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印度安德拉邦小額信貸危機的啟示作用入手,分析了市場過度競爭、機構內控機制滯后、公益性質弱化、政府不當介入對小額信貸產業的消極影響。對比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存在的問題,有必要保持其商業與公益的均衡性、規范市場進入與退出以及加強市場監管。
關鍵詞:小額信貸;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4-0068-03
2010年,印度安德拉邦爆發小額信貸償還危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額金融市場之一,全印度約30%的小額貸款都是在安德拉邦發放。這場危機使當地的小額信貸機構陷入混亂,無法正常經營,客戶不還款現象愈演愈烈,對印度金融穩定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同時也給我國開展農村小額信貸組織敲響了警鐘。本文通過總結印度“安德拉邦危機”的經驗教訓,反思目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與對策。
一、印度“安德拉邦危機”對我國小額信貸發展的幾點啟示
(一)行業過度競爭的負效應
安德拉邦有三類小額信貸供給者:政府支持的小額信貸項目(自助小組模式)、專業的小額貸款機構(小額貸款公司)和傳統的民間借貸。其中自助小組和小額貸款公司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基層的信貸人員往往為了完成銷售目標,放棄嚴格的審貸程序,不僅沒能認真核實客戶的收支結構和還款能力,甚至把從其他機構借款作為客戶合格的證據,導致信貸過分供應。這種供給過剩的過度競爭并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曹建海,2000),相反,借款人因為多頭借貸,負債水平超出承受能力的范圍,小額信貸機構同樣面臨貸款難以收回的風險。
(二)機構快速增長與內控機制滯后產生矛盾
安德拉邦集中了印度最大的5家小額貸款公司,這些公司擴張迅速。以創立于1997年的SKS公司為例,2010年客戶數量已超過600萬。雖然機構的規模和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內控機制建設卻明顯滯后。無論是員工的職業道德、企業文化的傳承、還是風險防控技術都不足以支撐機構現有的業務規模,因而產生工作紀律松弛、制度執行不到位、管理辦法欠缺、員工摩擦頻繁等一系列問題,信貸準則散失,經營風險集聚。
(三)外來投資弱化公益性
當前普遍的觀點認為,小額信貸是以扶貧作為首要的戰略目標,在強調為貧困階層提供貸款服務的前提下追求其持續性。例如孟加拉的“鄉村銀行”(GB)模式,因此小額信貸制度理應是商業性和公益性的結合體。事實上,從2005年開始,印度小額貸款公司的高成長性和盈利前景使國內外專業投資者趨之若鶩。2010年SKS首次公募再次凸顯該行業潛在的高額利潤與豐厚的管理回報,來自各個方面的投資者強調高增長率和最大程度的價值回報,激勵小額貸款公司快速擴張。這種利益驅動機制不僅扭曲了小額信貸“扶貧”的初衷,甚至將部分資金需求者拖入貧困的陷阱,完全忽略了公益性的社會績效。據統計,安德拉邦貧困家庭的平均借款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遠超其還款能力的負債導致一些借款者不堪重負。
(四)政府不當介入的消極影響
安德拉邦當地政府介入小額信貸的不當之處表現為行為邊界擴張過度。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以自助小組模式介入小額信貸領域,盡管目標是為貧困家庭提供貸款援助,但從自助小組模式與小額貸款公司之間的競爭來看(它們常常在同一個村莊爭奪客戶資源),這種實質上的抗衡并不利于營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環境。二是不合時宜的政策干預。當媒體大肆渲染某些自殺事件與小額貸款公司的聯系時,安德拉邦政府非但沒有及時糾正一些不實報道,反而頒布了《安德拉邦保護婦女自助組織免遭小額貸款機構剝削條例》。盡管本意是要規范小額貸款公司的經營管理,卻營造了阻礙其正常回收貸款的氛圍。這種氛圍讓借款者質疑他們的還款責任,導致小額貸款公司無法正常經營。
二、目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壟斷的低效率
與印度安德拉邦相比,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比較低,市場準入門檻較高,目前允許開辦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其中農村信用社占60%-70%的市場份額,貸款余額約4000億元,壟斷地位比較明顯。從資源配置和利用的角度看,由于市場競爭不充分,農村信用社能以壟斷廠商的身份賺取更高的貸款利息,發放更少的貸款數量,因而存在帕累托改進的余地(付東,2010)。
(二)“雙贏”目標難以實現
由于安德拉邦小額信貸機構對高收益高回報的盲目追逐,忽略了GB項目的社會公益性是其發生危機的重要原因。透視我國各類小額信貸機構的經營管理,也未能完全落實商業與公益的有機結合:農業銀行作為貼近農村市場的國有銀行,承擔了扶貧的社會責任,將貼息貸款視為政策性負擔,只求保本經營;農村信用社在央行票據兌換壞賬資產的背景下,經營狀況有所好轉,但低于政策預期。小額貸款公司逐利動機較強,貸款額度和利率遠遠高出整體平均水平(見表1),但在“只貸不存”的剛性約束下,再融資渠道狹窄,持續發展的前景不夠明朗。總之,實現財務盈利的同時又不偏離服務“三農”的軌道,同樣也是我國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難題。

