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擬從惠州商業學校會計專業發展的現狀出發,介紹該校會計專業的成功經驗,同時根據該專業建設和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今后會計專業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以及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中職;會計
一、惠州商業學校會計專業發展現狀
惠州商業學校會計類共有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金融會計與理財等三個專業方向。每個年級有13個班級,三個年級共39個班級,2500多人。其中三年級學生全部外出參加實踐學習,一二年級在校生1700多人,是學校第一大專業。
根據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惠州外貿學校、惠州旅游學校已經和惠州商業學校合并成立了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即將遷入占地500多畝的職教新城新校區。三校合并以及新校區的建設將為該校會計專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
此外,惠州地處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地理位置上處于粵東地區門戶,工商業發達,尤其以石化產業、電子產業、服裝制鞋業為龍頭的制造業有時比較明顯。惠州及周邊地區的東莞、深圳等地區,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對該校會計類專業畢業生具有大量的人才需求,每年有上百家用人單位參加該校的畢業生招聘會。會計類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率每年均在95%以上,良好的就業率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該校會計類學生的認同和肯定。
二、會計類專業建設和改革成效
(一)師資建設措施得力,扎實有效。
學校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的理念,在師資建設上大膽投入,舍得投入,為專業教師的成長積極創造各種有效的途徑。
1.每年定期安排會計類教師脫產參加各類培訓。到目前為止,該校已經安排赴德國參加國家級培訓2人,參加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2人,省級骨干教師培訓2人。
2.嚴把進人關,從源頭上保證會計類教師的專業素質。根據學校流程,每進一名專業教師,需要經過資格審查、試講試訓、領導面試等關目的嚴格考驗,層層篩選。
3.采取學生選教師、學生評教師、十杰教師評選等多種舉措,鼓勵教師之間的競爭,從而在教師的成長方面產生叢林效應。由于學校的獎罰分明、鼓勵競爭,所以會計類教師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積極狀態,每年均有青年教師參加各類資格考試,參加研究生考試,參加職稱評聘、參加論文評比,初步建立起了具有學習型組織特點的教師團隊。
4.推行首席教師制度,建立以老帶新的教師培養機制,保證教師隊伍的傳承發展。會計類首席教師3名,他們的其中一項職責就是培養該校的年輕教師,保證該專業的專業教師隊伍后繼有人。
(二)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保障了教學科學有序的開展。
1.在總課時比例上,基礎課課時占30%,專業課課時占70%,堅持理論以夠用為度,突出專業學習的職業教育理念。
2.在第一學期就讓新生接觸專業課程,讓新生一進校就能夠學到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樹立專業學習的信心。進入中職的學生大多是數學、英語、語文這些基礎課程學得不好的學生,如果第一學期不引入專業課程,則這些基礎課程很容易讓中職新生喪失信心,產生厭學的心理。
3.課程體系安排會計類專業的學生每個學期都要參加各種資格類型的考試,使得每個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根據該校會計類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會計類專業學生第一學期參加珠算技能考試,第二學期參加會計證考試,未通過會計證考試的同學在第三、第四學期仍然可以參加考試,第四學期參加會計電算化考試,第五、第六學期為參加助理會計師考試做準備。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讓在校生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還能夠讓絕大多數同學拿到各類資格證書。
(三)課程改革穩步推進,教學效果逐步提升。
1.改革考試模式,從原來的以期中期末兩次考試為主的考試模式改革為階段過程性考試,即將學習內容分為一個一個模塊,學完一個模塊考核一個模塊,學習完所有的模塊,那么圍繞這門課程的考試也就完全結束,將考試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的過程中。
2.改革考試的手段。要求所有專業課程的考試,除必須采用理論考試的課程(會計證考試、會計電算化理論部分、助理會計師考試的理論部分)以外,全部采用實操考試。
3.改革以往的評價模式。對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評價采用多維的評價模式,對于少數專業學習確實存在障礙的學生,可以采取替代學分的靈活措施。具體做法是對于那些在專業課上經過補考、重修后仍不能合格的學生,采用參加公益勞動、參加模塊選修、參加文娛活動等形式來替代原來專業課程的學分,讓這些學生能夠修滿學分,順利畢業。這樣的舉措,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三、專業建設和改革存在問題的思考
