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結合我國經濟金融改革進程,深入剖析了制約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并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和推進措施。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制約因素;路徑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gi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some main constraint factors of 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forming process of China and propose some measures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Key Words:RMB,internationalization,present situation,constraint factors,path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4-0047-05
自二十世紀80年代至今,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經濟全球化進程必然會加深對全球性貨幣的需求。縱觀世界貨幣史,英鎊、美元、日元和歐元等主權貨幣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充當過全球性貨幣的角色。而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雖然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卻依舊占據著核心的地位,由此便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美元的霸權和國際經濟活動的種種不平衡現象。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不僅推動了全球經濟政治結構的調整,而且也徹底動搖了現有的“國際美元本位”的世界貨幣格局,各國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努力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場國際政治力量的博弈。
中國政府在此次危機中所表現的高度責任感和魄力,使人民幣的國際聲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財政貨幣政策,也為人民幣樹立了較高的信譽,深受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歡迎。況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得到了全面而顯著的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得到了極大提升,以上都為人民幣成為世界性的“硬通貨”奠定了堅實而穩定的基礎。
總之,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中國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必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深入而持久的影響。本文將在深入分析貨幣國際化的概念和標準的基礎上,透過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現狀,深刻剖析其面臨的制約因素,試圖探索出更適合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一、貨幣國際化
(一)貨幣國際化的概念
“歐元之父”蒙代爾認為,當貨幣流通范圍超出了法定的流通區域,或該貨幣的分數或倍數被其他地區模仿時,該貨幣就可以認為已經國際化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文獻則指出,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越過本國的國界,在世界范圍內充分自由流通、兌換和交易,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本質上講,以上兩種定義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描述了貨幣國際化,所表達的含義基本相同。因此,貨幣國際化可以概括為:一國貨幣超出該國法定流通區域,在世界范圍內自由發揮流通、兌換和交易的職能,最終成為國際化貨幣的過程。一般說來,國際化的貨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應該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的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具體來說,作為價值尺度,國際貨幣表現、衡量和計算國際商品的價值;作為流通手段,國際貨幣充當國際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作為支付手段,國際貨幣用來清償國際間的債務或支付國際間的賦稅、租金、利息、工資等;作為貯藏手段,國際貨幣充當私人機構的金融資產(如債券、儲蓄和貸款)或者官方機構的儲備資產(如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余額)。
(二)貨幣國際化的標準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用來衡量一國貨幣是否為國際貨幣一般有三條簡單標準,即該貨幣是否為結算貨幣(主要是進出口貿易合同是否基于該國貨幣來計價和清算)、投資貨幣(主要是區域間是否將其作為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主要是是否將其作為國際通用的貨幣基金)。美元便是典型的國際貨幣。在目前全球貿易總額當中大約有65%是用美元來計價清算;其次,現在全球貨幣市場上被作為國際貨幣借貸投資的,主要幣種還是美元;最后,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美元所占比重高達60%之多。
具體來說,判斷一國貨幣是否己經國際化,主要有以下六個重要的標準:(1)一國的貨幣是否在國際收支交易中占據較大的比重。(2)一國的貨幣是否在國際投資和國際借貸活動中占據較大比重。(3)一國貨幣是否在國際儲備總額中占據較大比重。(4)一國的貨幣是否能夠發揮最后的支付手段功能。(5)一國貨幣是否具有國際干預貨幣的作用。(6)一國貨幣是否成為各國貨幣的共同尺度。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研究進展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外學者就開始了有關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研究。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的最新進展,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關于人民幣境外流通和使用現狀的研究
曹紅輝(2008)認為,目前中國港澳臺仍然是人民幣流通最為活躍的地區,緬甸、越南、老撾等東盟國家次之,中亞國家及蒙古再次之。William Clark(2005)提出,人民幣正在被重估,其最終作為主要貨幣出現在國際上的進程已經展開,人民幣在亞太經濟體中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可兌換貨幣。勞曦明(2008)認為,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維持穩定升值趨勢,增強了全球對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預期,人民幣境外市場規模逐漸擴大,特別是境外的民間人民幣市場擴張速度迅猛。巴曙松(2007)參照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國際經濟政策工具等貨幣國際化指標來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現狀,結果顯示,人民幣目前所能發揮的國際貨幣職能有限,而且多限于周邊經濟體,所以人民幣國際化還處于貨幣自由化的深入階段和貨幣區域化的初始階段,但已經開始了國際化的步伐。
