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別從“育體”“育智”“育心”三方面對中職體育教學進行了探析,指出中職體育教學應進一步進行改革,從而有效地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為他們走上就業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體育;功能
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存在很大差異,中職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從事生產、建設一線工作的產業技術人才。這使得中職生不僅要有較強的職業技術來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而且還要有強健體魄和健康心理去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所以,中職體育教學必須走自己特色的道路。下面,筆者嘗試著把中職體育教學體育功能分為育體、育智、育心三方面,并分別加以探討和分析。
一、主體功能——“育體”
人的生命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機體也不斷發展變化,特別是在校學生,更需積極加以引導,合理參加一些活動,以利健康成長。而學校體育,就是要從多方面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成長,并通過技術技能的學習和習慣培養,使學生終身受益。根據教育部要求,學生每天鍛煉不能少于一小時。中等職業學校肩負著培養我國中等專業人才的使命,這批人才除了要具備過硬的職業技能外,還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即強健的體質是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正如伍紹祖先生在《體育史》所提出的:“體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增強人民體質。”因此,學校體育必須緊緊抓住育體這個主體。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在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技能與習慣”。
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技能訓練,從而體現中職體育教學的實踐性和專業性,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做好準備。如鉗工專業應多結合上肢力量的專項鍛煉,同時也應對上肢容易產生勞損的預防保健鍛煉一并進行教學;計算機、財會電算化等專業要求增強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協調能力,因此教學中宜多安排排球、乒乓球和籃球等運動項目類的活動;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由于長期進行電腦操作,容易引起腦神經疲勞、視力下降,且人體長期處于坐姿,脊柱處于壓迫狀態,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靜脈曲張等癥狀,我們通過體育課開設頭部、頸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向學生傳授倒立的技巧,提高與專業相關的身體素質。
二、潛在功能——“育智”
聰明才智,是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回顧人類歷史的自然發展規律不難發現:從勞動創造人開始,體力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體力不僅創造了人類所需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人類的精神文化,它不僅改造了社會和自然,也發展了人本身,體力是人類健康的象征和標志。然而在現代社會中,當今社會更豐富、更發達、更繁榮,而這種勃勃景色的根源,除了人類在體力上付出的巨大代價外,更重要的方面是人類智力的高度開發。當今的科技發展對智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并隨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智力的發展也將再上一臺階。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國就提出要“消滅三大差別”,而腦力與體力的差別就是其中之一,今天隨著社會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各種復雜系統的產生,特別是每秒可運算億萬次的計算機普遍運用,使體腦差別的消除成了可能。一方面它使社會化大生產變得簡單——僅需反復的重要操作,并且完全可由機器人替代;而另一方面,它又對生產的工作人員(包括工人、管理員和設計工程師等)的智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為培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才,中職學校體育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智力的培養。中職學校體育與其他教育相比,是幾乎完全脫離了封閉式的狹小教室,它能讓學生回歸自然,使學生在大自然的廣闊天地間展開豐富的思維,自由地想象、發揮和創造,特別是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不斷創新的形勢下,諸如樂、動、育為一體的啟發式教學新模式不斷出現,更提供了有利于學生智力開發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能在學技術知識中探索人生真理,在運動練習中尋求創意,在實現和成功中體現自我,從而真正實現大腦的開發與拓展。
因此,發展智力是社會的召喚,時代的需要,作為一種人體的潛在功能,學校體育必須予以充分的挖掘。
三、保障功能——“育心”
育心,并非單純指心理學上的心理教育,而是指學校體育中的“德育”。其內容不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還包括情感、意識、行為和個性等多方面特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年齡一般在15~19歲間,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這一時期是人生身心變化最快時期之一,也是可塑性強的重要時期之一,積極有效的體育教學行為可使學生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他們一方面對社會、人生和自我開始有所認識,另一方面,其個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諸如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導向,在需要、興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又急需得到正確指引。而中等職業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它通過練習和相互中的交往等實踐來探索人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對于解決學生此時期的各種疑慮,促進其社會化過程,盡快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和變化的需要,有非常積極性的意義,因此,學校體育不僅要使學生在體質上有所加強,在智力上進一步拓展,在心靈上也要有一個良好的構架。只有把遵紀守法、助人為樂、勇于開拓、關心集體、友愛同志、承受挫折、陶冶情操、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等方面與學校本身的興趣、娛樂、欣賞、成功、滿足等特性緊緊結合在一起,并通過組織實施過程增進相互交往,擴大影響,才能真正提高學校體育的效率和質量。學校運動會的項目也應進行相應改革,可以適當增加跳繩、棋類、拔河、體操、橋牌等小型比賽活動,以增加娛樂性與參與性。通過舉行這些團體性和健身性的活動,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使學生不但獲得了運動技能,也愉悅了身心。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計劃采用相應措施來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力,樹立和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學生在艱苦條件下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
綜上所述,當前的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育體” “育智”和“育心”必須同步進行,缺一不可。正如曲宗湖先生在《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歷史回顧與發展前景》中所描述的:“在促進學生身體和技能發展的同時,還必須養成意識,能力和習慣,并獲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滿足,即體現‘多功能’的發揮。”中職學校應加強體育教學中的三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樂昌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