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啟動,標志著中職教育全面進入內涵發展階段。本文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運作機制建設和專業建設改革等四方面,探討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創建對廣東中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國家示范;職業教育;內涵建設
2010年9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1000所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教職成〔2010〕9號);2011年1月,第一批啟動的285所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確定(教職成廳〔2011〕1號)。實施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帶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高質量和辦出特色,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從注重擴大規模到全面提高質量的階段性轉折。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項目的啟動,標志著中等職業教育進入了內涵發展新時期,體現了國家對今后一段時期中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導向。
一、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的創建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為實現某種規格的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的系統化教育教學活動和運行方式,主要包括“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兩大基本問題。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因此首先就應以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按照合作企業、行業特點和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及學生身心特點,探索和實施靈活多樣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中明確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即: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立足校企資源共享、互利共贏,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和職業鑒定功能的整合,推動教、學、做的統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在具體操作上,學校應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以及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創新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可以根據和企業共同確定的培養目標要求,打破傳統的學期限定,將傳統學期改革為彈性學期,突破傳統的理論教學系統性、完整性模式,將原來的傳統的學習學期根據培養要求改革為項目學期、工作學期和任務學期,按照崗位能力層次遞進的原則,使學生逐步具備本專業所要求的崗位核心能力,通過實現本專業生產、經營、管理崗位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達到培養目標。
同時,可以根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在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本專業崗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教師或企業人員的指導下參加一個專業實踐團隊,利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一個或幾個實際項目任務,最終達到專業總體培養目標;也可以根據與企業的訂單人才培養要求,構建工學交替的訂單聯合培養模式、能力遞進培養模式等。
盡管各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特點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這些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在這方面,廣東省中職學校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順德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將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培養員工緊密結合起來,探索與廣東康寶電器集團、四川長虹電子有限公司中山制造基地、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實施“雙零”模式,即招收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家庭的子女,零學費入讀,在企業頂崗實習,學生頂崗實習獲取的報酬用于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畢業直接到合作企業零距離上崗就業。
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以當地服裝產業為依托,創立“專業對接產業”的“中職沙溪模式”,做到“專業拓展對接產業、實訓中心對接產業、專業教學對接產業”,有效推進校企合作。該校與知名企業英仕服裝有限公司合作,把學校辦進企業,把課堂搬進車間,讓學生“上學就是上班,上課就是上崗”,利用已有的國家級服裝實訓基地、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中山市休閑服裝研發中心等平臺,為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做強品牌文化、加快人才培養服務。
二、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的創建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辦學思想的貫徹,培養模式的轉變,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要通過教師來實現。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是創建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遴選條件中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量化要求:生師比為16:1~20:1;從行業企業聘任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10%~25%,“雙師型”教師占專任專業課教師的80%以上;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的占90%以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的占5%以上,正式聘任高級職稱的占25%以上。這對于中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以改革教師培養、評聘和考核為核心,注重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等綜合素質。創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激勵機制。改善教師隊伍結構,聘用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中青年校長培養,提高隊伍整體水平。
在具體操作上,學校應根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的需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通過創新人事分配制度、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吸引具有較強的專業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通過校企合作,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形成專兼結合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學團隊。同時,要注重專任教師實踐能力和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培養,通過到企業鍛煉、承擔技術服務和生產任務等方式,提升專任教師的動手能力;通過教育教學理論培訓、教學方法傳授,提升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注重高水平專業帶頭人的選拔培養,重視高素質骨干教師的培養鍛煉,圍繞重點建設的特色專業,形成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組成,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三、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的創建對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企合作既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與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又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途徑。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對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要求,即: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模式。聯合相關行業、企業及其他職業學校共同組建職教集團,促進集團成員之間優勢互補。以學校與企業一體化建設為載體,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機制。
根據這一要求,在具體操作上,筆者認為,應建立四個機制:
一是建立政府主導的動力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統籌各地方職業教育與企業兩種資源,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資源調控優勢、公共管理優勢,統籌規劃當地的校企合作,確保培養方向和目標,指導和協調校企合作的有序開展。
二是建立互惠雙贏的驅動機制。要注重構建互惠雙贏的驅動機制,因為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和學校所具有的技術實力,而人才質量優劣最終要由社會和企業來鑒定,技術實力必須要得到企業的承認才能創造效益。因此,應注意從他方需求的角度考慮問題,充分尊重企業的利益需求。
三是校企合作的調控機制。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能否長期合作,取決于雙方利益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而能否使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則取決于長期合作中雙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種調控機制。校企雙方必須有溝通信息、協調關系、督導檢查的橋梁和紐帶,要有推動校企合作雙方長期合作共贏的機構。
四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通過制度建設,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的創建對專業和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專業和課程建設是中職學校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辦學特色的體現。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中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用人需要,建立專業設置的動態機制。建設國內領先的精品專業;建立由行業、企業、學校和有關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教材建設機制,針對崗位技能要求,在現有教材基礎上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輔資料;依托企業研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創新教材展示方式,實現教材、交付、教具、學具、課件和網站等多種介質的立體化融合。
根據這一要求,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上應具體把握注意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統籌規劃和合理布局。要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適應廣東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重點建設服務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建立符合行業企業人力資源需求、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布局合理的優勢專業集群。
二是要強化優勢和突出特色。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重點和優勢產業為依托,集成優勢,突出特色,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互動的特點。
三是要立足校企合作和產教結合。廣泛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合作建設專業、實訓基地、培養師資和開展實踐教學等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是要改革創新和引領示范。專業建設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增強專業建設的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探索適應不同專業類型人才成長的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切實發揮特色品牌專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在課程建設上,應該以基于生產過程的項目導向課程為基礎,打破傳統學科課程模式,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通過讓學生參與生產過程的項目,學習相關的基本理論及操作規范,強化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同時應注重特色教材建設,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技術應用編入教材中,針對課程的內容進行項目化改革,以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為基礎,重新組織教材內容,配合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共同編寫具有工學結合緊密的特色教材,并建成包括紙質教材、電子教材、網絡教材的立體教學資源包。
總之,隨著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的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躋身國家示范行列,由此帶來的理念上、行動上的強烈沖擊,將會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通過解讀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計劃提出的任務和要求,可以使我們明確中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方向,深入領會內涵建設的實質,從觀念上、行動上與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向保持一致,實現廣東職業教育由規模擴張到內涵發展的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廣東省教育廳中高職銜接辦公室)
參考文獻:
[1]王真真.關于中職示范校的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1,(2).
[2]趙鋒.中職發展:從重規模到重質量[J].上海教育,2010,(12).
[3] 莊銘星 黃曉鋒.中職教育要堅持內涵發展[J].福建職業與成人教育,2009,(4).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