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認為,隨著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必將步入快車道,保險業發展也將會面臨一次大發展的良好機遇。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開發;保險業發展;空間分析;發展建議
Abstract:As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replies“Huanghe Delta Eff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Plan”,Huanghe Delta economy will develop rapidly for sure. With the growing s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o will the insurance industry.
Key Words:Huanghe delta,insurance development,space analysis,development 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F84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5-0073-03
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緩緩蘇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憑借資源、區位等得天獨厚條件,黃河三角洲必將很快騰飛起來,黃河三角洲保險業發展也必將出現更加令人鼓舞的局面。
一、黃河三角洲經濟及保險業發展現狀
黃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所轄區域包括濱州市和東營市共12個縣,在環渤海地區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隨著各項優惠政策不斷落實,加上資源、區位等得天獨厚條件,黃河三角洲經濟發展逐步加快。黃河三角洲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當地經濟特別是保險業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
“十一五”期間,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各項指標都有較大改善(表1)。與此同時,保險業取得新進展(表2)。2006年末,共有17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在黃河三角洲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其中壽險公司7家、產險公司10家。全年保費收入達到32.1億元,業務增量同比增長18.6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84億元,增長29.54%;人身險保費收入22.26億元,增長15.1%。2010年末,共有27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在黃三角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其中壽險公司11家、財險公司16家,另外還有4家保險代理機構。全年保費收入達到76.61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5.49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51.12億元;保險業務總量是2006年的2.95倍。
二、黃河三角洲保險業發展特點分析
(一)按發展歷程分析
黃河三角洲地區保險市場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年至1984年的市場孕育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作為入駐該地區的唯一保險公司,其地市級機構還處于由銀行代理轉為恢復分設階段,一些縣區保險機構基本處于待建狀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保險業務品種以企財險、機動車險、家財險等傳統“老三險”為主。第二階段是1985年至1991年的市場成型期。隨著黃河三角洲地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保險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建筑工程險、貨物運輸險、種養兩業險、原油保險、鉆井平臺保險等一系列險種如雨后春筍般迅猛涌現,并初具規模。第三階段是1992年至2000年的市場發展期,船舶險、港口、碼頭保險等一些高風險業務應運而生,形成了財產險門類眾多、人身險突飛猛進、涉外險不甘落后的三足鼎立格局。特別是隨著1999年平安保險公司的入駐,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壟斷經營的局面成為歷史。第四階段是2001年至2010年的快速擴張階段。這期間無論是保險規模還是保險機構,都進入了迅速擴張時期。
(二)按發展指標分析
一是保險深度。1991年以前,黃三角地區的保險深度遠低于全國和全省水平,1991年以后不斷提高。其中1991年為0.6%,2000年上升到1.13%,2010年達1.95%。但與《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的4%的目標仍存在2.05%差距。二是保險密度。1991年起黃河三角洲地區的保險密度呈穩步攀升態勢,1991年為33.92元,1995年為83.01元,2000年為167.78元,2005年為470.5元,2010年為1351元,高于《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的750元的預期目標。
三、黃河三角洲未來保險業發展空間分析
(一)黃河三角洲地區保險業發展規劃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2010年5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的意見》,未來黃河三角洲地區保險業發展規劃如下:一是加快推進保險試點。逐步擴大區域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和品種,適當提高費率;全面推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治安保險和農村小額人身保險;推廣工程保險、信用保險和運輸保險;積極探索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高新技術保險試點。2010年引導5家以上保險公司向黃河三角洲區域延伸機構,提高保險覆蓋面。二是積極爭取保險資金支持項目建設。組織保險資金與重點項目對接會,向各大保險集團資產管理機構重點推介區域內基礎設施、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長期項目,開辟融資渠道。
