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資本規模及構成的靜態方面和資本補充的動態方面進行分析,揭示銀行業地方法人機構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現實約束,提出了地方法人機構強化資本管理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地方法人機構;資本構成;資本補充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4-0061-03
一、引言
本輪金融危機再次引發金融監管及研究領域對金融機構資本風險保障能力的深刻反思,而危機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倡導更為嚴格的資本監管。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銀行業地方法人機構總體呈現出規模持續增長、業務不斷擴展、效益持續好轉、資本充足率明顯提高的發展態勢,風險防范和承受能力得到增強,但資本力量薄弱的問題依然存在,表現為資本金相對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資本規模和結構動態調整能力弱等,且在中小型機構中更為突出。
二、地方銀行業法人祝構資本現狀
近年來,地方銀行業法人機構資本規模不斷擴大,核心資本占比提高,資本質量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突出的問題,表現在:
(一)資本水平相對于資產規模仍顯不高
各法人機構雖然實現了資本持續增長、甚至是“突擊式”增長,資本充足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相對于資產擴張所內生的資本需求而言仍顯緩慢,尤其是這種對比發生在資本嚴重不足的起點上。以S省為例,2006年末至2010年6月,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本增長96.64%,資產增長65.85%,總體實現了資本較快速增長。但部分地市情況不容樂觀,如某市農信社資本增長37.4%,資產增長131%;另一市農信社資產規模由169.9億元增至240.6億元,但資本規模由8.1億元下降到了7.5億元。
(二)過分倚重核心資本的資本結構弱化資本的風險覆蓋能力
銀行資本金的充足性,是指資本金的適宜度,其涵義還包括資本金構成的充分合理性,即資本各項目應在資本總額中占有合理比重,這也是由資本不同項目自身特性不同所決定的。調查顯示,地方法人機構附屬資本規模小、占比低、項目單一。城商行附屬資本主要為資產減值準備超額部分;農信社一般準備按監管要求計入核心資本,各項準備中僅提取貸款損失準備,其超額部分即附屬資本來源。農信社貸款損失準備提取不足,一方面附屬資本反映為零,另一方面提取不足部分成為資本總額的扣減項,因此部分農信社出現資本總額低于核心資本的現象,同時資產風險得不到有效覆蓋。
(三)農信社股本金穩定性差,侵蝕資本功能
農信社的資本構成嚴重依賴股本金(即實收資本),但股本金普遍具有穩定性差的特點。首先,農信社股本金按股金性質分為資格股和投資股。其中資格股可以有條件退股、有保息分紅約定及附帶貸款優惠條件等,造成持股人投資意識淡化、股金性質異化和股金穩定性差。盡管近年來在股金規范管理中投資股規模得以擴大,但總體上投資股占比仍然偏低:截至2010年6月末,S省農村信用社股本金余額75.71億元,其中,投資股34.22億元,占比45.19%;資格股41.49億元,占比54.81%。其次,股本金按投資人分為法人股和自然人股。截至2010年6月末,S省農村信用社股本金中法人股12.7億元,占比16.77%;自然人股63.01億元,占比83.23%。且自然人股單股金額小、股權分散,資本所有者難以行使股東權利,使股本金作為資本承擔經營風險的基礎功能難以發揮。
三、資本補充途徑及其現實約束
(一)增資擴股和留存收益轉增是資本補充的主要途徑
資本補充從絕對角度看是增加資本,主要包括提高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增資擴股、發行長期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上市融資等內外源融資方式;從相對角度看是在資本規模不變情況下,提高資本充足率,主要通過調整資產結構降低高風險權重資產、資產證券化等風險緩釋措施降低加權風險資產來實現。從調查情況看,法人機構近幾年資本補充以增加資本為主,且以增資擴股和收益積累為基本方式,資本補充渠道較為單一。
1、政府注資。政府以股權、舉債等方式籌集資金對地方銀行業法人機構進行增資和風險處置,從而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實現不良貸款率、拔備覆蓋率等風險監管指標的明顯改善。
2、其他資本注入。一是地方法人機構吸收法人資本注入。二是農信社為優化社員構成、改變股權分散局面,通過吸收法人股追加資本投入,法人股占比持續提高。
3、增收節支,提高盈利能力及利潤轉增資本能力。在現有業務格局和盈利模式下,各法人機構從擴大收入來源和嚴控費用支出的角度挖潛,提高盈利能力,為轉增資本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4、農信社利用稅收優惠實現增資。本輪農信社改革中的稅收減免及優惠政策對其資本補充產生積極影響。以某農信社為例,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末,共計減免所得稅702萬元,按規定全額用于增加一般準備;所交的3%的營業稅按年全部返還共計731萬元,用于補充資本公積和彌補虧損。兩項合計1433萬元,占同期該社核心資本增量的48.48%,成為資本增加的主要力量。
(二)資本補充的現實約束
1、制度、環境及人為因素使增資擴股進展緩慢。以S省農信社為例:截至2010年6月末,實收資本75.71億元,較2006年增長12.48%,遠低于同一時期資本總額96.63%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缺陷。典型表現為過度行政干預下股東權利得不到保障和股金設置不合理造成的股金的投資性質扭曲、投資人過分追求資金短期收益及享受貸款優惠等,其結果是吸收資金難且資金不穩定。二是增資擴股主觀意愿不強。一是部分機構資本充足率指標達到監管要求,不愿主動增加資本。由于資本構成中附屬資本極少,核心資本充足率基本接近資本充足率水平,而增資擴股補充的仍是核心資本,因此此類機構不進行增資也是科學進行資本管理的必然選擇。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重規模發展、輕資本管理、以存定貸的負債經營模式下,地方法人機構資本管理理念沒有形成,經營目標鎖定規模擴張,脫離實際下達存款任務,而忽視對資本管理的指導和研究。三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環境發育程度制約。許多地區產融結合發展整體上處于淺表化階段,民間資本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進入主要在政府資金的示范作用下有所發展,民間自然人資本和法人資本主動逐利金融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
