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外碳金融制度的比較分析

2011-01-01 00:00:00魏忠
金融發展研究 2011年5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中外碳金融制度,指出國外碳金融市場屬于市場驅動型,實現了制度的誘致性變遷;而中國碳金融市場是政府推動型,需要制度的強制性變遷。最后,本文針對中國碳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碳金融;市場制度;比較分析

Abstract:In the view of market institutions,there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market,indicating tha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market is the type of market promotion,which realizes derivative transition of market institution,and Chinese market is the type of government promotion,which needs compulsive transition of market institution. At last,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rket are supplied.

Key Words:carbon finance,market institutions,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5-0015-05

一、引言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伴隨著低碳經濟的興起而出現的一個全新的金融概念,是旨在限制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各種交易活動和金融制度的安排。碳金融理論源于二十世紀90年代人們對環境金融的認識。在這方面,國外已經進行了初步研究和大量實踐。國外學者Jose Salazar(1998)從保護自然環境的角度,提出應當探求金融創新,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Eric Cowan(1999)為了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探索性地提出了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融通途徑。Marcel Jeucken(2001,2004)探討了銀行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指出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Sonia Labatt和Rodney R. White(2002,2007)針對環境風險等相關問題,提出金融業應如何進行評價的方法。國內學者任衛峰(2008)從環境金融的角度,總結了國外碳金融市場實踐和創新經驗,并提出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的策略。鄭爽(2008)通過分析歐盟排放貿易體系和CDM市場及其交易特征,指出中國處于國際碳市場價值鏈低端位置,并就提高我國競爭力提出建議。曾剛、萬志宏(2009)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國際碳金融市場體系,指出短期內各國家間的爭執難免,但不足以改變全球合作的趨勢,國際碳金融交易將很快進入新的發展。王穎、管清友(2009)和蔡博峰、劉蘭翠(2010)等從國際碳金融市場現狀出發,指出碳信用具有國際貨幣的特性。吳玉宇(2009)在分析中國碳金融市場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碳金融機制創新的策略。鄒亞生(2010)指出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較為緩慢,但在CDM市場上潛力巨大,建議中國要積極構建碳金融體系。王留之、宋陽(2009)提出八種碳金融創新模式以改變中國碳交易的被動局面。王增武、袁增霆(2009)總結分析了國內外碳金融的創新產品,并對中國碳金融發展提出了建議。初昌雄(2010)從低碳項目投融資和碳交易兩個方面,總結了國內外碳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并提出中國碳金融的發展策略。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碳金融的研究,多數是對國際碳金融市場交易機制和世界各層級市場運作流程及現狀等內容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紹和分析,缺少對國內碳金融市場制度的專題研究,對碳市場發展趨勢和需求的闡釋不夠,對其發展規劃和市場運作等實際問題的探討不足。本文運用比較分析方法,從制度角度揭示中外碳金融市場發展的特征,并提出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的對策。

二、國外制度的誘致性變遷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制度是在不斷變遷之中的。林毅夫在《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中,將制度變遷分為兩種類型: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

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一群(個)人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可分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安排。在正式的制度安排中規則的變動或修改需要得到受它管束的一群(個)人的準許。也就是說,無異議是一個自發的、正式的制度安排的前提條件。因此,正式的制度變遷需要創新者花時間、花精力去組織、談判并得到這群(個)人的一致性意見。相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在這種制度安排中,規則的變動和修改完全由個人完成,它用不著也不可能由群體行動完成。最初,個別創新者將被其他人認為是違反了現行規則。只有當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放棄了原來的制度安排并接受新制度安排時,制度安排才發生變換。