(二)關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障礙的研究
曹紅輝、胡志浩(2007)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主要有三點:第一,美元在國際經濟貿易以及金融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內很難有所改變,人民幣國際化空間有限。第二,人民幣在短期內還難以在銀行體系內實現支付結算,并缺少基本的交易和支付數據服務。第三,銀行部門與金融市場的改革未完成,資本項目未實現完全可兌換。李稻葵(2008)則認為,金融體系的不健全是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障礙,這是中國在經濟改革中實行溫和的壓抑政策所導致的。游春(2009)認為,影響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主要有經濟實力不夠雄厚、金融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資本管理尚未完全放開等因素。
(三)關于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研究
巴曙松(2008)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需經歷三個階段,即人民幣自由化、人民幣區域化、人民幣全球化。李稻葵(2008)認為,可采取雙軌制步驟,第一個軌是在中國境內實行有步驟、漸進式的資本賬戶可兌換,同時提高中國金融體系效率。第二個軌在境外,主要是在中國香港以較大力度擴大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規模,推進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市場,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不斷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規模以及交易水平,在境外盡快形成與歐元證券和美元證券相抗衡的人民幣金融市場。李曉(2005)指出,“日元國際化”的困境反映著當今國際經濟體系中“貿易國家”的困境,而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貿易國家”,在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應汲取“日元國際化”的經驗教訓,走“人民幣亞洲化”的貨幣國際化道路。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因為國際上對人民幣的市場需求較少,因此國際化進程相當緩慢。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幣匯率的持續穩定,以及中國政府在歷次危機中展現出的高度責任感,人民幣的國際聲望大大提高,周邊國家和地區居民逐漸認可和接受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和國際清算手段,大量人民幣開始在境外流通。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情況
200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銀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六部委聯合公布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標志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正式推出。2010年全年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5063億元,試點地區已經擴大到全國20個省份,參與試點的出口企業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6.7萬家。
(二)人民幣在港、澳、臺地區流通情況
2010年7月至今,中國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進入大發展時期。2010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新的《人民幣業務合作備忘錄》及修訂《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清算協議》,允許個人和企業通過銀行自由進行人民幣資金轉賬和支付。2010年底,香港地區人民幣存款總額達28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200%,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已初具規模。港澳地區由于與內地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每年相互探親和旅游人數日益增多,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已相當普遍。港澳地區的人民幣滯留存量約占全部人民幣境外存量的一半左右。同樣,隨著海峽兩岸經貿往來的擴大,中國臺灣島內居民公開使用人民幣的現象越來越多。兩岸實現“小三通”之后,人民幣與臺幣一樣在金門、馬祖等眾多地區充當交易媒介,并成為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支付手段。
(三)邊貿中人民幣結算量情況
目前,我國已與越南、蒙古、朝鮮、俄羅斯、老撾、尼泊爾等國家簽訂了雙邊結算與合作協議,明確了雙方商業銀行可以相互開立代理賬戶實行本幣結算。目前,人民幣在中越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為81%,中蒙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為90%,中朝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為45%,人民幣越來越多地成為周邊國家邊貿結算中的主要貨幣。
(四)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
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合作步伐加快,雙邊貨幣互換安排密集出臺。2008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央行簽署1800億元人民幣的框架協議,2009年1月20日與香港特區金融管理局簽署2000億元人民幣的正式協議,此后,又與馬來西亞央行、白俄羅斯央行、印度尼西亞央行、阿根廷央行分別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協議互換規模分別為800億元人民幣、200億元人民幣、1000億元人民幣、700億元人民幣。至此,中國央行先后與其他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已達6份,總金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
四、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我國金融發展水平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
