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對金融聯結的研究及實踐動態進行了概述和探討。具有長尾特征的農村金融市場需要對應不同的金融供給模式,金融聯結可以實現正規與非正規金融的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并有效擴展農村金融服務的邊界,是一種推動金融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向下惠及延伸的路徑選擇,這為我們重新審視非正規金融的作用以及農村金融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金融聯結;農村金融;長尾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linkage theory and practice. Different modes of financial supply are required in 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with long-tail characteristic. Financial linkage is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at results in expanded access to rural areas. Their cooperation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share of benefits. Financial linkage is strategic path through which more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to rural areas .This is a new perspective while we re-examine the role of more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financial linkage,rural finance,long-tail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5-0028-06
金融聯結(financial linkage)是指在正規和非正規金融之間任何能夠擴展農村金融邊界的互惠式合作(Pagura和Kirsten,2005)①。已有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正規和非正規金融之間不僅僅是單純的競爭替代關系,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這種天然互補關系可以使得它們更有可能通過聯結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相關領域的研究和觀點最早見于國外學者德布拉吉·瑞(1998)提出的“垂直一體化”。2002年德布拉吉·瑞等人對菲律賓NAPP信貸模式②的調查顯示,由政府發起的計劃往往明晰地使用非正式放貸人作為正式部門資金放貸的渠道,由此形成了一種垂直合作型的金融聯結關系。Maria Pagum(2005)以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12個成功聯結案例為考察對象,發現金融聯結可以成功擴展農村金融邊界,即包括覆蓋新的農村人口群;改善現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等。而國內有的學者是在對大型商業銀行如何開拓農村金融市場戰略思考的研究中對金融聯結有所提及,認為與微金融組織合作是商業銀行間接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另一種操作方式(程亞男,2010),還有部分學者從正規與非正規金融關系的角度來分析探討二者聯結合作的可行性(馬九杰、左臣明,2006;武翔宇,2008),研究范式大多都是一種設想。
本文主要對金融聯結的研究及實踐動態進行概述和探討。全文結構分為四個部分:首先以長尾理論作為一個嘗試性的解釋框架,探討當前我國農村信貸市場特征即金融聯結的邏輯起點;第二部分考察金融聯結的微觀組織基礎,并探討和分析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戰略調整方向;第三部分介紹金融聯結的模式及實踐;最后是一些評述和思考。
一、金融聯結的邏輯起點:農村金融市場的“頭部”與“長尾”
簡單地說,長尾就是數量、品種二維坐標上的一條需求曲線;由于看上去這條曲線像一條長長的尾巴,向代表“品種”的橫軸盡頭延伸,所以直觀的稱為長尾。長尾理論是由美國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基于網絡時代興起而提出的一種理論③。長尾理論強調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抓住大頭市場的同時,也要兼顧長尾市場的需求。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長尾”理論的核心理念是一種戰略思想或模式,為我們在很多領域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空間。
差異性是農村金融市場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也是長尾市場無限延伸的條件之一。在長尾理論中,頭部意味著單一的大規模,而長尾則意味著差異化、多樣性的無限小份額,“長尾”市場是一個具有巨大利潤空間但需差異化信貸技術的市場。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產業不斷升級,結構不斷調整以及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趨勢。借鑒聯結網市場中的長尾理論,我們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目標群體進行嘗試性的分析。一方是具有充足資金的正規金融,其目標信貸市場集中在分布群體的“頭部”;主要偏好于財務制度、信息披露較為規范的大中型企業及部分微小企業,采用非人格化交易模式,交易量大,具有由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即“二八原則”的“壘大戶”戰略④。另一方是農村微金融組織(如小額信貸、資金互助社等),其目標信貸市場處于信貸市場曲線尾部的“長尾”,服務對象則主要集中于個體工商戶、規模種養大戶、普通中小農戶以及貧困農戶等,因采用人格化交易模式,交易量小,具有信息優勢。這樣在農村金融市場就表現出圖2所示的“頭部”與“長尾”特征(如圖1)。