誘致性制度變遷是一種市場本身對于利益均衡的選擇結果。當制度變遷的成本小于預期收益時,制度變遷就可能發生?!端固囟骰仡櫍簹夂蜃兓洕鷮W》(以下簡稱《報告》)是第一本從經濟學角度做出的關于氣候變化的重量級報告,《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期,僅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成本就可能達到全球每年GDP的0.5%—1%。在國家層面上,氣候變化將會減少稅收、增加開支,使公共財政情況惡化。在考慮到突發的大規模氣候變化風險后,估計溫度上升5℃—6℃將造成相當于全球GDP5%—10%的損失,而窮國遭受的損失成本將會超過GDP的10%。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氣候變化對環境、人類健康的直接影響,以及甲烷排放和碳吸存速度不斷減弱的因素,到二十一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會升高2℃—3℃以上,這將會造成全球經濟的GDP下挫20%左右。如果氣候變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引發全球范圍內的嚴重經濟衰退,所耗費的成本將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費用總和。《報告》還指出:到2050年前以每年全球GDP的1%用于溫室氣體減排就可以避免每年全球GDP的5%—20%的損失。相反,推遲行動的成本很高。盡管《報告》在方法論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關鍵結論——“各國應迅速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盡早向低碳經濟轉型”得到了各國政府、學術界、企業界及環境非政府組織的廣泛贊同。

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市場自發的制度變遷。碳金融市場內生于排污權市場,后來隨著對影響氣候變劣因素認識的不斷深入,金融機構開發出碳排放權市場。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碳市場超出傳統排污權商品交易市場的范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專業金融市場。在碳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中,市場制度或規則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的是強制性的,如《京都協定書》成為控制CO2排放的一個全球性正式的制度安排;有的則是自愿性的,由一些區域、企業或者個人自愿發起的,成為控制CO2排放的一個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碳金融制度產生的源頭可追溯到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以下簡稱《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下簡稱《議定書》)。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的《公約》是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世界第一份基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全球公約,設定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目標?!蹲h定書》作為《公約》的補充條款,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它設定了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量化減排指標,即在第一承諾期間(2008—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減5.2%,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和加拿大削減6%。

《議定書》為了降低各國成本和實現減排目標,規定了三種補充性的市場機制,即聯合實施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國際排放權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其中JI規定,《公約》附錄1中所列國家之間可以進行交易和轉讓減排單位(Emission Reduction Units,ERUs);IET規定,附錄1中國家可以針對配額排放單位(Assigned Amount Units, AAUs)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易。各國依國際合約分配到既定的AAUs指標,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買賣該指標,以確保達到排放標準,完成減排目標;CDM規定,附錄1國家和非附錄1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易,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向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投資或直接購買的方式,來獲得核證減排單位(Certificat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這三種市場交易機制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成為可以買賣的無形商品,為促進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議定書》頒布后,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參與碳金融市場的建設,包括加拿大的GERT計劃、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體系、新西蘭的排放交易體系、英國的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此外,還有一些企業內部交易體系,如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等的內部交易體系。

2005年1月1日歐盟正式啟動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與CDM的對接,2008年1月1日起與JI對接。在EU ETS體系下,歐盟各成員國政府通過國家分配計劃(National Allocation Plan,NAP) 將溫室氣體減排量配額分配給體系管制下的企業。大約95%的配額是由各國政府免費發放的,另外5%的配額可以拍賣給業主,核定的配額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在EU ETS下的交易對象被稱為歐盟配額(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EU ETS與《議定書》所約束的對象不同,前者是工業企業,交易主要是私人企業,包括金融機構之間的轉讓;后者則是國家。EU ETS的正式運行和《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的生效,標志著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形成。盡管目前美國政府尚未加入《議定書》,可是由美國東北部和中大西洋各州于2008年簽訂的區域溫室氣體行動(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已運作實施,該行動采用了“限額—交易”(Cap and Trade) 機制,制定了相應的減排目標。此外,《議定書》中的IET也于2008年正式實施。所有這些都推動了國際碳金融市場體系的迅速發展。

三、中國需要制度的強制性變遷

強制性制度變遷是指由政府主導,并通過法令引起的變遷。當市場自己能夠找到克服自己缺點的途徑時,這時產生的是誘致性變遷;當市場自己不能找到克服自己缺點的途徑,需要依靠政府的強制力來創新,這時會產生強制性變遷。將制度安排列為制度變遷的內生變量,而將規范性行為準則列為外生變量。

(一)內生變量

一是市場制度安排。目前國內關于碳金融市場的政策法規和市場規則很少,主要有:2007年7月國家環??偩帧⒅袊嗣胥y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此項政策僅涉及到綠色信貸方面,對于碳金融市場的綜合協調發展缺少具體的指導目錄、環境風險評級標準等,可操作性不強。

