戶家庭的基本信息、收入信息、銀行與民間信用交易信息,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農戶信用狀況。首先,應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特點,對農村征信系統的數據結構進行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借鑒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模式,在符合征信標準化的原則下,建立起農村征信系統框架。其次,將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在長期工作中已經積累的農戶信息,補充至農村征信系統內,進一步實現農戶信用信息電子化和持續動態更新。最后,建立農村征信系統的共享機制和信用評分系統,有效減少農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農戶貸款成本。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二元化結構逐步被打破,再逐步將各地農村征信系統整合到全國統一的框架中來。
(三)開展“三信”評定,建立守信激勵機制
借助農村征信系統和農戶信用評分,不斷優化“三信”評定的指標、范圍,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的評定,將評定結果作為地方金融生態環境考核的重要方面,由相關政府部門制定激勵措施,使信用鄉鎮、信用村在項目引進、貸款利率、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享受政策優惠。將信用評價結果作為信貸審批、風險控制的重要參考,根據評價結果的不同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抵質押物等方面實行差別對待,對信用優良農戶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以點帶面,通過“三信”評定帶動整個農村信用環境的優化。
(四)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
要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開展信用及相關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針對農民整體文化水平和信用知識水平不高的現狀,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農村信用主體的信用意識和風險意識,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和理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其生產經營、增加收入、脫貧致富乃至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聯系,使其意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和失信付出的代價,樹立“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理念,從而自覺自愿地參與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黃海源.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百色視角[J].區域金融研究,2010,(1).
[2]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經濟 鄉村發展[M].中華書局,2000年.
[3]王富全.個人信譽評估與聲譽機制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4]王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構建一個動態改良的信用體系[J].濟南金融,2006,(4).
[5]文亞青.國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述評[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9).
[6]許經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制度變遷的相互關系[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7]張杰.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J].金融研究,2005,(2).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