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10年,廣東職業教育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兩個主題做大做強,從一個職業教育滯后的省份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結構趨向合理的職業教育大省。但客觀地看,廣東職業教育離“世界水平”還有大距離,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而校企合作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總趨勢和方向。校企合作問題不解決,職業教育就難以科學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就難以構建。因此,如何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們當前應當下大功夫去探索和研究解決的難點。
一、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調研結果顯示,當前我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呈現多樣化。按照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緊密程度和層次,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實習基地模式。
在該模式中,學生前兩年在校學習與實訓,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學校負責學生的培養和培訓,企業不參與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僅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幫助學生熟悉工作環境和崗位需求。
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模式,基本上每所職業院校都有一定數量的合作企業。部分職業院校大膽創新,做出了亮點,如佛山市順德區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承接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東莞市長安職業高級中學把企業車間引進學校,在企業設立“企業課堂”等。
但大多數職業院校還是短期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維系的低層次合作;接受學生的數量和實習時間受企業生產經營的季節性特征和周期性特點影響,學校較為被動,存在“校熱企冷”問題。
(二)訂單培養模式。
該模式是職業院校與企業簽訂協議,按學校教學要求、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學校教學與企業員工培訓同步進行,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種模式針對性強,學生學習目標明確,縮短了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
訂單培養模式多以“冠名班”的形式存在。如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寶馬班” “博世班” “豐田班” “利泰班”,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的“通用班” “雪鐵龍班” “奔馳班”等。
(三)企業辦校模式。
該模式是指企業主動投資辦校,成為校企合作的主要組織者和管理者,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包括制訂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提供專業師資等,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實現招工招生一體,招生即招工。對企業來說,此舉可獲得專業對口的人才儲備;對學校來說,只需負責招生、文化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不用投入資金,不用負責學生的就業等;對學生來說,既能學到行業最新技術,又不愁就業。但由于企業需投入大規模資金和人力資本,該模式只適用于用工量大的企業。此外,開設的專業種類由企業主營業務決定,類型單一。
目前,我省較為典型的案例是江門市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投資上億元,與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合作興辦的江門雅圖仕職業技術學校,主要開設印刷類專業。
(四)政府主導模式。
該模式是指政府行政部門發揮組織優勢、資源調節優勢和統籌規劃優勢,合理統籌教育和企業兩種資源,為校企合作提供財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調動學校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推進了校企深度、緊密合作。
值得借鑒的有深圳市寶安區的做法。寶安區政府出臺了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攬子政策,如按每生1萬元的標準核撥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經費;對參加實習的中職生,提供每人每月650元的生活補貼;對接納中職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實訓補貼。在政府的支持下,該區的寶安職業技術學校先后與德昌機電、中海物流等知名企業共建了10個“企業校區”,基本形成了“政府出資金,企業出場地,學校出師資并負責管理”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另有陽江市政府在產業轉移園新辦陽西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免費入學,在校學習理論課程,在園區企業實習,畢業后直接為園區服務,實現了“招工即招生”。
(五)職教集團模式。
這是一種以教育行政部門或職業院校為主導,基于相同區域或同一行業,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組織。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共同培養培訓人才,不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臺,而且從組織結構上連接了校企雙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目前,我省區域性職教集團有中山市職業教育集團、佛山市南海職業教育集團、惠州商業學校教育集團、深圳市第一職業教育集團、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等;行業性職教集團有廣東省交通運輸職業教育集團、廣東食品藥品職業教育集團。其中,較為典型的是2009年11月成立的中山市職業教育集團。該集團具有法人資格,配有編制,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
(六)校辦企業模式。
該模式是指職業院校利用學校的實訓設備、專業師資,與企業合作興辦新企業。校辦企業既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又能對外承接生產經營任務,獲得利潤,還能轉化科技和經營理論成果,是集教學、生產、科研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但校辦企業存在創辦和管理的難度大、職業院校要單獨承擔風險的問題。
該模式的案例主要有: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共建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技術服務中心、培訓服務機構等;廣州市旅游商貿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匯美國際商廈,大廈內經營商戶無條件接受學校學生實習;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開辦駿亞汽車維修廠、駿美佳汽車維修廠和華南鍛造金屬結構有限公司;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設立了中山市休閑服裝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協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