從經濟學意義上說,長尾理論的本質,是使關于經濟的討論從單一的“規模經濟”轉化成為充滿多樣性的“范圍經濟”。在我國農村信貸市場上,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雄厚,組織制度完善,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相對較高,對業務有嚴密的控制程序,因此在“頭部”市場向大中企業等提供大額和長期的貸款方面更能體現其優勢;而非正規金融,尤其是一些農村微金融組織能夠結合需求主體缺少抵押物和擔保、不能提供標準化的財務報表的現實,在充分挖掘和利用隱藏于社會和經濟活動中難以量化的軟信息、無形資產和非法律形式約束的基礎上,通過抵押擔保之外的替代機制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對接,其靈活、便捷、小規模等特點以及在信息方面的優勢,更長于向微小企業和農戶提供零星、小額貸款。兩者在信貸市場上能夠服務不同類型的對象,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場區隔與分工合作。
我國農村信貸市場中“頭部”與“長尾”兩個市場具有自然分割的屬性,不僅需要不同的金融供給模式得以滿足,而且正規與非正規兩類金融模式的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可能更有助于增進農戶金融服務,尤其是滿足廣大中小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實現農村經濟主體福利的改進。
二、金融聯結的微觀組織基礎:對非正規金融的重新審視
中國自1979年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為了配合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的發展,我國農村金融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和改革,對非正規金融或體制外的金融組織形式的發展策略可以說也是經過多次反復(如表1所示)。
關于非正規金融(informal Financial)的定義,至今國內外尚無定論。國際上一般從金融法制與金融監管的角度對非正規金融進行界定。世界銀行(1997)認為非正規金融(或非正式金融)可以被定義為那些未被金融監管當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動⑩。國內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稱呼不一,從所有權、金融監管、資金融通、生命力和危害性等不同角度,分別被稱呼為農村民營金融組織、農村非正規金融、農村非銀行金融、草根金融及地下金融等名稱(王卓,2006)。現在大多數學者較為中性地稱為民間金融(徐忠、張雪春等,2009)。2006年以來“新一輪改革”逐漸放寬民間金融的準入機制,逐步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農村信貸市場,發揮其在農村地區的積極作用。早在2005年,央行在五個省市推動只貸不存的小額信貸公司試點,其政策意圖十分明顯,意在引入競爭和推動民間金融的正規化。近些年,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等民間金融組織等逐步得到政策的承認和引導(詳見中央一號文件的連貫性表述,如表2)。
在圖1長尾市場右方區域的農村貧困地區,農戶規模小分布散,交通條件較差,金融機構在鄉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商業銀行的物理網點近年來因虧損而撤出,一些地區出現金融空白區。由于大多數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均涉及到業務量太小、網點建設費用以及運營成本過高等問題,在這些地區開展固定金融網點服務是不現實的,甚至開展流動金融服務也難持續。事實上,在這些地區的存款總量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普通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的貸款需求更加難以得到滿足。
近年來,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引導推動下,資金互助社等民間金融組織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以四川為例,2008年新建貧困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中,已開始放款的有330個,有8201戶農戶得到借款,其中貧困戶2287戶,占借款農戶的27.9%。至2009年末,已有16.23萬農戶加入了互助社,占試點村總戶數的37.49%,占常年在家農戶的54.41%;加入互助社的貧困戶4.02萬戶,占建卡貧困農戶的55.76%,占農戶自行確定貧困戶的73.52%。還款全部采用等額分期償還等靈活的還款方式。從貸款方式看,主要以聯保貸款為主,2009年末,聯保貸款余額為4759萬元,占比達63.68%,另外是信用貸款,占比為35.89%,采用其他貸款模式的放款僅占0.43%。這些數據表明,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在信貸服務對象、信貸方式上,真正惠及了農村農戶和貧困人群,增進了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
從貸款的主要用途看,自2007年以來,農業生產貸款占比均達60%以上,2009年末,該類貸款從2007年的60.27%上升到了81.86%,上升了近22個百分點。此外,貸款的其他主要用途是子女教育、建房及商貿和手工業等,分別占比為3.19%、5.95%和4.72%(如表4所示)。由此可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在促進農業生產資金可得性的同時,也為農村商業發展、民生改善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其中,如子女教育、醫療、婚喪等眾多貸款用途是農村正規金融所不能涉及的。
