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作者從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出發,總結出中職學校會計雙語教學的經驗,從教材、師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職;會計;雙語教學
在我國,雙語教學主要指在某些或所有的非語言科目中全部或部分的采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言的教學。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雙語教學已經有一定的歷史,并且也取得很好的效果。近十年來,我國部分地區試驗開展這種教學方式,廣東也試行在部分學校進行非語言類學科全英語授課。據了解,包括社會公辦的各類學校在內,廣州已經有一百多所中小學正在嘗試運用雙語教學。
一、教學效果及實施
一次會計課上,學生無心聽課,課堂氛圍死氣沉沉,筆者有些無奈地感嘆:“Our computer is deadlocked ,what should we do?”他們不約而同笑了:“Restart.”顯然學生已經領悟到筆者的調侃和打趣,也很快從無精打采中回過神來。由此,筆者意識到英語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堅定了嘗試雙語教學的決心。雖然中職學校的雙語教學目前還很少,但筆者試著在會計課上做了一些嘗試。并且在上課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點內容:
1.注意選材。選材尤為重要,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率。內容的選擇要注意適合學生的英語和學科知識能力水平,不苛求知識的嚴謹性,降低難度,簡明易懂,盡可能生活化。比如到銀行存款(deposit)、取款(draw)的生活場景。
2.先教詞匯,后講內容。學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學生的詞匯量能否適應雙語教學的要求是尤為重要的。每節課一定要先教詞匯,再講內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敢于使用所學詞匯回答問題,表達思想。如講會計科目,筆者先把常用的會計科目翻譯成英語,提起他們的求知欲。現金(cash on hand),銀行存款(cash in bank),原材料(raw materials),固定資產(fixed assets)等;如講會計憑證時,筆者先給他們示范中英文結合的憑證,再把其中所涉及到的詞匯講解,如收款憑證(receipt voucher),付款憑證(payment voucher),轉帳憑證等。
3.趣味性提問和分組活動練習。講完課后,進行趣味性提問并分組活動,把學生所學到的詞匯和句型都融于回答中。
課后,筆者對12位聽課的教師進行調查,結果教他們都認為教學內容和難易程度適用于該班大部分學生。同時他們也指出了不足所在,如教師的英語表達能力仍有需提高,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通順,不流利等。
同時在課后也對全班學生進行調查,有87%的學生認為能調動學習會計的興趣,又能同時學習英語,有93%的學生認為能掌握上課的主要內容,有38%的學生認為需要多進行翻譯。
二、問題與分析
從課后教學效果調查來看,筆者認為要比較順利開展中職學校會計的雙語教學,必須解決好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問題。
1.師資。
通過開展會計雙語教學實踐,以及所做的教學效果調查,筆者認為師資是影響能否在中職學校開展會計雙語教學的關鍵因素,因此要開展會計雙語教學,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師資問題。從長遠著眼,必須盡早建立雙語教學師資的培訓體系。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有下面兩種可行的方法來解決。
(1)對本校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尤其是外語培訓。例如可對本校的年輕教師或者骨干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主要是外語方面的培訓,使參加培訓的教師逐漸獲得并具備雙語教學的能力。
(2)從高校招聘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現在一些師范院校看準了雙語教學這個發展趨勢,設置了中小學雙語教學專業或是加強雙語教學教師的培養力度。
2.教材。
雙語教學非常強調教學資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雙語教學的一個必要條件,它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但由于國內目前沒有統編的雙語教學教材和教綱,課堂雙語教學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開展會計雙語教學,就必須解決教材這一問題。
3.教學計劃。
開展中職學校會計雙語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具體來說,教學計劃要包括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師選拔、教材的使用和教學方法,它們是互相聯系的整體。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要決定學生每天接觸多少外語,多少母語,這個百分比的問題必須根據學生掌握的英語水平進行確定。
4.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可以有不同的模式: (1) 浸入型(immersion model)雙語教學,即學校完全使用一種不是學生母語的第二語言進行教學。(2) 保持型(maintenance model)雙語教學,即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母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 (3) 過渡型(transitional model)雙語教學,即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筆者認為基于我國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過渡型教學模式適合大部分開展雙語教學的學校。
5.教學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了案例教學、頭腦風暴、情景模擬等課堂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用外語來思考、陳述和解決問題。隨著教學活動的持續開展,學生從最初的局促不安,到后來的踴躍參加,積極發言,他們已經習慣并喜歡上了這種教學方法。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上面的調查和問題分析,可以得到下面幾點結論:
1.會計雙語教學對教師的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尤其在教學技能和英語應用能力這兩方面。
2.會計雙語教學對學生英語能力也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開展雙語教學前期,應對學生進行特殊的培訓,如熟悉課堂教學用語,掌握基本的課堂對話,保證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3.開展會計雙語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并且教學計劃要解決師資、教材、教學環境的布置等問題。
4.鑒于目前我國大部分中職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強,對大部分學校來說,開展會計雙語教學宜采用“過渡型”模式。
5.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師范畢業生就也更受歡迎。具有英語讀寫說能力的人才在就業方面普遍比其他人才更具有競爭優勢,更可以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多門語言能力的習得和融會貫通更有利于文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新技術,新理念以及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如何順應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當代職業教育的一大課題。積極嘗試職業學校雙語教學將為提升職業人才素質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旭東. 關于“雙語教學”的再思考[EB/OL].http://
www.being.org.cn/dw2.htm.
[2]方帆.從雙語教育的迷思看雙語教育的課堂實踐[EB/OL].http://csfls.com/bumen/biology/Zuzhidongtai/sh
uangyujiaoyu.htm.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