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性相近,習相遠。”人類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世間如此多彩紛呈,正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人與人之間的不相同。而造成不相同的原因,是后天的學習。所以,學習的意義,對于個人而言,是習得能力,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促使個人不斷成長進步。
青少年是上午八九點鐘的太陽,處于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階段。現實有力證明,學習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學習得好,他的人生就走向光明;學習得不好,他的人生將缺少絢麗色彩。由此推理,可知處于人生青少年時期的職校生,學習對他們就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首先是技能的習得。走進職業院校,明顯感受到與普通教育類學校的不同,是技能的學習。一般情況下,職業院校都配置有實訓室,這是與普通教育類學校不同的一道風景線,而在實訓室中操練的職校生,也有了動感的活力。
可以說,技能的學習是職校生與普通教育學生最大的不同,也是職校生憑以確定自身價值的所在。從學校到省市,再到國家級的各類技能競賽,一來為職校生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臺,二來為他們提供了技能交流的平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全國技能大賽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代表性比賽,在職業教育形成技能學習的氛圍中功不可沒,也使職校生有更大信心學習技能。
其次是素質內涵的養成。大師與匠人的區別在于,后者只掌握某一項技術,在工作中充當作業中的一個環節;而前者不僅有精湛技術,而且有深厚的學識,在工作中具有相當眼光和把握能力。而這些學識是需要理論學習才能夠習得的。所以,職校生不僅要加強技能學習,也要加強理論學習,既要成為一個有技能的人,也要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樣才能夠建立起人生的厚度。
最后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獲得。學習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不刊之論。所謂可持續發展能力,就職校生個人而言,就是畢業以后人生繼續發展進步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在校讀書期間技能的學習和理論的學習;反過來說,技能和理論的學習是起點,為以后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實現人生深度提供可能。
所以,通過學習,可以讓職校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也是學習的長遠意義。學校,或者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灌輸全面學習的觀念,讓學生通過技能學習和理論學習,為日后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那么,教師就要求成為“雙師型”教師,學校就要求加強文化建設,技能與文化內涵不可偏廢。
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一個人要擔當起天降之大任,就唯有學習,在學習中獲得能力,從而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越走越深遠。職校生,勉之!
責任編輯鄭藹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