1. 金融市場落后。一國貨幣要成為世界貨幣,必須滿足其兌換基本不受管制,且擁有一個具有相當廣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場等要求。貨幣兌換的自由度越高,該貨幣的風險越小,國外持有者獲得和使用該貨幣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個高度發達且開放的金融市場則能夠提供大量多樣的金融交易工具,從而滿足不同持有者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要求,為該貨幣的國際供需提供便利。而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可自由兌換,人民幣的跨國流動以及自由兌換大大受限,人民幣離岸市場缺乏,外國投資者獲取、轉讓人民幣困難,制約了人民幣的進一步國際化。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發育也很滯后,無論是資產總量、交易規模,還是金融產品的品種、質量以及金融創新能力都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2. 匯率、利率未完全市場化。一國貨幣能否成為世界貨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利率和匯率作為貨幣的使用價格也必須是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不能存在被壓制及歪曲的現象。利率市場化和相對自由的浮動匯率制是美元、歐元、日元等世界貨幣的共同特征。這是因為,市場化的利率反映真實的貨幣借貸資本市場的供求狀況,利率的波動必然連帶影響金融產品的價格,這樣才能使貨幣資本的借貸雙方遵循市場的客觀規律。而且利率市場化后,也為政府提供相對真實的市場經濟狀況,并作為操作目標,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更為靈活有效。匯率是本幣和外幣之間的轉換價格,相對自由的浮動匯率制度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該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較為客觀地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而我國目前利率、匯率市場化的改革尚在進行,離全面市場化仍有一段距離。
3. 金融監管水平滯后。貨幣國際化將使一國的金融風險增加,這就要求該國政府要有很強的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具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擁有豐富的宏觀調控實踐經驗和高超的操作技巧,并成熟運用政策工具進行調控。但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應對經濟變化的經驗不足,至今未有過處理大的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經歷。
(二)國際層面的制約因素
1. 國際政治斗爭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領域競爭的加劇,經濟問題越來越成為大國政治角力的一部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其本身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志,必然深刻改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在當前美國一國獨大,東西方政治理念存在差異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至少會受到美國、日本等貨幣大國的政治阻力。除了美日外,其他國家出于國家戰略的考慮,也完全有可能阻礙人民幣國際化,例如印度。總之,人民幣國際化中可能遇到的政治障礙是相當復雜的,甚至在一定階段會出現政治障礙大于經濟障礙的情況,且很難進行定量評估。
2. 美元慣性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美元慣性在世界經濟中無處不在:外匯市場龐大的美元交易量,以美元計價的衍生產品交易的活躍,以及以美元為中心的匯率風險管理體制等。龐大的交易量降低了美元的使用成本,美元衍生產品則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風險管理工具,這些都導致交易者更傾向于使用美元而非其他貨幣。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末,中國的美元外匯儲備達1.16億美元,占到全部外匯儲備的4成。一定程度上講,損害美元價值的行為同時也會損害我國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價值。由此可見,美元慣性不僅僅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敗。
五、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及推進措施
結合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無論是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還是資本項目的完全可兌換,都難以在短期內完成,而通過制度安排推進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因此,我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堅持分步走策略,首先鞏固人民幣周邊化基礎,然后以人民幣亞洲化為中期目標,以人民幣國際化為長期目標,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去認識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從宏觀上看,分步走策略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在區域化上實行三步走的策略;二是在貨幣職能上實行三步走的策略。關于人民幣區域化的策略,首先,應該繼續推進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國際化程度;第二,積極推動人民幣區域化,不斷提升人民幣在其他亞洲國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為區域性主導貨幣;最后,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在人民幣貨幣職能的延伸上,也應堅持“三步走”戰略。首先是逐步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范圍,放寬試點條件,逐步增加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其次,大力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制,實現資本項目的完全可兌換,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使人民幣成為投資貨幣,讓人民幣逐步成為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幣種;最后,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上述兩個“三步走”相互銜接、相互交織,總體方針是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也不能守株待兔、貽誤良機。具體講,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一)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和可持續性
從國際貨幣發展史來看,一國的經濟規模、經濟實力只有達到一定程度,該國的貨幣才會被別國接受,這也是市場自發推動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較快速度發展,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但若按人均計算,中國與美國、歐盟、日本的差距仍然較大。如何實現又大又強?第一,是解決經濟結構失衡問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第二,促進我國東、中、西部協調發展,著力發展資本集約型經濟,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形成我國獨特的在世界范圍內領先的勞動生產率比較優勢,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第三,出臺政策啟動民間投資,擴大國內需求,改變經濟增長長期依賴出口的局面,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和可持續性。