(三)風險防控不足
安德拉邦小額信貸機構的風險防控能力建設落后于貸款規模的擴張速度,是造成此次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一是目前農村各金融機構不能共享農戶信用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導致交叉重復貸款現象發生,借款者同時向兩家及以上的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后都能獲批,導致貸款總額度超出其的資金需求和還款能力,形成不良資產的風險大大提高。二是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的規模在迅速擴張,內部治理效率卻沒有相應提高,基層信貸人員不僅數量少,而且知識結構落后,信貸管理水平欠佳,經常發生農戶冒名貸款、多戶貸款單戶使用等問題。三是“借新還舊”的潛在風險。農村信用社為了實現不良貸款的“雙降”,將目前難以回收的可疑、損失貸款通過變更合同的方式轉化為正常貸款,但貸款形態并沒有實質性變化。
(四)內部人控制問題
安德拉邦政府面對危機的不當作為,造成了“多輸”的局面。審視我國的小額信貸發展模式,同樣存在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受地方政府左右,小額貸款公司未必按照國家的偏好和目標行事,對信貸資源進行行政化干預,要求扶貧貸款實行“到村到戶”,違背農民的借貸意愿。
三、關于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對策的思考
(一)保持商業與公益的均衡性
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實踐始于“鄉村銀行(GB)”模式的“雙贏”假設(孫若梅,2006),在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中,機構的持續性目標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印度安德拉邦危機證實:農村小額信貸一味追求價值最大化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三農”問題政治化的背景下,政府、金融機構務必在認識上形成統一。堅持商業性兼顧公益性的目標定位,既要追求金融運作的可持續性,又要明確為弱勢群體提供信貸服務的理念,防止極端化的傾向。政府要加大公益性小額信貸的投放,發揮農行貼息貸款的扶持作用,擴大農村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商業性小額信貸機構要在優化財務績效的前提下注重社會績效,避免信貸行為過度商業化,損害弱勢借款人的利益。
(二)規范市場進入與退出
金融機構在小額信貸市場上無論是享受壟斷利潤還是陷入“消耗戰”,都會造成社會福利減少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建立適度的市場進入與退出壁壘機制至關重要。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與退出壁壘都比較高。近年來在進入限制方面已經有所放松,如小額貸款公司的數量由2008年底的不到500家,發展到2009年的1334家,到2010年10月底已達2348家。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但規范化的退出壁壘機制建設還是薄弱環節。對于那些認同小額信貸價值觀的投資者要予以鼓勵和支持,允許其加入市場競爭的行列。
(三)政府適度介入
應明晰政策性金融邊界,政府在該邊界內的行為介入是有必要的,因為無盈利甚至虧損的扶貧項目無法通過商業性小額信貸機構形成有效供給,邊界外的不當行為則要收縮或避免,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政策效果,反而產生更多的風險和成本。應盡快引導農村信用社進行產權關系和治理結構改革,使其能夠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實現法人自治,不再以服務“三農”、“歷史包袱”等政策性負擔作為經營效率低下的借口。政府股東要承諾更換成市場化的管理模式(洪正,2006),摒棄傳統行政管理體制,不再直接干涉銀行的日常經營、人事任免等。
(四)提升機構風險管理水平
要明晰監督職責,協調董事會與監事會的職能分工,由董事會保障投資人的利益,重點關注經理的道德風險,監事會則保護債權人利益,以風險控制為主。公開招聘高素質專業人才,加大現有員工培訓力度,確定合理的綜合業績考核目標,避免短期激勵引發信貸數量過度增長帶來的經濟波動。嚴格執行客戶回訪制度,及時清查貸款資格、貸款使用情況、資金投向、用途真實性以及還款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將信貸風險降至最低水平。
(五)加大監管力度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征信體系和信息管理系統,促進機構之間的溝通協調與信息共享,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農村地區定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改善農村信用環境,轉變農戶信用意識。引導媒體輿論發揮宣傳作用,支持真正服務中低收入和貧困群體客戶的小額貸款機構,同時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推進小額信貸利率市場化改革,打擊私人錢莊和高利貸等非法機構,培養健康良性發展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