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科專業的“工學結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本文結合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的辦學特色,就園藝技術專業所開創的特色鮮明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一番探討。
關鍵詞: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議題,是建設具有特色高職體系的基本途徑。近年來,高職院校都在“工學結合”方面尋找新的突破口。然而,工學結合的實現需要一系列的支持體系與適用環境,因為它涉及教育、產業和社會等多個復雜系統。單從“適用環境”來講,“農科”與“工科”不同,農科專業的“工學結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立足“三農”的辦學特色,在工學結合的適用環境、實施條件、途徑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摸索,園藝技術專業開創了特色鮮明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我院園藝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觀賞植物生產與應用能力、面向廣東省(主要是珠三角)大中型園藝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本模式基于觀賞植物的生產過程,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將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緊密地結合在農業的生產周期之中。例如,農閑時采取“理論學習+實驗”,生產季節采取“農業實踐”形式。主要是讓學生以實習生、園藝工和承包者等身份參加農藝活動,邊實踐邊學習。
一、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的適用環境
與工業不同,農業生產對象是有生命的活體,它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結合。農業具有周期性、季節性、局限性和不可控性等特點。因此,我院園藝技術專業圍繞職業崗位技能,針對觀賞植物生長特性和農業特點,按照“貼近生產、貼近季節、貼近農藝”的原則,實施工學結合。
二、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的實施條件
學院自開辦高職教育以來,就充分利用所屬行業優勢,加強與相關行業、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合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并發揮基地在“工學結合”高職教育模式上的保障作用,為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奠定了基礎。例如,與廣東陳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廣州花卉博覽園有限公司和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等華南花卉最大生產基地及集散地建立了緊密型的合作,為園藝技術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先決條件,是該專業工學結合的主要實施條件。
1. 與行業共建實訓基地。
學院與廣東省德慶縣柑橘協會等行業共建實訓基地。2005年,我院與廣東德慶柑橘協會聯合舉辦“園藝技術”學歷教育,選派教師授課并負責該協會“柑橘生產、管理、營銷”等技術指導工作。同時,該協會為園藝技術專業學生提供《果樹生產技術》課程的實踐場所,并根據柑橘果園管理需要,結合柑橘生產季節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實現了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的無縫對接。
2. 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
學院主要與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廣東陳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和廣東升威實業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實現了與社會接軌、與區域經濟接軌。例如,與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和其下屬的“廣花插花培訓中心”共同承擔“花卉工、園藝工、插花員”的培訓工作。同時,與其“從化優質花卉示范基地”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與頂崗實習協議。根據該企業需求及花卉生產季節性,安排園藝技術專業學生到“優質花卉示范基地”進行生產性實訓,較好地實現了農科專業的工學結合。
3. 與研發機構共建實訓基地。
學院還與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等機構共建實訓基地。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于2007年投資150萬元,在校區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集實踐教學、研發和示范于一體的國內先進的智能化溫室,共同承接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任務。方便了園藝技術專業的工學結合,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得到實操訓練,掌握所需的職業技能。
4. 省級、中央財政支持園藝實訓基地建設。
園藝技術專業是我院重點建設專業,已于2008年3月建成“廣東省財政支持高等職業教育園藝實訓基地”,并于2008年11月晉升為“中央財政支持的園藝示范性實訓基地”,形成有華南特色、設施園藝技術為主體、輻射園林工程、商品檢驗和生物技術等專業群的實訓基地,形成集實踐教學、職業技能培訓與認證、技術服務與開發為一體的平臺,為培養現代農業產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加快廣東省科教興農步伐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此舉跨越式地提升了農科專業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從種苗繁育——生產——管理——產品營銷全過程得到實訓,實現與生產接軌、與市場接軌。
三、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的實施途徑
1. 構建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的課程與技能體系。
根據農業特點和園藝產品的生產流程,實現課程教學與園藝生產過程相匹配,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例如,基于觀賞植物生產過程與實際應用,構建了具有農業特色工學結合的“觀賞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花卉生產技術、觀賞植物養護管理技術、花藝設計”4大核心課程與技能體系,并將前3門課程建成院級乃至省級的工學結合的精品課程。
2. 創新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園藝技術專業于2008年起普遍采用具有農業特色的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園藝技術專業基礎興趣期的工學結合。第一學年通過校園綠化養護管理、勞動課和花卉協會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形式,讓學生接觸和參與生產實踐,培養專業興趣,為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例如,承包學院“校園綠化養護”任務,學生自主成立管理小組,負責組織實施,專業教師負責技術指導。通過此項任務,學生不出校園就實現了《觀賞植物養護管理技術》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地實現了涉農專業的工學結合。學院還大膽嘗試了學生“先實踐后理論”的教學模式。例如對于《花卉生產技術》課程的學習,學習伊始,教師便將學生分成興趣小組,以組為單位按照各花卉的實際生產流程和生產季節進行操作,通過實踐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所需的知識,然后帶著問題去學習理論,打破了先理論后實踐的固定模式。
(2)園藝技術專業項目實踐期的工學結合。第二學年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依托,進行項目教學,完成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以《花卉生產技術》課程(第三學期)為例,在進行“育苗項目、中小苗生產項目、花期調控項目和組合盆栽項目”等教學時,教師結合農事季節、農藝流程來實施項目教學,分配學生任務,以出產品為考核重點,達到“教、學、做”的有機結合。