二是“熊貓標準”。2009年9月23日北京環境交易所與法國巴黎Bluenext交易所宣布,雙方將共同啟動的中國第一個自愿碳減排標準。這一標準的開發與實施,對推動中國自愿減排市場建設、改變全球碳金融市場秩序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按照《議定書》的規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沒有被納入強制減排計劃中,中國碳金融市場只能進行CDM項目的開發,包括CDM項目的投融資、CERS的交易以及相關的金融中介服務。2008年成立的以北京、上海和天津交易所為主體的碳交易市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化的交易合約,仍處于整個碳交易產業鏈的最低端,與歐美的碳金融市場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F存市場制度安排的不足,成為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

(二)外生變量

一是對制度變化的需求。就當前中國碳金融的情況來說,市場規模的擴大成為了制度變化的外生需求因素。中國在CDM項目及CERS供應量方面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CDM項目最大的供應商。據世界銀行(2010)的統計,2005—2008年中國CDM項目產生的CERS交易量占世界總交易量的比例分別為73%、61%、73%和84%,遠遠領先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全球碳市場發展的速度趨緩,全球CDM一級市場成交量為2.11億噸CO2當量,同比下降48%;交易額26.78億美元,同比下降59%,但中國仍然繼續保持CDM項目世界第一供應商的位置。在中國之后,巴西和印度分列第二、三名,市場份額分別為3%和2%(見圖1)。截至2011年2月26日,中國在聯合國成功注冊的CDM計劃項目1236個,占全球43.17%,第二位是印度,注冊624個,占全球21.8%;中國預計減排CO2達到3.02億噸,占全球54.66%,第二位是印度,預計減排CO20.92億噸,占全球16.32%。目前,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占整個發展中國家排放總量的50%,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5%。國際能源機構估測,到2025年前后中國CO2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市場的擴大,意味著對碳金融市場新型服務的需求增加了,這為中國碳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二是對制度變化的供給。如果一個國家政府的能力很弱,那么強制性制度變遷是不會發生的。政府的能力包括財力和控制力等。中國當前財政收入逐年增長,2010年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8.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萬億元,增長21.3%,緊隨美國之后成為全球第二大財政收入經濟體。另據新華社報道,到2010年底,全部122家中央企業(不包括金融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4.3萬億元,凈資產9.5萬億元,凈利潤8489.8億元,上交稅金1.4萬億元,超過全國稅收的1/6。中央企業目前超過80%的資產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和通信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以及運輸、礦業、冶金和機械等支柱行業。中央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帶動,為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關鍵作用。

三是意識的轉變。意識的轉變與否常常決定制度變遷能否為公眾所接受?,F在,世人已經普遍認識到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活動產生的CO2過高。目前中國是CO2排放第二大國,面臨著國際社會要求減排的巨大壓力。與此同時,中國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之中,存在著“高碳”路徑依賴,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嚴重的能源安全、資源問題和環境容量的制約。為此,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確立了節能減排的硬約束指標,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中國《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7)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7年12月,標志著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座新里程碑——“巴厘島路線圖”孕育出臺,中國為繪成“巴厘島路線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此后,中國在各種國際氣候會議上多次表示堅持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在2010年12月墨西哥坎昆全球氣候大會上,中國再次表示將本著對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一如既往地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國際碳金融市場主要是市場驅動型,已經初步建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場體系,實現了誘致性的制度變遷。

碳金融市場內生于排污權市場,后來隨著對影響氣候變劣因素不斷深入的認識,金融機構開發出碳排放權市場,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碳市場超出傳統排污權商品交易市場的范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專業金融市場?!蹲h定書》中規定了三種市場機制,即聯合實施機制、國際排放權交易和清潔發展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基于配額的市場和基于項目的市場,并產生出碳期貨、碳期權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場。

2. 中國碳金融市場主要是政府推動型,以北京、上海和天津交易所為主體的碳金融市場初現雛形,需要強制性的制度變遷。

在政府推動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于2008年建立之后,各省市的能源交易所也相繼成立。商業銀行、中介投資機構和企業也參與到碳金融市場交易中來。2008年,興業銀行成為采納《赤道原則》的唯一一家中國商業銀行。北京銀行、上海浦東銀行等也與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了合作協議。此外,各種有政府背景的碳基金、中介機構也紛紛成立。

