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用心傾聽孩子的言語,欣賞他所看到的事物……看起來簡單的動作,做起來并不容易,父母們甚至需要經過一個曲折、糾結的心理歷程。
《花園寶寶》,一部讓家長感到無聊而又匪夷所思的動畫片,片中人物長著歪的、扁的臉袋,名字嘰里咕嚕那么長,沒有故事情節,很多時候就是不停地重復說自己的名字,怎么都看不懂他們在“演”些什么——這樣的動畫片,寶貝居然愛看得不得了,他們會笑得在沙發上跳起來,連大人覺得拗口的人名,寶貝也能一字不差地記下來!
為什么孩子喜歡的,大人卻覺得沒水準?是孩子太幼稚?還是為人父母卻并不了解孩子?
用成年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常犯的錯誤,事實上,當我們站著跟孩子交流,我們與孩子的距離不只是身高相差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的距離,一顆心與一顆心不能溝通的距離。
做父母的兩種姿態
在西方家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不是站著也不是坐著,而是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說話。這不是在做游戲,而是父母認為很重要的一種親子交流模式。西方家庭很注重親子關系的平等性,家長更愿意像朋友那樣同孩子交流,而不會刻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高姿態”。
但在中國,傳統的教子觀念更注重“父子綱?!?、“長幼有序”,親子關系往往被賦予濃重的教化色彩。在古語中,父親的另一種稱呼是“家嚴”,父母們相信,只有嚴格的教育才是讓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養而不教被認為是一種失德的表現。而作為子女,最大的孝道就是聽話與順從,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弟子規》里就有這樣的警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傳統意義上的親子關系是居高臨下式的,在這種關系下父母更愿意把子女當成自我的一種延伸,子女跟他們昂貴的首飾、豪華的汽車、豐厚的收入一樣,彰顯著他們的社會地位與自我價值。父母的這種自戀情結,看上去沒什么,但其實有著驚人的破壞力。魯迅先生就曾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中談到:“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絕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p>
把孩子當成成人的附屬品,最大的失誤就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漠視,孩子也許會很聽話,但同時會變得保守、膽小、沒有自信。Google(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更直截了當地提出,“這種孩子在30年前的企業是受歡迎的,但是今天已經過時了,我們今天希望培養的孩子是快樂的、樂觀的,是能夠信任父母,能夠彼此傾訴,能夠愛自己也能愛別人的人。”
父母的“放不下”
今天的父母越來越認同西方家庭的育兒觀念,更多地“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但只是身體上放低姿態也許還不夠,身體是低下來了,心卻還懸在半空中。很多父母還是會不自覺地“指導”孩子,在很多方面父母認為孩子很小,沒有能力選擇、鑒別,大人的幫忙是必要的。
于是,父母仍會按照自己的審美取向安排孩子的生活,更愿意給孩子買智益類的玩具,更樂意讓幼兒早早地識字、認識時間、學會簡單的加減法、能說幾個英語單詞,這些量化的,能夠準確衡量的進步,常常能滿足父母內心的“成就感”,也讓父母心里更踏實。
于是,父母同樣不自覺地加入了培養“社會精英”的大潮,他們又一次回到“老路上”,追趕著,讓孩子進步,上奧數班、鋼琴課,學英語、學舞蹈……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潮流下,父母“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每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
于是,父母的要求離孩子內心的渴望越來越遠,親子關系越來越僵化,親子之間更難溝通。
大人們總是更看重什么東西對孩子有益,而不懂得孩子的真正需要,他們的興趣在哪兒?
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佩服《花園寶寶》的創作人員,他們的確比大多數父母更懂得孩子的興趣與需求——孩子對顏色有天然的感受力,所以花園里永遠是對比強烈的亮色系;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秩序感,所以小朋友總是有條不紊地重復同一組動作;孩子最怕黑,所以依古比古總愛懸著一盞小燈,香香地睡去……
讓孩子自己探索,知道自己是誰、感受自己的興趣與需求,獨立地面對生活和世界,這些父母永遠替代不了,也不會從書本上學來。把選擇權交給孩子,相信他們,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這樣做的父母會更明智,也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產生共鳴。
“學著”做父母
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生存,沒人會否認學習的必要性,我們在開汽車之前都要先考駕照,更何況是為人父母。而除了育兒知識的補充,父母有時還需要向孩子學習。
紀伯倫的詩歌《論孩子》,寫得很好: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靈魂
……
你可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養育孩子是一次自我試練的過程,孩子如同一面鏡子,會照出我們的進步,同樣也會照出我們的不足。為人父母,不應該只是孩子的向導,有的時候孩子會讓我們對篤定的事情產生懷疑,可能這會讓我們不舒服,但總是大有裨益。
孩子會讓我們重新過一遍童年,讓我們更成熟,更真實,也更加懂得放手,和孩子一起成長,會修正我們的很多行為,讓親子關系更有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