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從教學改革的角度探討如何通過教學改革,促進物流專業教學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更好地為實現職業教育目標服務。
關鍵詞:中職;物流專業;教學改革
一、職業教育的目標和現狀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目標,職業學校的教學工作應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實用性和專業性,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和崗位從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當前,中職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部分學生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用人單位又有很多崗位難以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如果職業學校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不努力適應行業和企業發展的需求,不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出的畢業生將面臨“上崗快,下崗也快”的局面,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因此,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二、物流行業需求和物流專業教學現狀
現代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物流業的調整和振興,實現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不僅是物流業自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正式公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物流是國家重點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產業之一,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物聯網的推廣應用,物流與電子商務緊密結合,物流企業人才標準不斷更新,企業內部崗位分工更細、崗位職責更明確,企業更看重畢業生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特別是對崗位的適應能力。企業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確的目標。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流行業的需求,各職業學校都積極開設物流專業。但是,據筆者了解,目前職業學校在物流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與市場脫節、閉門教學的現象;部分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物流學生“重理論、輕實踐”,職業素養不足,實操技能弱化,學生的職業能力不能適應物流企業的崗位能力要求;部分職業學校熱衷于培養高層次管理人才,造成產教銜接不暢,學生就業愿望與物流企業崗位需求差距較大,物流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在教學內容上不斷革新,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滿足物流行業和企業的需要。
三、物流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2010年9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沈陽召開的“首屆中國職業教育與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對話”中提出:“職業教育只有學會了與行業、企業對話、對接,按照企業需求設置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才有出路。”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具體到物流專業,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物流企業的用人需求,拉近“教”與“用”的距離。近年來,我校對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不斷進行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專業建設。
校企合作不僅為學校提供了面向社會展示教學成果的機會,也為企業和社會提供了可以近距離了解職業教育、了解中職學生的平臺。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企業將自身的工作標準、制度和對員工的崗位需求等信息傳遞給職業學校,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和專業現狀,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將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相結合,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相銜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通過校企合作,促使職業教育圍繞企業需求轉變,促進專業建設。
(二)重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
學校進行專業調研,參照物流行業、企業的標準和要求,重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制訂或修訂實施性教學計劃,逐步置換以前學校采用的傳統課程和教材,推動物流專業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能運用到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通過企業專家進校園和學生生產見習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接觸到將來的工作內容,清楚將來工作中需要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地學習。
(三)以賽促教,加強實訓室建設,提高物流管理技能。
隨著省級、國家級物流技能競賽的開展,學校大力加強了物流實訓中心的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積極組隊參加各級物流技能競賽。每次參賽前,學校都按照競賽要求,添置實訓設備和軟件,擴建訓練場地,使實訓中心的配置和場景更貼近物流企業實際,有效促進實訓室的建設。通過開展技能競賽,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使學生掌握新技術,拓展知識面,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學生中形成了濃厚的學習物流技能的氛圍。目前,我校物流專業的所有專業課程都制定了實訓大綱,按照崗位需求設置實訓項目,大部分課時都安排在實訓室進行,實現校內實訓與企業運作的“零距離對接”。
(四)推廣“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學教互動講求效率。
推廣“學生為中心”教學法,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的形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創造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運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設定作業崗位等模式,以引導、啟發和調整為主,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習效率。
(五)加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在當前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和新技能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教育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且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跟上時代的進步和企業的要求。近年來,通過參加各級師資培訓和到企業鍛煉,我校物流專業已經建立了一支人員相對穩定,年齡梯隊、知識結構相對合理的教師隊伍,有企業經歷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占大多數。同時,我校還聘請了企業的技術、管理和服務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工作,豐富和充實了教師隊伍,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教學改革的初步成果
本著“和諧教育,強化技能,特色辦學”的辦學理念,努力實現“讓學生學會創業的本領,讓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的辦學目標,我校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所表現出來的良好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
(1)專業建設成果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肯定。我校物流實訓中心被教育部列為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物流專業被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示范專業和“3+2”中高職連讀專業,并被推薦為國家級示范專業。
(2)師生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獲得優異成績。物流專業秉承我校“以賽促教、一二課堂聯動”的理念,師生多次在國家級、省級物流技能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指導技能競賽的教師將技能競賽的項目、技能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帶動了物流教學質量的同步提升。
(3)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了解物流企業的要求,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生愿意探求和實踐,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實訓課時的增加和物流技能競賽的開展,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協作進取,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大大增強,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4)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促進就業。學生在學校是合格的學生,學會技術,學會做人;在企業是合格的員工,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我校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素質和出色的技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許多物流企業到學校預訂畢業生,學生的就業前景可觀,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五、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目標,培養出既有上崗能力又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應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按照企業需求培養學生,深化改革,大膽創新,讓企業實際工作中的新技術、新技能盡快進入課堂教學,實現職業學校與企業和市場的零距離對接,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省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崔士民.職業教育學概論[M].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嚴霄蕙,馬駿,馬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教學研究[J].當代經濟,2008,(4) .
[3]扈中平.現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