二、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特點
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本課題組認為,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特點可歸納如下:
一是從發展的軌跡來看,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本緊跟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方向,呈現螺旋式上升態勢,與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大致相符,先后經歷了推薦就業、見習觀摩、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到校企雙方參與規劃人才培養方案這樣一個由疏到親、從淺到深的演變過程。
二是從合作雙方的關系來看,存在“校熱企冷”現象。廣東職業院校均已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清楚單靠學校自身培養不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很愿意借助企業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很多時候這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因為企業積極性不高。
三是從合作的程度來看,松散型的多,緊密型的少,一體型的更少。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雖然“百舸爭流”,亮點突出,不少模式在全國具有借鑒意義,但多限于個案運作,尚未形成機制和制度。主要表現在合作的程度參差不齊,自發的多、整體規劃的少,個體聯系的多、統籌推進的少,遠沒能達到校企雙方共同規劃、發展職業教育的深度。
四是地區的分布來看,校企合作成熟程度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越是經濟發達、產業發達的地區,校企合作開展得越好、越成熟。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經驗大多數出自珠三角地區,珠三角校企合作的理念與實踐走在全省甚至全國前列;但粵東西北地區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開展較為困難,層次較低。
三、制約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的問題及原因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廣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理念不斷深化、改革不斷推進,應該充分肯定這些年所取得的成績;但仍存在“校熱企冷”、合作層次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具體分析,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職業院校自身的原因。部分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未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合作企業。
二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地方產業不發達,企業規模不大,沒有足夠的需求和崗位支撐職業教育。
三是企業方面的原因。相當部分企業缺乏對人力資源的中長期規劃,員工招聘短期行為多,“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養人”,沒有參與人才培養的意識和責任;部分企業處于產業鏈條的低端,對員工技能要求不高,對技能人才的缺失沒有切膚之痛;部分企業認為參與校企合作對企業來講只有責任和義務,沒有權利和利潤,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部分企業就算開展校企合作,也多是自發的聯姻,遠沒達到自覺行為,合作層次也淺,多局限于學生見習、實習、推薦就業等方面,很少上升到共同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的高度。
四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一些法律規定的政策不完善,如校企合作宏觀政策層面的提倡多,具體政策層面的推進少;國家對企業支撐職業教育的稅收優惠和經費補償政策落實不到位,如國家政策規定可以給企業稅收方面的優惠,但實際上,各地具體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未落實。
四、突破校企合作瓶頸的對策建議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的要求,結合廣東職業教育的現狀,就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瓶頸,激發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三方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的需求與動力,構建校企雙方“一舉多得、互利共贏” 的利益驅動機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各級政府要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專項資金。
(二)盡快出臺《廣東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條例》,進一步明確有關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和企業參與發展職業教育的權利、社會責任與法律義務。
(三)各級政府要建立由有關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引導職業院校對接產業設置專業和課程,提高服務區域經濟和企業的能力;聯席會議下設校企合作協調指導委員會,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溝通平臺,建立政府引導、校企互動、行業協調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四)各級發展和改革部門、經濟和信息、國資委等部門要積極吸納職業院校參與各類產業和經濟發展規劃會議,及時知會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動態;各級稅務部門要落實并切實執行鼓勵企業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稅收和收費優惠政策,補償企業在承擔校企合作責任過程中的增加成本;其他相關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校企合作促進的有關工作。
(五)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支持職業院校和企業創新探索車間進校、企業校區、職業教育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等辦學模式改革,定期組織開展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評估督導,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積極進行總結推廣,對校企合作辦學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職業院校、行業和企業給予表彰。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壯大工程指標體系研究項目子報告)
責任編輯鄭藹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