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第三方物流從最初僅提供物流服務的“傳統角色”,過渡到既提供物流服務又提供金融服務的“代理角色”和“控制角色”。代理角色和控制角色的出現推動了人們對外部與內部兩種融資方式的認知。本文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基礎上,通過介紹第三方物流在供應鏈企業融資中扮演的角色和供應鏈融資風險等理論,從融資企業的收益和最優訂貨量的角度,運用無風險和存在風險的資金約束報童模型分析供應鏈企業的內外部融資。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那些資本規模小、償債能力差、信用評級低的供應鏈內中小型企業有著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供應鏈企業;內外部融資;融資風險;報童模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changes from“convention role”which only provides logistics services,to“delegation role”and“control role”which provide both logistics service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he appearance of “delegation role”and“control role”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the cognition of two different financing modes- external financing and internal financing.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theory,including the role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ing and the financing risk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and the optimum order quantity of financing enterprises,the thesis uses the capital constraint newsvendor model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inancing methods. The above conclusions can be good references to thos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hich have capital constraints,poor solvency and low credit rating problems in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enterprise,external and internal financing,financing risk,Newsvendor Model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2-0017-06
一、引言
二十一世紀,企業競爭主要體現在企業所在供應線與供應線之間的競爭。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條中,不僅有實力雄厚的大型主導型企業,更多的是千千萬萬的中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不同的是,供應鏈中的中小型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小,較難通過金融市場融資,因而更熱衷于從銀行的信用市場獲得資金。這種由供應鏈以外的機構(如銀行)提供的融資服務被稱作“外部融資”。
隨著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資金流業務方面的拓展,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成立了獨立的金融子公司,專門從事供應鏈中企業融資問題的協調和咨詢。隨著國家經濟政策和金融市場的逐漸成熟,銀行等金融機構將一定的信貸權限授予這些大型物流公司,允許它們在供應鏈企業融資過程中向受資金約束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這種由供應鏈內部企業以特定形式提供的融資服務被稱作“內部融資”。
目前國內在供應鏈融資領域的實踐發展迅速,但內外部融資理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用理論研究的方法比較兩種融資方式。本文的創新之處有以下兩點:其一,在無風險的條件下,定量地比較了外部融資與內部融資在最優訂貨量時的收益,分析兩種融資方法適用的不同情況;其二,在存在風險的情況下,將條件風險價值法(CVaR)和報童模型研究中的時間風險同外部融資和內部融資結合在一起,定量地衡量了供應鏈企業內外部融資風險,并定性地分析了內外部融資對經銷商收益和供應鏈整體績效的影響。
(一)第三方物流在供應鏈企業融資中扮演的角色
根據其提供的不同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可分為三類:傳統角色(convention model)、代理角色(delegation model)、控制角色(control model)。
1. 傳統角色。即僅為供應鏈企業提供專業的物流服務。當供應鏈企業資金不足時,傳統角色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不參與任何融資活動。
2. 代理角色。在融資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企業起到在銀行和資金約束企業間建立橋梁的作用(比如協助銀行監管借款企業,使得供應鏈內部信息和銀行所處的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等)。由于向融資企業提供貸款的依然是供應鏈以外的金融機構,所以這種角色下的融資方式為外部融資。
3. 控制角色。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延遲支付的信用合同等方式為供應鏈企業提供真正意義上的融資服務。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供應鏈內部企業,所以此種角色下的融資方式為內部融資。
(二)供應鏈企業融資風險
供應鏈是一個涵蓋供應商、經銷商以及最終用戶的復雜動態系統。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合作,會因為信息不對稱、信息扭曲、市場不確定性以及其他政治、經濟、法律等因素的變化,導致各種風險的產生。并且處于供應鏈中任何一級的企業的經營狀況都將影響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從而增加供應鏈風險。供應鏈的本質是決策的分布性,“雙邊際效應(double marginalization effect)”①(Splender,1950)和各實體的風險規避效應通常導致供應鏈整體性能的下降。目前,對供應鏈協調性的研究通常基于實體風險中性的假設。而實際的生產與經營活動中存在著風險,尤其在供應鏈中企業由于資金不足需要進行外部或內部融資的情況下,風險幾乎是衡量融資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不同的融資方式對風險的衡量也不同,本文將分情況討論內外部融資的核心風險該如何衡量。