三、金融聯結模式實踐及效應分析
資金互助社等農村互助性微金融組織的發展,為農村金融聯結提供了微觀組織基礎。近幾年,世界各地在不斷拓展農村金融邊界的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了多種農村金融聯結模式。根據國外金融聯結具體情況,眾多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聯結類型進行了劃分,本文作了一個綜述,詳見表5。
其中廣泛討論的是按照主體地位區分的兩類:直接金融聯結(direct financial linkages)和協助聯結(facilitating linkages)。
直接金融聯結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非正式金融組織多樣化的融資方式,擴展可貸資金規模以及平衡流動性不足。這種聯結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十分普遍。在中國鄉村金融史上,民國時期是一個新舊更替的重要階段,當時就有多種形式的直接金融聯結:銀行(包括專業農業銀行、商業銀行、政府銀行)往往先貸給農民貸款所、合作金庫、農業倉庫以及合作社等,再由這些組織直接或間接轉貸農民。而近年來我國發展的“信用社(或銀行)+資金互助社(合作社)+農戶”的信貸模式也是一種成功的直接金融聯接模式。如吉林梨樹縣的百信農民資金互助社;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2009年在川推動的“銀行—資金互助社縱向聯結創新試點”,開展了扶貧資金互助社以財政扶持的扶貧資金作質押,從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獲得2倍放大比例資金用于發放小額貸款的試點,探索建立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批發機制。我國近年來發展的“信用社+合作社+農戶”的信貸模式也是一種成功的直接金融聯結。還有2009年四川部分地區的“金融機構—資金互助社聯結創新試點”,開展了扶貧資金互助社以財政扶貧資金作質押,從金融機構獲得2倍放大比例資金用于發放小額貸款的試點,探索建立財政補貼基礎上的金融機構與資金互助社的聯結機制。而農業銀行目前在農村金融聯結方面也作了許多嘗試,包括與扶貧小額信貸組織、小額貸款公司、專業合作社以及供銷社等組織(機構)的多方面合作,如表6所示。
很顯然,在越來越廣泛的金融聯結實踐中,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以及農村經濟主體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帕累托改進。首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農村信貸市場上,正規金融組織通過重新增設網點、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如農行正在推進的三農事業部試點)等多種途徑,提高信貸決策效率,不斷擴展業務范圍以獲得更多的利潤。但這些舉措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正規金融部門非常期望實現與非正規金融部門的聯結。其次,非正規金融組織與其金融對象信息更加對稱。鑒于非正規金融組織均依托行政村落、生產合作社而建立,長期的經濟、金融交往,成員與組織之間已經確立了相對穩定的重復博弈關系,相互之間知根知底,通過嵌入在農村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各種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在長尾市場分割區間中的“軟”信息優勢,以關系型信任替代實物抵押,依靠重復博弈交易所產生的信任合作機制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非正規金融在獲得正規金融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得到了業務指導培訓,其運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等能力得到提升。第三,非正規金融組織的低成本運作及其適應性與靈活性,決定了它在促進農村低端金融供需上比正規金融部門更有比較優勢,供需銜接更為扎實有效。最后,非正規金融組織較高的監督效率也是實現金融聯結的重要因素。各種類型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在實質上是一種俱樂部機制,通過組織成員間的互信與合作,確立了更為廣泛的俱樂部網絡資源,進而從總體上改進每個成員的福利水平,增強了俱樂部機制的凝聚力。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非正規金融組織對成員有一定的控制力,客觀上也促成了高于正規金融部門的監督效率。凡此種種,決定了正規金融部門與非正規金融組織之間的聯結是合理的、有效的,使金融服務與產品在農村長尾市場上表現出更好的適應性,并逐漸將基礎金融服務延伸到新領域,全面擴展農村金融邊界。
四、結論性評述
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讓農村經濟主體(農民等)擁有平等的投融資權利,分享發展的機會。在改革開放進行了近1/3個世紀之后,再度允許有新的金融組織形式在農村出現,這是又一次新的探索。上一次在這方面的嘗試是農村合作基金會,但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合作基金會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們關注的對象主要是近年來在我國農村地區蓬勃發展的具有合作性質的金融組織形式,包括小額信貸、資金互助社以及聯結性信貸交易等。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使得農民生產、供銷和信用有可能再次結合起來,農民資金互助社描述的正是這樣一種生產、供銷與信用相結合的愿景圖。在廣大農村領域,信貸市場具有分割的趨勢。