(二)建議

1. 以政府為主導,加強制度建設,確保中國碳金融的良性發展。支持碳金融的發展,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制定具體措施,加強金融機構對開展碳金融業務重要性的認識,并通過相關政策,如降低辦理碳金融相關業務的稅率等,調動金融機構辦理碳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另外,政府應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計價的主要結算貨幣,以增加中國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發言權。

政府應制定有關的規則,規范碳金融市場的發展。為了便于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服務,政府有關部門可在中國環??偩峙c國際金融公司2008年聯合制定的“綠色信貸環保指南”基礎上,制定碳金融業務的具體指導目錄、項目風險評級標準、企業環保守法情況審查等規則要求,使金融機構在開展業務時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依照聯合國《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和世行《赤道原則》,監督金融機構在項目融資中對環境和社會問題應盡的審核調查義務以及履行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社會責任。再次,政府監管當局要吸取國際金融監管的先進經驗,分析碳金融業務具體的風險因素,出臺相關的風險控制標準,指導金融機構合理地開展碳金融業務。

2. 加大資金投入,建設交易平臺,實現碳金融市場化。一是政府依據國家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增加投入,起到引導作用。二是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和法規,引導金融機構和其它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增加市場流動性,推動碳金融發展,充分發揮出市場價格發現的功能。

要實現碳排放權真實的價值,必須要有一個信息公開透明、交易活躍的市場。目前,中國的碳交易還處于起步階段,碳交易市場的建設相對滯后。現有的幾個交易所目前還處于試點階段,交易清淡,導致碳交易偶然性很大,價格低、數量少,這是中國作為一個碳資源供應大國,卻處在碳交易產業鏈中低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國要加快建立一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將更多碳交易項目從場外吸納到場內交易所平臺上,實現碳金融市場化。

3. 培育專業人才,創新碳金融產品。歐美發達國家的碳金融市場形成了以碳排放權為核心,包括直接投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貨期權、碳交易貨幣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而中國市場還停留在項目層面上,碳金融發展的落后及其相關產品的缺失,使得中國在全球碳金融市場上定價權旁落,造成相關企業利潤流失,并承受著巨大的市場風險。

加強碳金融研究,創新碳金融衍生產品的關鍵在于人才。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碳金融的發展和競爭優勢取決于人力資源的優勢,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一是立足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培育本土人才。二是合作培養。通過與國外技術合作,在合作中培育本土人才。三是人才引進。通過海外人才引進的輻射作用,培養出更多的本土人才。

參考文獻:

[1]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08,(3).

[2]鄭爽.提高我國在國際碳市場競爭力的研究[J].中國能源,2008,(5).

[3]曾剛,萬志宏.國際碳金融市場:現狀、問題與前景[J].國際金融研究,2009,(10).

[4]王穎,管清友.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理論、現實與選擇[J].當代亞太,2009,(1).

[5]蔡博峰,劉蘭翠.碳貨幣——低碳經濟時代的全新國際貨幣[J].中外能源,2010,(2).

[6]吳玉宇.我國碳金融發展及碳金融機制創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7]鄒亞生.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碳金融發展之路[J].中國金融,2010,(4).

[8]王留之、宋陽.略論我國碳交易的金融創新及其風險防范[J].現代財經,2009,(6).

[9]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場中的產品創新[J].中國金觸,2009,(24).

[10]初昌雄.我國碳金融發展現狀與發展策略[J]. 經濟學家,2010,(6).

[11]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年.

[12]王卉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金融創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13]Jose Salazar.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R].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Slovakia 1998.

[14]Marcel Jeucken. Sustainable Banking and Finance: People-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1.

[15]Marcel Jeucken. Sustainability in Finance Banking on the Planet[M]. Delft, Netherlands,Eburon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責任編輯 孫 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夜夜爽免费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 国产男人的天堂|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综合久久五月天|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国产欧美日韩va| 97狠狠操| 国产精品视频久|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啪啪| 欧美在线视频a|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99一级毛片| 国产丝袜第一页| 制服无码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图区| 91视频99|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亚洲啪啪网|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性69交片免费看|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视频网|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xxx|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小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青青青国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啪啪永久免费av|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综合欧美|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久久中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