(二)保持人民幣幣值對內對外的穩定
我國必須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中央銀行制度,排除國家經濟部門、地方政府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把實際上以匯率為導向的貨幣政策架構轉移到關注價格穩定上,增強其他國家的居民和企業對人民幣價值的信心,消除居民和非居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可信度,維護本幣價值對內對外的長期穩定。
保持人民幣對外價值的穩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基礎性條件。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最終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幣資產的價值穩定,讓世界各國的投資者相信人民幣國際資產的安全、可靠,并且能夠保值和增值,這樣人民幣才有可能國際化。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幣匯率穩定并不等于匯率不動,而是增強人民幣雙向浮動的彈性,但要避免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從現階段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核心就是加快發展外匯市場,完善市場交易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豐富外匯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種。
(三)加快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進程
一是堅持外匯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幣自由可兌換進程。在資金流入方面,可逐漸實行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匯兌自由,并逐步放寬外國直接投資者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規模。在資本流出方面,調整和簡化審批程序,逐步放松境內居民以及金融機構對海外投資的限制,鼓勵其用人民幣對境外進行直接投資;銀行應適當地向周邊國家的政府機構和企業提供中短期人民幣出口信貸,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和區域影響力。二是初步建立各層次的人民幣跨境流動機制。可借助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試點范圍,逐步從沿海發達省份向邊境省份和內陸省份轉移,逐步從周邊國家向亞洲國家滲透,有效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半徑,初步建立人民幣流出機制。人民幣走出去之后,國家可適當出臺鼓勵政策,如銀行可圍繞貿易項下的交易活動對境外非居民開展人民幣融資,在支持別國經濟發展中培養擴大境外非居民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需求,初步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
(四)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升金融監管水平
一個國家沒有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也就無法使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結合起來并快速地反映國際金融形勢與走向,也無法使該國貨幣參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形成過程,并真正實現貨幣國際化。在境內,要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銀行間貨幣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完善二級市場的交易機制,豐富交易品種,吸引國內外更多的交易主體參與交易,擴大市場交易量,使它們的數量足夠形成外部資金沖擊與我國實體經濟之間的緩沖器。在境外,首先在中國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具體可參照QFII、QDII的模式,推行境內外“人民幣”投資業務,讓境外人民幣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讓境內人民幣更大規模地進入香港,而后融入全球資本市場。
此外,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相伴隨的是洗錢、貨幣流通速度不確定以及貨幣政策有效性削弱等風險的加大,這必然要求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及金融監管水平,吸收已實現貨幣國際化國家的有益經驗,有效地識別、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
參考文獻:
[1]劉彬.貨幣國際化規律探索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D].蘭州商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4月.
[2]高材林.美元國際化及對中國的借鑒[J].上海金融,2008,(5).
[3]朱孟楠,陳晞.進化博弈論視角下的國際貨幣體系演變與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8,(12).
[4]于江,張立納.日本外貿發展與日元國際化的教訓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投資研究,2008,(11).
[5]何慧剛.人民幣國際化的模式選擇和路徑安排[J].經濟管理,2007,(5).
[6]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7]趙海寬.人民幣可能發展成為世界貨幣之一[J].金融研究,2003,(3).
[8]鐘偉.略論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J].世界經濟,2002,(3).
[9]陳雨露,王方,楊明.作為國家戰略的貨幣國際化:美元的經驗證據—兼論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J].經濟研究,2005,(2).
[10]姜波克,張青龍.貨幣國際化:條件與影響的研究綜述[J].新金融,2005,(8).
[11]姜波克等.貨幣替代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12]姜波克等.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資本管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13]吳富林.論國際貨幣與貨幣的國際化[J].經濟學家,1991,(2).
[14]趙慶明.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及國際化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15]周林,溫小鄭.貨幣國際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16]李曉,丁一兵.亞洲的超越[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17]李曉.推進人民幣亞洲化[N].環球時報,2004-7-23.
(責任編輯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