1. 外部融資風險。外部融資風險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銀行貸款利率的變化。如果貸款企業信用水平較低,銀行將傾向于設立更高的貸款利率以補償自身承擔的信貸風險。由于融資風險最終將轉化為融資企業的融資成本,并且風險的高低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所決定,所以對供應鏈中的融資企業而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本文運用CVaR作為風險度量準則來衡量外部融資的不確定性風險,此種不確定性風險衡量方法由Rockfellar和Uryasev(2000)正式提出。
2. 內部融資風險。由于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針對延遲支付條件下的內部融資,所以內生風險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訂貨時間風險。
在單一周期(在單一周期內經銷商只有一次訂貨機會)條件下,經銷商做出的訂貨決策,是依據對市場需求的預測來進行的。預測時間跨度越長,需求的不確定性越高,決策的風險就越大。相反,越接近于需求實現時點訂貨,需求信息量越充分,需求預測的準確度越高,庫存與缺貨風險就越小。
因此,從經銷商的角度,希望推遲訂貨,從而降低庫存風險和缺貨風險。相反,供應商為了降低自身需求不確定性風險,希望經銷商提早訂貨。為了鼓勵經銷商提早訂貨,供應商將會采用訂購價格優惠策略,即在一個預定的時間段內,給予早期的訂單較低的批發價格;反之,給予晚期的訂單較高的批發價格。所以,根據融資企業對訂貨時間風險的不同偏好,針對時間風險的成本也在相應地改變。本文用訂貨價格作為供應鏈企業內部融資的風險度量指標,因為它是對由于訂貨時間不同從而造成風險成本差異的最直接的反映。
二、基礎報童模型在供應鏈融資中的應用
在隨機型存儲問題中,常見的隨機因素是需求和時間。報童模型就是典型的單階段隨機需求模型,旨在尋找最優的產品訂貨量,最大化期望收益或最小化期望損失。報童模型在1956年首次推出后,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并被應用于諸多領域,本文對其在供應鏈融資問題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模型的假設
在本文整體模型的構建中,我們假設產品市場是開放的,有關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需求分布和庫存成本等信息是對稱的(完全信息市場);供應商在產品銷售季節到來之前一次性生產完預測的需求量;經銷商面臨一個隨機的市場需求;零售價格為外生變量,不受經銷商決策影響;產品考慮殘值,并且訂貨周期較長(不允許二次訂貨);供應商和經銷商是完全理性的,根據期望收益最大化原則進行決策。
在基礎模型的構建中,我們假設無風險因素且經銷商資金充裕。
(二)變量的設置
三、資金約束報童模型對供應鏈融資的分析
(一)無風險的資金約束報童模型
1. 無融資服務時的報童模型。模型的假設同基礎報童模型。變量的設置除基礎報童模型中的變量之外,假設經銷商自有資金為B。此模型中經銷商存在資金約束現象,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融資服務。訂貨量將通過下面的最優化問題進行決策:
4. 內外部融資的比較。不論融資方式如何,經銷商的融資目的永遠是達到其最優收益。作為一個理性的經銷商,比較外部融資和內部融資分別達到其最優訂貨量時的收益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兩種融資方式的差異。
根據之前的研究結論,外部融資的期望收益函數為:
(二)存在風險的資金約束報童模型
1. 外部融資時的報童模型。根據上文對供應鏈企業外部融資風險的論述,本文運用CVaR作為風險度量準則來衡量外部融資的不確定性風險。
所謂CVaR(Conditional Value-at-risk/條件風險價值法)是指在給定的條件和置信水平內,決策者預期的損失大于或等于某個給定風險價值VaR(Value-at-Risk,風險價值或價值風險)的條件期望,也可理解為超額損失的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x為決策型變量; 為隨機變量;P為損失函數; 為置信度,即風險偏好程度;VaR為在給定的條件和置信水平內,決策者能夠承受的最大潛在損失,也可理解為決策者的安全風險。
之所以選擇CVaR作為衡量外部融資風險的標準,是因為外部融資中由銀行決策的不確定性風險與CVaR有著很好的契合度。其實,VaR就是現實中銀行所能承擔的安全風險(由基礎利率r來衡量),那么CVaR就是超過銀行安全風險的那部分超額風險的平均水平。不同市場環境下,不同銀行針對不同企業有不同的風險偏好,所以銀行的風險偏好就是公式中的 。VaR和CVaR隨著的變化而變化,即銀行能夠承擔的安全風險和超額風險的平均水平隨著自身風險偏好的變化而變化。在實際融資過程中,銀行會通過增加貸款利率等手段將超額風險轉移給經銷商,變成經銷商的融資成本,我們可將CVaR中的損失函數P理解為超額風險帶來的損失,由于這部分超額風險是由經銷商承擔的,所以損失轉化為經銷商的融資成本。同時,決策型變量x即訂購量q,隨機變量
即市場隨機需求量D。
綜上所述,站在經銷商的角度,衡量外部融資風險的方法就是在期望收益函數中減去由風險帶來的融資成本。在Gotoh和Takano對CVaR準則下報童模型的研究的基礎上,已知如下模型:
3. 內外部融資的比較。由于內外部融資風險的度量準則不同,所以定量地比較兩種融資方式較為困難。但我們不難看出,在外部融資情況下,融資風險偏好的決定者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經銷商對風險的掌控性差,不確定性高。在融資過程中,金融機構僅僅是關心自身的投資收益或資金安全,并沒有提供一種機制與資金不足的經銷商共享市場風險。
四、結論
在傳統角色中,第三方物流的角色是傳統物流產業專業性功能的角色,可以為供應鏈中物料流的協調問題起到重要作用,應用自身的專業物流服務為供應鏈創造一定的價值。但當經銷商由于資金限制僅能采購有限的產品,從而限制了自身和供應鏈的整體收益,這時,傳統角色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并不能為供應鏈創造出新的價值。然而,代理角色和控制角色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內外部融資的方式向資金不足的經銷商提供資金幫助,從而解決了供應鏈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并由此實現了經銷商最優的采購決策或運營決策和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最大化。顯然,代理角色和控制角色在解決供應鏈企業資金約束問題方面較傳統角色更為優秀。