1.課程體系具有濃厚的學科體系色彩,未體現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思想。學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經過多年的經營和改革,已經具有的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傳統模式標準下的較好的課程體系。但是這樣的課程體系,仍然停留在學科體系的階段,如學生從基礎會計開始,按順序依次學習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商品流通會計、會計實務等課程。
這不是行動導向教學思維的課程體系,沒有體現以工作崗位為模塊、以工作任務為教學核心的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體系。另外目前的基礎理論課仍然是獨立開課,沒有將這些基本理論課融入專業課教學,學生對基礎理論課學習的積極性不夠,學習效果不太理想。
這也沒有體現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理念,沒有能夠與企業、行業合作,將一線的實踐工作任務整合為有效的學習材料、學習情境,沒有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情境中學習,沒有將實際的操作過程化、系統化。從而導致學生所學的內容與社會實踐還是有一段距離,進入社會后會存在一個磨合適應期。
2.專業教材質量普遍存在問題,亟需編制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資料。但是由于專業教師的工作量普遍偏多(人均課時20節,且普遍擔任班主任),導致教師用來編寫校本課程資料的時間非常少,無暇顧及這方面的工作。由于使用非校本教材,導致了專業教師的授課不能體現該校教學的特色,尤其是不能體現工作過程系統化、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3.雖然專業教師參加了很多職業教育培訓,對于職業教育教學法也有了比較系統的理解,但是由于對于我國企業中實際的會計類工作接觸甚少,了解僅停留在書本上,感性認識少,經驗知識少,所以開展各類教學改革時總會感到力不從心。發生在企業中的實際的會計工作,是我們職業學校進行教學改革的源頭活水,所以亟需要安排會計類專業教師到會計師事務所、企業去實踐實習、學習提高。
4.目前課堂教學模式仍然較多地存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真正體現現代教學思想、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并付諸實施的教師并不多,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學生厭學、教師埋怨學生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專業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做法
(一)課程體系設計的具體措施。
1.將《基礎會計》改造為類似《會計基本活動》或者《會計基本操作》類型的課程,突出實際操作,重點掌握借貸記賬法、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的登記等基本技能和知識,為日后的崗位模塊學習打下基礎。
2.將《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商品流通會計》改造為以崗位實際工作為教學模塊的課程體系,如出納崗位工作模塊、債權債務記賬崗位工作模塊、材料成本核算崗位工作模塊、人工成本核算崗位工作模塊等,模塊設計要體現核心工作任務、體現工作過程系統化,在教材、學材的編寫上要盡量與實際情況接軌,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學到社會一線工作的技能,真正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3.以會計崗位為特征的會計課程體系要體現有基礎到專業、由淺入深、由部分到全面的指導思想。
(二)校本教材編寫的具體措施。
可以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這個平臺,引入社會專家、行業權威參與教材編寫,通過這些專家,學校負責教材編寫的教師可以了解到各工作崗位的核心任務、工作流程、檢查考核標準,從而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材提供核心的內容。一個優秀的教師的特長是掌握科學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如果再加上社會專家的實際內容,巧婦有米,自然可以烹飪出香噴噴的好飯。
(三)進一步推行目標行動導向教學法。
可以采取首席教師公開課、課堂教學設計比賽研討等手段,大力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走出目前中職學校課堂中普遍存在的盲區、誤區和雷區。
(四)加強教師素質培養。
采取強力措施安排教師到企業蹲點實習、工作,切實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使雙師型的師資理念真正落到實處。要通過合理安排,使得每一個專業教師都能夠有到一線工作學習的機會,克服從學校到學校的不足。要通過制定嚴格合理的學習要求,督促深入到一線學習的教師認真學習、努力工作,達到一定的實習實踐效果。如可以要求參加企業實習的老師回校后作專題講座、開發課程、寫總結匯報等形式。
(作者單位:惠州商業學校)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