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通貨膨脹預期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如何穩定物價總水平已成為央行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2010年6月份我國重啟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本文運用VAR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以CPI為衡量指標的我國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結果驗證了學界關于人民幣匯率升值能夠通過傳遞效應降低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的觀點,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通貨膨脹;傳遞效應;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8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4-0031-03
一、匯率對通貨膨脹的傳遞效應
匯率變動可以通過直接、間接和貨幣三條渠道影響通貨膨脹水平,渠道傳導順暢與否決定了匯率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貨膨脹壓力以及這一效應的強弱程度:一是直接渠道。匯率變化通過影響進口原材料、中間品和制成品的價格影響國內價格:本國貨幣升值(貶值)降低(提高)了以國內貨幣衡量的進口商品價格,進而傳遞至最終的消費價格上,導致國內物價水平降低(提高)。二是間接渠道。匯率變動影響凈出口,進而影響總需求,形成價格的上升或下降壓力。如匯率升值使國內產品價格相對國外同類產品價格提高,結果導致出口下降,總需求低于潛在產出水平,國內物價水平下降。三是貨幣渠道。匯率變動通過影響資本項目順差,改變貨幣供應增速,對通貨膨脹產生上升或下降壓力。但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如匯率升值使進口增加出口減少,貿易順差降低;但如果匯率升值預期強化且持久,那么在資本項目開放的情況下,國外資金流入增加,國際收支順差并不一定因貿易順差的減少而降低,相反可能因資本項目順差的增加而擴大。
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本國匯率升值能夠通過傳遞效應減少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如國外學者Choudhri和Hakura(2002)的估算結果表明,美國1年、4年和20年的匯率傳遞效應分別是0.00%、0.02%和0.06%,而英國1年、4年和20年的匯率傳遞效應分別是-0.01%、0.02%和0.03%,中國1年、4年和20年的匯率傳遞效應分別是0.04%、0.30%和0.41%(即如果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0%,在1年、4年和20年的通脹率累計降幅將分別為0.4%、3.0%和4.1%)。
二、實證分析
(一)檢驗模型與變量選擇
本文選取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模型分析變量,數據的時間范圍取1994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其中CPI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本文以1994年1月的CPI為100對各月CPI數據進行調整,再利用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出季度CPI。NEER數據采用BIS(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經貿易加權后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本文以1994年1月的NEER為100,并對各月數據進行調整,再利用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出季度NEER,其數值上升代表人民幣對外名義升值,下降代表人民幣對外名義貶值。剔除數據季節性因素后,取自然對數,變量依次記為LnCPI和LnNEER。通過建立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VAR模型,使用脈沖響應函數檢驗匯率波動對通貨膨脹率的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

使用ADF檢驗法對LnCPI和LnNEER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見表1),結果表明,LnCPI為平穩的時間序列,但LnNEER非平穩時間序列。經一階差分(分別記為DLnCPI和DLnNEER),DLnCPI和DLnNEER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為平穩時間序列,滿足計量分析前提。

表2描述了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NEER是導致LnCPI變動的格蘭杰原因,但LnNEER不是導致LnCPI變動的格蘭杰原因。即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率存在傳遞效應,但是不支持通貨膨脹對匯率變動具有傳導效應的結論。

VAR模型輸出結果(見表3)表明,在LnCPI的回歸方程中,滯后一、二期的LnNEER變量對LnCPI具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并且變量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表明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率存在傳遞效應。而在LnNEER回歸方程中,滯后一、二期的LnCPI變量對LnNEER作用在統計檢驗上不顯著。在LnCPI的回歸方程中,LnCPI滯后期對自身具有正向推動作用,表明當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前期的通貨膨脹率正相關,即通貨膨脹率具有持續效應。同時,匯率波動也會受到前期匯率波動情況的影響。

(二)實證檢驗結果
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率存在傳遞效應。使用脈沖響應函數檢驗匯率波動對通貨膨脹率的匯率傳遞效應,結果如圖2所示,從即期響應看,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DLnNEER)施加一個正向沖擊后,消費者物價指數(DLnCPI)出現反向反應,響應值從基期到第4期呈現遞增趨勢,在第4期達到0.12%的最大值后逐漸減弱并最后趨向于0。這表明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消費者物價指數存在傳導效應,且傳導效應為反向,即人民幣升值(貶值)會導致國內物價水平下降(上升)。從累積響應看,消費者物價指數對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沖擊的累積響應呈現遞增趨勢并最后趨于穩定,其中前4期(即1年)的累積響應值為0.21%,前16期(即4年)的累積響應值為0.50%。由于數據范圍及采用估算方法的不同,與Choudhri和Hakura(2002)的研究相比,本文所估算的數字相對較高。

三、結論和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基于1994年一季度至2010年三季度的季度數據,運用VAR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以CPI為衡量指標的我國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升值能夠通過傳遞效應降低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
一是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的方向是確定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施加一個正向沖擊后,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反向反應。
二是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是顯著的。匯率沖擊能引起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大幅度的變動,1年的匯率傳遞效應為0.21%,4年的匯率傳遞效應為0.50%。
三是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具有及時性。匯率變動會立即反映在物價水平的變動上,匯率變動對消費者價格指數在一年內的影響特別突出,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
(二)政策建議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近年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外匯占款較快增長的嚴峻挑戰。尤其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經常項目順差顯著擴大,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來源。在保持匯率水平相對固定的前提下,國際收支順差的持續增長和外匯的不斷流入直接導致人民銀行以外匯占款的形式被動投放基礎貨幣,加大通貨膨脹壓力。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我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從我國當前的現實來看,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和適當的匯率調整將有助于實現經濟更加平穩、可持續的發展及貨幣供給平穩有序的增長,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責任編輯 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