在對內外部融資進行了一番對比研究后,我們發現,同外部融資緊密相連的代理角色并沒有提供一種機制與資金不足的經銷商共享市場風險,也并沒有對供應鏈中傳統問題“雙邊際效應”產生任何影響,從而沒有起到協調整體供應鏈的作用。和內部融資緊密相連的控制角色卻可以通過延遲支付信用合同的方式,為經銷商提供一種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和供應商共享市場風險的機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銷商的市場風險和供應鏈“雙邊際效應”對供應鏈整體績效的影響,在全局上協調了供應鏈。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控制角色是供應鏈企業融資服務中的最優角色。
同時,在控制角色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自身收益也會高于傳統角色和代理角色。因為在控制角色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物流服務提供商收益(向供應商提供物流服務而獲得的收益);金融服務收益(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有一定的風險,它將收取一定的風險費用);供應商收益(向供應商批量采購可能獲得價格折扣收益,然后再代售給經銷商可獲得一定的收益)等等。
但盡管控制角色是資金不足供應鏈的最優角色,但是要實現控制角色往往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是規模較大的、資金無約束的、信譽較好的企業。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不能盲目崇尚控制角色,應根據自身特點找到合適的業務創新方向。
注:
①也可稱為“雙重加價”。美國經濟學家Splender在早期對產業組織行為的研究中發現,當市場上的供應鏈存在單個上游賣者(如供應商)和單個下游買者(如經銷商)時,上、下游企業為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使整個供應鏈經歷兩次加價(邊際化)。而以自己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下游買者傾向于采購對上游來說并非最優數量的產品。這里,“雙邊際效應”涉及企業的訂貨決策。實際上,上下游之間關于產品價格、質量、促銷、技術等方面僅考慮自身利益的決策行為,都是“雙邊際效應”的一種形式。并且,“雙邊際效應”是引發供應鏈沖突的本質根源,上、下游之間的利益沖突往往會造成整個供應鏈的連鎖反應。
②即資本市場的無風險利率,由資本市場的競爭程度決定。市場競爭越激烈, 越小。當=0時,則表示資本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由于激烈市場競爭導致資本市場的平均利潤率為0。
參考文獻:
[1]孫艷平.中小企業內部融資環境現狀及對策分析 [J].財務與金融,2008,(3):17-21.
[2]陳祥鋒.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256.
[3]Buzacott J A,R Q Zhang.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9):1274-1292.
[4]Xu X D,Birge J R.Operational decisions,capit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s:A new vender perspective[J].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2008(53):173-196.
[5]任文超.物資“銀行”的構思與操作[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2):32-33.
[6]陳祥鋒,石代倫,朱道立.融通倉運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6,(1):97-99.
[7]李毅學,徐渝,王非.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外比較分析及案例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7):35-40.
[8]李毅學,吳麗華.物流金融創新下的訂單融資業務風險分析與管理 [J].當代財經,2008,(12):66-70.
[9]饒志峰.提升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創新研究 [J].中國市場,2007(18):32-33.
[10]李毅學,馮耕中,徐渝.價格隨機波動下存貨質押融資業務質押率研究 [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12):42-48.
[11]陳祥鋒,朱道立,應雯珺.資金約束與供應鏈融資和運營決策研究 [J].管理科學學報,2008,(6):70-77.
[12]殷明,崔毅.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定量決策模型研究 [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369-371.
[13]陳旭.考慮期權合同供應鏈零售商訂貨[J].管理科學學報,2006,(3):17-23.
[14]程露,萬仲平,侯闊林,蔣威.CVaR準則下雙層報童問題模型研究 [J].運籌學學報,2008,12(4):83-93.
[15]李明琨,汪凱仁,方芳.基于時間因素的報童問題理論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3,12(2):146-152.
[16]文勝,何磊.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UPS的物流金融模式 [J].物流技術,2006,(6):87-89.
[17]李毅學,徐渝,馮耕中.國內外物流金融業務比較分析及案例研究 [J].管理評論,2007,(10):55-62.
[18]李雪敏,繆立新,徐青青.報童模型的研究進展綜述 [J].統計與決策,2008,(17):11-14.
[19]文平,努爾尼沙.報童問題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 [J].昌吉學院學報,2003,(1):99-101.
[20]蘇欣,林正華,楊麗.帶有預算費用約束的報童模型 [J].吉林大學學報(理學報),2004,7(3):371-374.
[21]王穎.風險厭惡情況下供應鏈聯合契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
[22]周樹名,王濤.基于CVaR準則下二層報童問題模型及其解法[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7(1):12-15.
[23]宋華明,馬士華.正態分布下時變參數的報童模型 [J].預測,2005,(6):67-71.
[24]許天飛.UPS走向物流金融高級階段[J].物理時代,58-59.
[25]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1-290。
(特約編輯 齊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