從農村信貸市場的目標群體分析來看,正規與非正規金融在信貸市場“頭部”與“長尾”上能夠服務不同類型的對象,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場區隔與分工合作。實踐表明,這類互助性質的金融組織可以突破正規金融機構在面向廣大分散農戶傳遞信貸等金融服務的制度障礙,解決其成員的生產與生活方面的問題。互助性金融組織與正規金融的聯結合作,使資金能夠沿著“正規——非正規”這一渠道重返農村金融市場。在擴展農村金融邊界的同時,可能對農村各層金融交易者都是一種福利的改進。二者的互惠聯結,一方面使民間金融成為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金融零售商,將傳統的“正規金融機構—農戶”信貸模式轉變為“金融機構——民間金融組織——專業化生產組織或農戶”;同時結合商品信貸、供應鏈融資、小組貸款等技術手段,正規金融機構實現了低成本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間接擴大了農村金融覆蓋水平。另一方面,正規金融對民間金融施加了市場約束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在擴大民間金融后續資金來源的同時,促進了民間金融的規范有效發展。
因此,金融聯結為我們重新審視非正規金融的作用以及農村金融制度安排提出新的視角:與其通過設立正規金融機構來“擠出”民間金融,不如將其“招安”和規范化,使其成為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代理人或金融零售商。這個過程應該伴隨著新的金融立法與政策實施同步進行。互助性金融組織與正規金融的聯結合作可能會成為未來農村金融的一種趨勢,這種金融聯結的實踐效果和以后的進展方向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注:
①“financial linkage” is defined as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ncial or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at results in expanded access to rural areas。
②為緩解農村地區面臨的嚴重信貸約束問題,菲律賓政府于1984年開始實施一項向農村地區提供低息資金的政府項目,即國家農業生產力項目(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rogram,NAPP)。
③Anderson發現比如亞馬遜等之類的知名網站的商業運行模式與傳統的模式不一樣,沒有一個大客戶,收入完全來自被其他廣告商所忽略的中小企業或客戶。
④“二八原則”是經濟學家帕雷托提出來的。在商業領域可簡單地解釋為企業80%的銷售額來自于20%的商品;80%的銷售收入由20%的大戶或重要客戶創造。
⑤1981年5月,國務院轉批《中國農業銀行關于農村借貸問題的報告》,肯定了民間借貸的作用。
⑥從1984年第一家農村合作基金會在河北康保縣蘆家營鄉正式成立,到中央正式提出整頓關閉合作基金會之前,全國已有2.1萬個鄉級和2.4萬個村級農村合作基金會,融資規模約為1500億元。
⑦1998年6月30日國務院頒布《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規定,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變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解釋是:“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
⑧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撤消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并對其進行清算。
⑨2006年12月22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若干意見》。
⑩包括非正式的金融中介(如貨幣經紀人、貨幣貸款人、私人儲蓄協會等)和非正式金融市場(如場外市場、平行市場、地下市場、被分割的市場等)。(World Bank.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Z].Finding:Africa Region,January 1997,NO.97.)
農村資金互助社既熟悉又陌生。在農村集體化運動之前,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和資金互助合作社(或信用合作社)曾經并列為我國農村三大合作社。(1953年末各種形式的農村信用互助組織有25290個)。
如吉林省百信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與百信農民合作社結合的初衷是解決農民合作社的資金問題,盡管是兩個名稱,實際上是一體的。
《放貸人條例》或《貸款通則》修訂的立法宗旨:培養中國貸款零售商,形成多層次信貸市場,解決中小、微小企業、農民融資難問題。貸款零售商是指不吸收公眾存款,面向公民提供信貸服務的贏利性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或個人。
參考文獻:
[1]德布拉吉·瑞.發展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茅于軾.興辦小額貸款的幾點經驗[J].金融經濟,2007,(5).
[3]汪小亞.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4]徐忠等.中國貧困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5]John Conroy and Iketut Budastra.“An Overview of Microfinance Linkages in Indonesia”,2005.
[6]張善杰.俱樂部機制與制度耦合:棗莊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商會效應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08,(11).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