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拉肚子,吃了藥好一陣,停藥后又拉,怎么就好不了呢?”
“寶寶腹瀉已經5個月了,換了好幾家醫院都沒看好,急死了!”
“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拉肚子,每天要5-6次大便,吃什么藥也不管用,真愁人!”
……
腹瀉原本是寶寶容易得的一種小病,按說有幾天就該好了,怎么會遷延不愈呢?為此,我們請來了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的肖和印主任,請他為父母們的煩惱支支招。
生理性腹瀉
案例媽媽
我們家寶寶2個月了,一直是純母乳喂養,可是寶寶每天都要拉了6~7次,大便是黃色糊狀的。精神胃口倒還好,體重增長也基本正常,吃了思密打和培菲康,吃的時候好了,停掉就開始拉,不知道該怎么辦?
醫生指導
一般6個月內的寶寶,尤其是母乳喂養的寶寶,容易發生腹瀉。母乳容易消化,比起用配方奶喂養的寶寶,吃母乳的寶寶每天的排便次數要多(一天2~4次),而且大便不成形。實際上,吃母乳的寶寶大便通常是黃黃的、黏黏的,成均勻糊狀,只要不出現水便分離、有泡沫,或是黏液便等現象就不屬于病理性腹瀉,而是生理性腹瀉。生理性腹瀉小兒一般較胖,常有濕疹,精神食欲好,生長發育正常,不需要用藥。
專家建議
如果考慮寶寶為生理性腹瀉。可以適當添加米糊等輔食,寶寶的大便就會逐漸轉為正常,不再拉肚子。另外,媽媽吃得太油膩,或是吃涼了也容易引起寶寶腹瀉。這些應該跟母乳喂養造成的腹瀉相區別。
過早補營養
案例媽媽
寶寶的肚子非常嬌氣,經常腹瀉,每次吃完藥好點兒,想幫他補補營養,結果還沒等營養補上,又開始拉了。寶寶是剖腹產,身體本來就弱,經常腹瀉營養又跟不上,我擔心這樣下去會形成惡性循環。怎么樣讓寶貝多補充點營養,提高免疫力呢?
醫生指導
寶寶腹瀉初愈媽媽幫補身體迫切之心是可以理解,但欲速則不迭,寶寶腹瀉恢復期身體還未完全復元、胃腸功能也相對較弱,如果急著給寶寶補營養,讓寶寶吃不好消化或生冷油膩的食物,很容易造成疾病反復。所以,媽媽此時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專家建議
寶寶患腹瀉時,進食和吸收減少,飲食要進行合理調整,母乳喂養的寶寶可繼續母乳喂哺,暫停輔食;人工喂養的寶寶要用等量米湯或水稀釋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養2-3天,以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6個月以上小兒可選用粥、面條、或爛飯,加些蔬菜、魚或肉末等。可加少量新鮮水果汁或水果補鉀。每日加餐一次,以乳品喂養為主者逐步加大谷類食物。水果方面,可進食蘋果,暫停獼猴桃、李、梨、火龍果、香蕉等水果。
腹瀉遷延不愈的原因很多,還有些是對乳糖不耐受,或對奶蛋白過敏,這時需遵照醫囑更換腹瀉奶粉,對于過敏性腹瀉的患兒,有條件做過敏食物的檢測者可根據過敏食物的檢測結果進行嚴格的飲食管理,避免接觸過敏原。但不應該限制已經耐受的食物。添加輔食時要逐一添加,嚴格遵守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添加原則。嬰兒通常能耐受強化水解酪蛋白配方奶,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為基礎的配方奶。
喂養不合理
案例媽媽
我們家豆豆出生70多天,腹瀉了70多天,吃了好多種藥也不管用。于是在網上查關于嬰兒腹瀉的資料,現在我們家電腦桌上摞了好幾摞資料,結果用了許多方法,豆豆還是不見好。因為拉肚子,我們總怕豆豆吃不好,影響長身體,所以每次見他哭了或是吮手指時,就趕緊喂奶。可是,最近發現豆豆的肚子脹脹的、圓圓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跟拉肚子有關系嗎?
