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藥,是指抑制炎癥因子產生或釋放的藥物,通過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使炎癥得以減輕至消退,同時使炎癥引起的疼痛得以緩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消炎藥不是抗菌藥物,抗菌藥物不是消炎藥。
藥物分類
消炎藥主要有非甾體類和甾體類:
甾體類消炎藥主要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即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強的松和強的松龍等。
非甾體類消炎藥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苯胺類,如對乙酰氨基酚;其它有機酸類,如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吡羅昔康等。
目前,甾體類消炎藥主要是臨床使用的處方藥及外用藥,關于該類藥物的報道較少。而非甾體類消炎藥則是較為廣泛地被大眾所使用,以下本文將重點介紹該類藥物的使用原則及方法等。
對癥選藥
水楊酸類最常用的是乙酰水楊酸,即阿司匹林,它的療效比較肯定,但副作用也十分明顯。阿司匹林的制劑目前多為腸溶片,用于解熱鎮痛時,一般每次0.3~0.5克,每日3次,飯后口服。用于抗風濕時,每日3~4次,每次1.0~1.5克。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有機酸類市場常見的品種有: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等。芬必得是布洛芬的緩釋劑,該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少,患者易于接受。萘普生的半衰期較長,為14~16小時,每日服用1~2次即可。用法為:布洛芬每次0.4~0.6克,每日3次;芬必得每次0.3~0.6克,每日2次;萘普生每次0.5~0.75克,每日1-2次。
吲哚類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奇諾力(舒林酸)等。此類藥物抗炎效果突出,解熱鎮痛作用與阿司匹林相類似。本類藥中,以消炎痛抗炎作用最強,奇諾力的腎毒性最小。用法:消炎痛每日口服3次,每次50毫克;奇諾力每日2次,每次0.2~0.4克,老年人及腎功能不良者應列為首選。
乙酸類以雙氯芬酸鈉,即扶他林為最常用。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它不僅有口服制劑,還有可以在局部應用的乳膠劑以及緩釋劑,可以減輕胃腸道副作用。它的療效顯著。
用藥注意
在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時,應掌握以下一些原則:
劑量應個體化。應結合臨床,對不同病人選擇不同劑量,老年人宜用半衰期短的藥物。中、小劑量的非甾體類消炎藥有退熱止痛作用,而大劑量才有抗炎作用。
通常選用一種非甾體類消炎藥,如在足量使用2~3周后無效時,則應更換另一種,待有效后再逐漸減量。
在選用一系列非甾體類消炎藥后,如未出現有突出療效,可選用便宜和安全的。
不推薦使用兩種大劑量非甾體類消炎藥,因為療效不增加,而不良反應增加。
有2~3種胃腸道危險因素存在時,應加用預防潰瘍病的藥物。
具有一種腎臟危險因素時,應選用合適的非甾體類消炎藥,如有兩種以上腎臟危險因素時,應避免使用。
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時,應注意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如應用抗凝劑時,避免同時服用阿司匹林;與洋地黃合用時,應注意防止洋地黃中毒等。
必須明確,非甾體消炎藥雖常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線藥物,能減輕臨床癥狀和某些體征,是由于其抗炎作用,但不能根治炎癥,對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病理機制無決定性影響,從而不能防止組織損傷、關節的破壞和畸形。
發現消化性潰瘍、出血、腎損害等應及時停藥,并積極治療并發癥,定期查血常規、大便潛血及腎功能。
既往有潰瘍病、血壓高、心功能不全、脫水或應用利尿劑、皮質激素、氨基糖苷類患者,應慎用非甾體類消炎藥。
老年人慎用,一般應從小劑量開始,以免因出汗過多,體溫驟降而虛脫甚至休克。
選用不良反應小的品種和劑型,如布洛芬對上消化道的相對危險性比其他消炎藥低50%;腸溶阿司匹林或腸溶萘普生,胃腸道的損傷比常規制劑小;加用胃黏膜保護劑以減少對胃腸道的損害——奧美拉唑可使非甾體消炎藥引起的胃腸潰瘍愈合率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