(二)黃河三角洲地區保險業未來發展空間
據統計,中等發展中國家及國內先進地區的保險深度一般為4%左右。《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也明確2010年末我國保險深度達到4%左右。從經濟發展趨勢角度分析,“十二五”期間我國保險深度目標將在4%以上。另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6月8日發布的《2009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有6個地區保險深度已突破4%。其中,北京為5.9%,四川為4.1%,上海、河北、山西和新疆均為4%。依此測算,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保險市場空間巨大。以2010年為例,年末該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為3920億元,如按深度4%測算,地區保險市場總量則應為156.8億元,但實際市場總量僅為76.61億元,相差80.19億元。
根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到2015年力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到2020年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未來一個時期,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受益于多方發力和政策支持,其經濟發展必將快于其他省份,保險市場也將進入新的高速增長期,空間將十分巨大(見表3)。
四、把握機遇加快保險業發展步伐
(一)高度重視和著力把握發展機遇
加快黃河三角洲保險業發展,首先要有強烈的機遇觀念和機遇意識。尤其是各級領導者,一定要審時度勢、著眼未來,堅持“三個創新”抓好各項工作,即:創新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創新工作機制。通過不斷推動銷售、產品、服務和管理等方面創新,推動行業發展。可以結合行業“十二五”目標,細化黃河三角洲地區保險發展規劃,做到“料事早、行動快、定位準、快半拍”,大力培植保險業下一步5—10年的強力增長極,以此來引領行業發展。
(二)積極合理地調整業務結構
從“十一五”保險業發展情況看,業務結構不合理仍是突出問題。如財險業,由于受益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和交強險實施等因素,車險快速發展導致的“一險獨大”問題突出。而作為財險第二大險種的企業財產險,近年卻一直發展乏力,其業務占比由2005年的12.17%滑落到2009年的5.63%。其他險種如家財險、責任險等,無論是保障領域還是規模總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比,都還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局面。下一步,必須要在“轉方式、調結構”上下大氣力,立足《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治安保險和農村小額人身保險,大力推廣工程保險、信用保險,積極探索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高新技術保險試點,強力推進非車險快速發展。
(三)加大農村保險市場開發力度
經驗表明,保險業要持續較快發展,農村市場占比不得低于30%。山東省政府也明確要求逐步擴大區域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和品種,適當提高費率。可見,黃河三角洲未來農村和農業保險市場的空間十分巨大。因此,要立足農村市場需求,積極推進適銷對路險種,打造“以城為主、以農為輔、城鄉并進、立體發展”保險市場格局,以此實現培育農村市場,挖掘整體潛力的目的。
(四)強化保險文化建設,凈化保險生態環境
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相比,保險業發展差距明顯。因此,必須徹底摒棄傳統觀念的束縛,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從業者素養,建立與經濟區開發建設相符合的保險文化與環境。黃河三角洲地區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要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大力培養誠信文化和責任文化,讓每一個保險從業人員都形成明確的、統一的思想認識,使依法合規、誠信經營、勇擔社會責任成為行業的良好風尚。
(五)建立全新的市場營銷觀念
首先應在成熟期及時對保險業務的種類進行合理的改進,擴大其適應性、方便性,延長險種的生命周期。其次應多層次刺激消費者保險需求。要利用多種促銷方法使消費者認知保險,不斷提高公眾對險種的認知度,加速保險需求的形成。最后,還要加強對營銷渠道、模式、制度和營銷險種的研究,使其盡快在發展分散性業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六)以吸引險資投資來拉動業務發展
2010年9月保監會出臺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和《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將不動產和股權兩大類投資列入險資準入市場,保險資金投資渠道進一步放開,黃河三角洲地區應鼓勵保險公司總部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在本地選擇一些基礎設施、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長期項目進行投資合作,全面提升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鄒建平,涂盈華.開拓農村保險市場完善農村金融服務[J].金融與經濟,2008,(4).
[2]彭建坤,李穎.四川省財產保險市場調查報告[J].西南金融,2006,(12).
(責任編輯 孫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