醫生指導
豆豆的父母很明顯犯了兩個錯誤。首先是想通過網上查到的資料,自行給孩子治病,這樣做是比較危險的。從網上查到的信息,往往是五花八門、支離破碎,不成系統的。當這些信息被利用時,常常還會加入使用者的個人判斷,而沒有生理學和醫學基礎的人,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其次是不恰當地給孩子喂奶。吮手指和哭并不代表孩子餓了,吮手指是嬰兒常見的一種自慰表現,哭的原因更多,可能是孩子肚子脹得難受。孩子吃多了,消化不良也會拉肚子。有的媽媽,寶寶一哭就以為他餓了,每天要喂寶寶很多次,而且很不規律,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寶寶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腹瀉。豆豆的肚子圓圓的、脹脹的,很可能是喂養不合理造成的。
專家建議
注意觀察豆豆嘔吐物是否酸餿,嘔吐物及糞便是否有未消化的奶瓣,或大便有臭雞蛋味,放屁酸臭等,如果是則很可能是奶喂多了,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建議吃點助消化的藥,并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喂養。正確的喂養方式應該是:2個月以內的孩子按需要隨時喂,此后逐漸延長到2~3小時給寶寶喂一次奶,夜間停1次,一晝夜共6~7次,每次堅持哺乳15~20分鐘,以寶寶吃飽為度,并盡量拉長喂奶時間,這樣形成規律后,寶寶才不容易腹瀉。
隨意換醫換藥
案例媽媽
我們家寶寶患腹瀉6個月了,去了好多家醫院,從普通門診、急診、專家門診到特需門診,中藥西藥吃了十幾種,抗生素也換了好幾種都不見效,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后大便呈豆腐渣樣,有泡沫,每天8~9次。這中間四處求醫,連夜排隊掛號,真是苦不堪言,而更痛苦的還是寶寶,自從腹瀉,寶寶的精神頭一直不好,不愛吃東西,近兩個月體重幾乎沒有增加,我們全家都快急死了。
醫生指導
嬰兒腹瀉多由細菌、病毒感染,胃腸炎,食物因素,寄生蟲等引起,醫生會根據寶寶患病的原因采用敏感藥物治療,細菌性腹瀉還要用抗生素,用藥后一般3^5天才會見到明顯效果。寶寶腹瀉期間,父母治病心切,常要求醫生換藥或轉診,這樣容易造成細菌耐藥性,使疾病遷延不愈,同時因應用多種抗生素,容易造成菌群紊亂,導致真菌感染,產生真菌性腸炎。
腹瀉的治療需要一定療程。治療期間,有的父母擔心用藥多了會對寶寶肝臟和腎臟不利,尤其在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時,擔心抗生素有副作用,常在寶寶病情尚未完全控制時就停藥,這樣做無疑會導致寶寶反復發生腹瀉。其實相比疾病給寶寶帶來的危害,藥物的危害要小得多,父母一定要遵醫囑用足療程。
專家建議
寶寶腹瀉后的正確做法是,嚴格按醫囑治療,做好口服補液,不隨便轉診、換藥;而且治療一定要徹底。
小貼士
在家治療注意口服補液
腹瀉易造成寶寶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如不及時補充。易造成脫水休克。若寶寶出現口唇干紅、口渴、皮膚彈性減低、眼窩、囟門凹陷等為脫水表現,家長應及時給患兒補充液體。
最簡單、快捷的辦法就是喝米湯水補液,具體方法是:取米湯500毫升,細鹽1.75克(約半啤酒瓶蓋),將鹽放入米湯中,每隔5-10分鐘,喂寶寶10-20毫升,持續4-6小時即可糾正脫水癥狀。
若寶寶出現尿少、嘔吐嚴重不能進食、精神萎靡、面色改變等重度脫水表現,要立即去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