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具體探討了數學教學中“三過程”教學方法,即自學與輔導過程、訓練過程和檢驗過程,以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數學;“三過程”教學方法
“三過程”教學方法在中職數學課程教學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具體分為自學與輔導過程、訓練過程和檢驗過程,下面筆者分別對每一過程進行分析。
一、自學與輔導過程
這是在教師組織誘發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獨立思考主動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以課堂教學為主,同時也可以采用課前提出問題,在預習中開展討論等,通過學生自學,自己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三步驟進行:
1.課前預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發現問題,形成學習的內部需要,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為了確保預習順利進行,剛開始時,教師要講明意義,布置預習提綱,提出明確要求,并要在課堂上檢查。比如:學習“過三點的圓”時,教師出示一個破輪子,問學生:你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使“破輪(鏡)重圓嗎”?這樣變抽象的數學問題為實際問題的探究,學生積極討論、嘗試。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
2.課堂自學與輔導。這一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教師要給學生指明重點、難點以及需要掌握的概念、公式、定理并布置反映上述要求的思考題以及簡要練習題。如學習“因式分解”一單元時,筆者教學中,除因式分解的定義,以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互為逆運算外,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均改為以因式分解的定義為核心來探究。如提公因式法筆者是這樣講解的,要把ma+mb+mc分解因式,也就是把ma+mb+mc寫成兩個或幾個因式乘積的形式,從而使學生探究出提取公因式的方法。這樣做,學生認識的不僅是概念的本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探究的思維方法。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嘗試,再加上筆者歸納總結,很快解決了問題。
3.在指導過程中進行精講。目的在于:(1)誘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雙基及其靈活運用的技能和技巧;(2)解答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3)強調所授內容的重點掌握問題。精講著重在啟發探究、綜合、小結和提高,而不是簡單重述。例如,在教學“正弦和余弦”時,筆者首先拿出一塊直角三角板,問學生:你都能得出哪些結論?得出結論后,再讓學生研究30度角所對的直角邊與斜邊的比值,45度角所對的直角邊與斜邊的比值。最后讓學生研究當銳角A取其他固定值時,角A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是否也是一個固定值?如果是固定值,請進行證明。
二、訓練過程
學生上課聽講、閱讀教材后還必須獨立認真地完成一定量的作業,以加深理解、鞏固,這就是訓練過程。目的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思維能力,做好下面幾點:
1.雙基訓練。即從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出發,編排一些習題組,讓學生回答、默寫、填空、選擇、判斷正誤,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公式、定理的來龍去脈,正反會用及各種知識的內在聯系。
2.數學方法訓練。即有意識地對常用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進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能熟練靈活運用,提高解題能力。運用典型的例題,尤其是過去的中考試題,針對學生的實際指導練習,有時把整道的數學題解答過程完整定在黑板上,讓學生思考回答,解題中用了什么數學思想,采用了哪種數學方法,從而使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較深的印象。
3.思維訓練(能力訓練)。在定理(性質、規律、法則)尋求中發展學生的探究思維。數學定理(法則)大都是數學家經過無數次判斷、推理、證明得出的結論。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往往采用先講定理,再證明定理的方法,這樣做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先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探究——得出結論,最后總結。主要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像能力,特別是分析和推理能力,這項任務,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如通過解答選擇題,訓練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如:題目:當ab>u,ac<u時,直線ax+by+c=u不通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解 ∵b≠0
即直線在y軸上的截距為正,斜率為負,
∴它通過第一、二、四象限而不通過第三象限,故選(C)
總之,發揮“形”的直觀作用和“數”的思路規范優勢,數形滲透,互相作用,揚長避短。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隱蔽的問題明朗化、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觀察、猜想、討論、探索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經歷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三、檢驗過程
這是對學生所學到每單元(或章節)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進行總結性或選拔性的考核所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段,它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扼要、系統的強化,并獲取反饋從而調節教學過程。
首先,對每個相頃獨立的單元,結束時利用課堂上的10—15分鐘時間進行小測或提問,來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其次,每個章節結束后,讓學生自己在老師指導下,通過畫圖列表寫提綱,對本章節知識系統化。
最后,利用課外時間,抽出不同層次的學生代表來進行考試,檢查了解全體學生,從而有針對性查漏補缺。
總而言之,“三過程”是有序的過程,并且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是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智力的“三部曲”。
(作者單位:梅州市梅縣第一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肖君和.美的奧秘探尋[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2]人教網.初中數學[EB/OL].http://www.pep.com.cn/czx/index.htm.
責任編輯賴俊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