2、收益留存受盈利模式和能力影響,進展并不樂觀。地方法人機構內源增資主要靠利潤,即使是利用稅費優惠政策也是以實現利潤為前提的。如某城市商業銀行,自2006年至2010年6月末,資本總額增長43.9%,未分配利潤增長95%,在資本總額中比重由16.45%上升到22.38%,而同期實收資本的占比則由68.40%降至55.16%,留存收益增資效果明顯。但是,從S省法人機構整體情況看,大部分機構利潤增長穩定性和速度都不容樂觀。一是法人機構受制于區域宏觀經濟影響,收入波動較大。如某市6家農信社,2006-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實現利潤分別為2718萬元、5487萬元、7026萬元、5658萬元、627萬元,盈利情況依附于區域經濟冷暖忽高忽低。二是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約束利潤空間。以利差收入為主、盈利模式單一是我國金融機構的普遍問題,而地方法人機構收入對利差的依賴性更強。如某城商行,2010年6月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92.20%。而近年來較低的收息率(一定時期內利息收入與同期貸款余額之比)造成地方法人機構尤其是農村地區機構的收入實現困難。三是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和撥備缺口下,各項準備金補提、增提壓力制約了利潤轉增資本的能力。四是股金分紅壓力與利潤轉增資本需求相沖突。規范的企業制度和投資行為中,利潤轉增資本與股東的長期利益相一致,因為資本增加是為了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股東未來收益的提高。但在農信社現行制度框架下造成的股金存款化和持股人對股金收益衡量的短期性,降低分紅比例對農信社股金穩定性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轉增利潤只能在“豐年”進行。
四、銀行業地方法人機構資本補充及資本管理相關建議
理論上,資本補充應從規模和結構兩個方面把握。合理的資本規模下限為能夠有效覆蓋風險并滿足資本監管要求,上限為合理控制資本成本,不侵蝕利潤;結構是指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各項目、附屬資本各項目之間要保持合理比例,以降低資本成本,防范經營風險。同時,各法人機構都應構建科學的資本管理理念,逐步適應日益審慎的資本監管要求,并順應我國金融監管與國際接軌的潮流。
(一)樹立資本管理理念,發揮資本約束機制
銀監會2009年《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根據業務發展戰略、規劃和監管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資本補充規劃以及可持續的動態資本補充機制,對資本補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全面論證,明確資本補充渠道以及時間安排,確保資本補充機制的良好運行。
構建科學的資本測算模型,嘗試運用壓力測試等技術手段、全面風險管理等管理理念對資本需求及資本成本進行分析,確定業務活動所需要的資本。選擇適當的資本工具籌集和管理資本金以及確保所籌資本金的投資效益,并從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不同層面研究資本的籌集與運用。地方法人機構核心資本在總資本中占比較高的現實,顯示出附屬資本補充渠道和手段創新的迫切性,地方法人機構應建立前瞻性的附屬資本補充機制,動態計算、足額提取各類準備,部分機構應抓住向農合行、農商行過渡的機遇,探索利用發債等渠道,實現資本構成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二)加強資產管理,轉變盈利模式,增強資本金內生補充水平
良好的資產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盤活不良資產,改善資產質量,減少資產損失,降低風險資產權重,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當前,銀行業地方法人機構尤其是農信社的資產主要是信貸資產。因此,要通過降低不良貸款,一方面直接降低資本項中撥備缺口的扣減項,另一方面通過甩開資產包袱,提高盈利能力,以此實現資本凈額、總額的提高;利用貸款轉讓、貸款重組等方式增強信貸資產流動性和安全性。轉變經營理念,以風險控制條件下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加快發展中間業務,拓展盈利空間,增加經營效益,改變銀行利潤對信貸規模的過度依賴,解決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問題。
(三)政府引導,吸引民間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銀行業地方法人機構與地方經濟具有榮辱與共的鄉土聯結,地方政府應積極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增資擴股,壯大資金實力。當前,各類投資者尤其是民間資本在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方面,既有宏觀政策支持,也有內原性的擴張動力。地方政府應加強協調和指導,出臺相應措施,積極引導大企業集團、民營企業、合格的投資機構、潛在的戰略投資者入股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鼓勵和提倡產業資本按市場化原則進行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聯合,改善法人機構資本結構,形成由戰略投資股、法人股、機構股、自然人股和內部員工股共同構成的多元化股權結構,從而增強資本實力,形成資本自聚的資本通道。必要時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注資,用以補充資本金、置換不良資產等。
(四)深化農信社改革,掃除農信社資本管理的體制障礙
取消責權不明的資格股,適當放寬投資股入股金額上限,加大投資股的擴股力度。規范股金管理,取消股本金上附帶的與資本本質相沖突的附加承諾和條件。探索解決農信社行政干預所造成的所有權虛置和股權分散所造成的所有者虛位問題,等等。

(責任編輯 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