(3)園藝技術專業生產承包期的工學結合。第二學年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依托,進行“承包式”生產性實訓。采用自愿報名與招標方式,主要面向本專業“花卉協會、綠化養護小組”等團體或個人,由他們牽頭而其他學生參與。通過“生產承包”方式培養了學生動手、管理和營銷等生產一體化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心與創業意識,提升職業能力,拓寬就業范圍等。通過“生產承包”也改變了傳統的“工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讓學生從“觀賞植物種苗繁育——生產——管理——產品營銷”全過程得到實訓,實現與生產接軌、與社會接軌。
(4)園藝技術專業頂崗預就業期的工學結合。學生在第三學年到校外企業進行預就業頂崗實習,掌握預就業崗位綜合技能,與就業崗位職業技能實現“零距離”對接。以“學生和園藝工”的雙重身份開展學習和工作,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主題,以職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基于工作過程需要的工學結合模式。
四、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的實施機制
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職權明確,互惠雙贏”為原則,建立了一個適合農科專業的工學結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運行機制為: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學校育人與社會育人相結合,學校環境與職業環境相結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培養素質高、技能強、深受企業歡迎的優秀學生。
五、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結合園藝技術專業特色,探索“與農業生產活動周期相匹配”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
1.構建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核心課程,實現了能力和素質雙重培養目標。
創造性地開發和整合了《觀賞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花卉生產技術》《觀賞植物養護管理技術》《花藝設計》4門核心課程和技能體系,將工作過程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職業技能與職業資格、行業標準與職業素質融于一體,構建工學結合核心課程,實現能力和素質雙重培養目標。例如,校園綠化任務的“承包”實現了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生產承包”方式實現了教學與生產接軌、教學與市場接軌,是涉農專業實施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有力措施,讓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職業能力要求日益對接,使學生日益受到企業的歡迎。
2.利用實訓資源開展多種職教活動與業余興趣活動,服務社會。
利用“省級、中央財政支持園藝實訓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教活動與業余興趣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如組織學生開展“體驗性”實踐活動1-2周;開展承包式實訓、服務三農大學生假期科技下鄉、家鄉農業調查等活動;成立花卉協會、茶藝協會、綠化養護小組、插花興趣小組、學院茶藝表演隊和學院花藝表演隊等。如茶藝表演隊多次到基層、企業進行社會服務和茶藝表演活動,不僅亮出了“專業名片”,還提高了學院社會知名度。
3.形成多種實操教學方式,效果顯著。
園藝技術專業側重于提高學生在生產實際中的技術應用能力,學院在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的情況下,也重視校外優質資源的利用。如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運作等解決了實踐教學中的硬件難題。經過近3年的摸索,園藝技術專業形成了第二課堂、承包式實訓、技能包、生產性實訓、真實性頂崗作業、實驗、崗位技能培養與考證相結合等多種方式的實操教學。例如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生產性實訓,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參與第一線生產,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訓練專業技能,這拓寬了學生視野,了解了企業需要的職業素養,讓學生找出自身的差距,也端正了學生的職業態度。這種做法,培養了學生、服務了企業、提高了學院整體就業率,實現了“學生、企業、學院”三方共贏。
六、園藝技術專業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景
面對日趨成熟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立足“三農”的辦學特色,我院將抓住機遇,培育核心競爭力,創新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適合涉農專業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1.抓住機遇,完善涉農專業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1)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精神提供了政策環境。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加強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服務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支持辦好涉農專業和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民外出務工技能培訓,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辦法等”精神,為我院發展有特色的、涉農的高職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
(2)廣東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產業環境。國務院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要求廣東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等。同時,廣東省實施的“雙轉移”戰略,使得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農村大量的勞動力需要通過技能培訓后轉移出去,這些都為我院建立以“農業為特色”的高職院校提供了廣闊的產業環境。
(3)廣東省高等教育與人才教育需求的差距提供了發展空間。廣東高等教育雖然進入到大眾化階段,但高職教育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廣東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27.5%,這說明還有70%以上的適齡青年還沒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而大多集中在廣東省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等欠發達地區,有這樣多的人才教育需求,為我院建立以“農業為特色”的高職院校提供了發展空間。
(4)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好的行業背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因此,我院在建立“現代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方面將大有作為。
2.培育核心競爭力,建設有特色的農業職業教育基地。
我院初步形成的觀點是:以農業為特色,相關專業協調發展,服務于“三農”,把學院建設成高質量、有特色的綜合性高職學院和我省重要的農業職業教育基地。
(1)體現特色。以園藝技術、畜牧獸醫專業為特色專業,以工學交替為教學特色,創新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適合涉農專業的工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2)辦出水平。一方面,針對高職院校“同質化現象”的日趨嚴重,能否避免“專業交叉”將是支撐水平的砝碼。另一方面,如何挖掘潛在優勢、利用各方資源,不斷提高服務“三農”和區域經濟能力。例如,多為農業企業人員、園藝行業從業人員、農民工進行培訓,為我省實施“雙轉移”戰略而培訓十分短缺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科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耿靜超,張濤等.廣東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議[J].廣東教育·職教,2010,(12).
[2]葉小山,鄺邦洪等.創新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J].廣東教育·職教,2009,(10).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