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風疙瘩”,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過親身體驗。此病奇癢難忍,在民間常被稱為“風疹塊”,因與風疹一字之差,常被誤認為同一疾病,其實它們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類疾病。因為無論從它們的病因,還是從它們的臨床癥狀和治療方法都是不一樣的。
何謂“風疙瘩”
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相當于中醫學中所述之“癮疹”。病因與發病機制相當復雜。蕁麻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口腔、咽喉及胃腸黏膜也可受累。本病在皮疹出現之前,往往局部先有劇癢、隨后則發生風團。
此種皮疹的特點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色澤為紅色或淡紅色;驟起驟沒,此起彼伏,皮疹通常不起過24小時則可消退;愈后不遺留任何痕跡,相鄰損害可融合成較大風團。自覺奇癢難耐,常因劇烈搔抓,在病變處留下血痂和抓痕。有些患者可伴發熱、食欲不好、疲乏等全身癥狀。
本病經適當治療可獲痊愈,但不少患者易復發。蕁麻疹病程不逾一個月稱為急性蕁麻疹;病期持續30天以上稱為慢性蕁麻疹。
何謂風疹
風疹,最早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多由外感風熱時邪,郁于肌表,發于皮膚所致。因其疹點細小淡紅,出沒較快,退后無落屑及疹痕,狀如痧子,故又名“風痧”。
現代醫學認為:風疹是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1~5歲兒童,成年人也可發病,常在學校和幼托機構造成流行。風疹病毒在體外生活力很弱,但傳染性與麻疹一樣強。一般通過咳嗽、談話或噴嚏等傳播。
風疹從接觸感染到癥狀出現,要經過2~3周。起病初期癥狀很輕,可有輕度上呼吸道癥狀。通常于發熱1~2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先從面頸部開始,在24小時蔓延到全身。皮疹初為稀疏的紅色斑丘疹,以后皮疹可以融合,皮疹一般在3天內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著。
風疹經過治療,預后佳,并發癥少,但孕婦(4個月內的早期妊娠)感染風疹病毒后,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引起先天性風疹,發生先天畸形。因此,孕婦在妊娠早期盡可能避免與風疹病人接觸,或在孕前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一旦發生風疹,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隔離時間為出疹后5天,孕婦應考慮中止妊娠。同時對密切接觸者加強醫學觀察,注意皮疹與發熱,以利于及早發現病人。幼托機構的接觸班級,在潛伏期內應與其他班級隔離,不收新生,防止傳播。
“風疙瘩”的治療
盡量除去可疑病因
注意飲食,避免誘因。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腌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體過敏的機率。
注意衛生,避免不良刺激。有蕁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對風寒暑濕燥火及蟲毒之類,要敬而遠之。
生活規律,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喝酒、受熱、情緒激動、用力等都會加重皮膚血管擴張,激發或加重蕁麻疹。橡皮手套、染發劑、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滌劑、化纖和羊毛服裝等,對于過敏體質的人或蕁麻疹患者都可能成為不良刺激,應予避免。患寒冷性蕁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場,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保持健康心態,提高身體抵抗力。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系。
積極治療原有疾病
蕁麻疹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能導致蕁麻疹的疾病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像腸蛔蟲、蟯蟲等;細菌性感染像齲齒、齒槽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病毒性感染像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像手足癬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經紊亂,甚至體內潛在的腫瘤等,都可能引起蕁麻疹。
外用藥物
夏季可選用止癢液、爐甘石洗劑、鋅氧洗劑等,冬季則選有止癢作用的乳劑,如苯海拉明霜。
風疹的治療
普通康復療法
病人應臥床休息,室內空氣保持新鮮,飲食宜清淡,給予維生素及富有營養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不吃煎炸與油膩之物。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細菌繼發感染。
飲食療法
銀翹解毒粥金銀花、連翹,淡豆豉、竹葉、荊芥各10克,蘆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以上8味藥洗凈煎汁,去渣,再煮洗凈的粳米成粥,待粥將熟時,加入上藥汁,煎1~2時沸即可。分2次,早晚溫熱服。
本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適用于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舌苔薄黃,脈浮數。
注意:外感風寒,惡寒重,發熱輕不宜用。
清營粥生地15-30克,竹葉卷心6克,銀花10克,犀角3克(或水牛角6~10克),粳米100克。將生地、竹葉卷心、銀花、水牛角洗凈,同入砂鍋煎湯,取汁去渣,再加入洗凈的粳米,同煮為稀粥,每日2~3次,溫熱服食。
本粥清營泄熱,兼以透表。適用于營分熱盛。癥見身熱,夜間尤甚,煩燥,咽干但不欲飲,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