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校企深度融合的內涵和意義基礎之上,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了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區域經濟特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區域經濟的特色發展不僅營造了新的增長動力,更奠定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校企深度融合作為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過介紹東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東職院)依托東莞區域經濟特色,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契機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經驗做法,為校企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措施。
一、區域經濟特色夯實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
1.東莞區域經濟特色有利于高職院校的發展。東莞地處經濟發達的珠三角腹地,形成制造業為主、電子資訊產業為支柱的外向型經濟結構;其鄉鎮城市化建設發展迅速,32個鎮幾乎都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東莞聚集力和競爭力的整體提升,拓寬了東莞產業群的人才需求市場,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能型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東莞區域經濟特色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力,校企的深度融合也對推動東莞經濟“雙轉型”與“區域經濟圈”的結合發揮著重要作用。
2.校企深度融合的內涵。校企深度融合是以現有的中層次合作為基礎(即學校與企業建立橫向聯合體,共同投資建設仿真模擬的實訓中心或創辦“教學工廠”),進一步向深層次合作邁進的階段,最終達到校企一體化。在校企深度融合中,高職院校作為辦學主體,從區域經濟發展及人才需求角度出發,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人才需求相融合;企業作為高職教育的推動力量,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雙方共同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形成資源整合、校企雙贏的局面。
3.校企深度融合的意義。(1)有助于高職院校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帶動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社會將擴大對接受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職院校在充分利用區域經濟資源的同時,也更加明確了自身的發展定位。(2)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支撐,校企深度融合可以降低企業員工的培訓成本,提高員工素質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3)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突破以往校企合作中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不匹配的瓶頸。學生在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中接受鍛煉,提高自身實踐能力,親身感受企業文化,提高職業素養,較快實現由學生向員工角色轉換的同時也為自身就業增加籌碼。(4)有利于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新形勢下企業要走以人力資源為支撐、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的自主創新發展道路,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改善企業的人才結構,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高職教育作為與區域經濟聯系緊密的教育,開展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培養高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
二、依托東莞經濟特色,東職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優勢
1.日益彰顯的區位優勢,拓寬東職院校企深度融合的空間。東莞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發達的資訊信息奠定了東莞的區位優勢基礎;深莞惠經濟圈戰略性經濟合作區的打造進一步彰顯東莞的區域優勢。在此背景下,東莞將加大對制造業技工類人才的需求,而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東莞日益鮮明的區位優勢,為東職院培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拓寬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空間。
2.東莞經濟社會的雙轉型,打造東職院特色發展的戰略平臺。東莞制造業發展迅猛,企業升級換代迅速。目前,東莞已形成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食品飲料、化工制品八大支柱產業,步入工業化高級階段的初期,但與之相應的重點行業中人才密度均偏低,與第二產業的平均密度14.00%還有一定的距離。在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的大背景下,東職院以培養“綜合素質+一技之長”的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立足東莞區域經濟,打造現代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戰略平臺。
3.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奠定東職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東莞的第三產業以金融、物流、商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三大產業比例由2008年的0.3:52.8:46.9調整為2009年0.4:47.1:52.5,這是東莞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一現象被認為是東莞產業轉型踏出堅實一步的積極信號。作為經濟中最活躍、接納就業人員最多的第三產業不僅拓寬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還引導專業設置的方向,如東職院經過調研論證,開設動漫設計與制作、酒店管理等專業,同時還積極地全方位、多途徑聯系優秀企業籌備校企深度融合事宜。
4.松山湖產業園區的發展,推動東職院校企深度融合。東職院毗鄰松山湖產業園區,該園區被稱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創業企業棲息地的功能。園區的經營方針、經營環境和經營文化及園區內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加盟,為東職院開展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依托區域經濟特色,推動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1.深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人才的有效對接。為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實現校企人才的有效對接,東職院實行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做法如下:(1)校企雙方共同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辦企業冠名“訂單”學習班,設立企業冠名獎學金。(2)根據不同“訂單”企業的要求,創新培養方式,增強實訓環節,在校企間交替開展學習和實訓工作。(3)實習彈性學分制,按照“訂單”企業統一安排,“訂單”班學生進入各自“訂單”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以便實現校企人才有效對接。
2.校企雙方共同努力,和諧融合校企文化。東職院還通過融合校企文化的方法來促進校企的深度融合,措施如下:(1)選派教師到位于松山湖產業園區的企業掛職鍛煉以切實感受企業文化,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親身體驗企業管理制度,將企業獎懲機制引入到學生學業成績考核中,引入企業團隊管理方法加強班級管理。(2)營造富有職教特色的校園氛圍,邀請知名企業代表來校開設講座,開展優秀企業文化展示,在校園宣傳欄張貼企業家的奮斗歷程,在櫥窗中展示創業成功的校友風采,校園海報增設企業理念的宣傳板塊。(3)開設有關企業文化的選修課,在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滲透企業文化,將企業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自然融合。
3.強化“雙師”素質,校企共建“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為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校企雙方還共建了“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做法如下:(1)把擁有企業實踐經驗納入人才引進標準,建立雙向選擇和擇優機制,完善高職教師準入選拔制度。(2)鼓勵理論基礎扎實的教師接受行業培訓,考取專業技術職稱或資格證;鼓勵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深造;組織教學能力欠缺的教師參加職業教學能力培訓。(3)建立比例適中、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資源庫;專兼職教師優勢互補,發揮兼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職教師的科研能力,共同承擔應用型研究課題;完善兼職教師考核機制,依據教學效果反饋考核兼職教師,并將考核結果與兼職教師的報酬掛鉤。
4.校企資源優勢互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1)校企雙方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線,共享企業資源,按照生產的工序流程建設實訓室,在實訓中生產產品,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節約實訓成本。(2)全方位發揮實訓基地多樣化的功能,使其不僅兼具產品生產和技能培訓功能,又是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中心。(3)企業負責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管理和安全管理,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參考學生實習總結、操作熟練程度及其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頂崗實習作出評價,并對實習合格的學生,校企雙方共同頒發工作經歷證書。
校企深度融合是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凸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途徑。東職院依托東莞區域經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校企雙方通過共同探索,摸索出了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三贏舉措。
(作者單位:賀定修,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趙麗潔,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合群,趙麗潔.廣東高職校企合作的良好態勢及發展走向[J].廣東技術師范東職院學報,2010,(1).
[2]陳秀香.立足學生就業實際加強職業院校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J].中國成人教育,2009,(36).
[3]包華林,劉良華.“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職業模擬”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