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奧蘇伯爾“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針對《園林植物環境》課程中的“光照在花期調控中的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設計適當的組織者,促進學習遷移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花期調控”教學;先行組織者
奧蘇貝爾認為,為了使學生有效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逐漸分化”和“整合協調”的教學原則。根據這兩個原則,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這一策略指教師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先給學生提供一些包攝性較廣的、概括水平較高的學習材料,用學習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表述,以便給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時提供一個較好的固定點,將它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這種預先提供的起組織作用的學習材料就叫做“先行組織者”。
奧蘇伯爾在他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設計適當的組織者,從而影響認知結構變量,這不僅是研究學習遷移的一種策略,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彼^“組織者”是先于學習內容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也可以在新學習材料之后呈現,它比新學習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更易懂,而且與新材料有關,形式多樣,可以是一段陳述性文字、比較性圖表、直觀性實物或教具,或者形象化的活動情境等。通過呈現組織者,在學習者已經知道的東西和他需要知道的東西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它們的橋梁,促進學習者能夠有意義、有效地進行學習遷移,提高新知識的接受度,降低課堂參與的難度,讓他們輕松、積極地學習新材料。
筆者以生物《園林植物環境》課程中“光照在花期調控中的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按照奧蘇貝爾的教學策略進行了這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
一、為引起學習興趣而設計組織者
在講授新知識前,筆者設計了以下導語:
導語一:“同學們,大家過年逛花市的時候,都有哪些花呀?看誰能說出最多花的名稱?”
(學生勁頭上來了,紛紛列舉出了許許多多花的種類。)
導語二:“那么同學們舉出的這些花大多數在什么季節開放?”
(學生進行討論及歸納了這些花的開花季節,當然是春夏秋冬皆有。有的學生突然悟出及疑惑:老師,為什么不同季節的花能讓我們在春節時候同時開花?)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問題的答案。
筆者繼續引導:“為什么這些花能夠同時在同一時期開放呢?之前我們學習的長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開花的條件是什么?這個知識點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光照在花期調控中的作用有什么聯系與幫助呢?比如如何讓短日照植物菊花在夏天開放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任務開始我們這節課的內容吧。”
以上是筆者在講授新知識前所設計的一類先行組織者,創設了一種教學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心向有意識地從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
二、為聯結共同要素而設計組織者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另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并不是兩節課的簡單加和,原有知識因新知識的介入,兩者之間會相互干擾和影響。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用來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如何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在學生“已經知道的”與“需要知道的”知識之間架設起橋梁。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應復習相關原有知識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現有知識,提供先行組織者。筆者設計了“長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開花的條件”這一比較性組織者,讓學生回憶及溫習以下內容:
長日照植物:日照長度超過臨界日長才能開花的植物,光照時間越長,開花越早。否則將維持營養生長狀態,不開花結果。如:劍蘭、荷花等。短日照植物:日照長度短于臨界日長才能開花的植物,光照時間越短,開花越早。否則將維持營養生長狀態,不開花結果。如:一品紅,菊花等。
“溫故”之后便“知新”,知道了長日照植物的開花條件,進而很容易思考如何使長日照植物提前或者推遲開花,或者在短日季節里如冬天開放,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總結出要使長日照植物開花,首先必須滿足它的開花習性即光照時間要滿足要求的小時數。滿足了即能提前;不滿足,就不開花,起到推遲開花的效果。而要在短日季節里開放,自然光照滿足不了,那么就進行人工延長光照,模擬到長日的效果,那么它就能夠達到要求開花。短日照植物則反之,道理一樣。
在筆者的提示下,學生嘗試探索及總結出如下答案,顯得非常興奮,同時,也掌握了這一新知識。
(一)提前花期
短日季節里:長日照植物→補充光照(>12h)長日季節里:短日照植物→遮光(<12h)
(二)推遲花期
長日季節里:長日照植物→遮光(<12h)短日季節里:短日照植物→補充光照(>12h)
三、為指導有效練習而設計組織者
古人云“熟能生巧”。為了盡量避免遺忘,特別是為了讓后進生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識,調動他們的內趨力,筆者設計了一些情景性問題的組織者作為練習,因為只有及時有效地反復練習,才能保證學習正遷移能夠保持下去。情景性問題組織者設計如下:
問題情景1:
為了迎接國慶,需要在辦公樓前擺上一品紅,而一品紅(圣誕花)屬于短日照植物,欲使其在國慶節開花則應_________。
A、多澆水B、補充光照C、 多施肥 D、遮光處理
問題情景2:
唐菖蒲(劍蘭)屬于長日照植物,如果我們希望它在短日照季節里開花的話,可以通過_____________。
A、多澆水B、遮光處理 C、 多施肥 D、補充光照
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與比較,歸納總結,更加牢固的掌握了這節課的新知識——如何通過光照來調節植物開花的時間。
四、為進一步擴充知識技能而設計組織者
“花期調控”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技能,其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這一知識并靈活遷移到實踐當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組織者:
情景: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曇花一現”這一成語吧,大家看過曇花盛開的樣子嗎?
(學生紛紛說沒有見過,少數學生說很少見)
筆者接著提問:為什么很少見到?
(學生回答:曇花開花時間本來就短,加上又在晚上開放,所以很少見到它怒放的樣子。)
筆者又接著問:能不能利用今天學的知識,讓曇花在白天開放,這樣我們就能夠觀賞到曇花怒放的驚艷一刻了。
(學生的興趣馬上又被激發,越發有勁,全班活躍起來了,嘰嘰喳喳開始討論和思考,最后有學生提出大膽的猜想:打破曇花的生物鐘,讓它覺得白天是黑夜,黑夜是白天。)
學生覺得有道理,筆者也給于熱烈的表揚,并繼續引導,如何使曇花黑白顛倒。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及我的提示,提出方案:在白天用黑布將曇花進行遮光處理,夜間用日光燈進行人工照明,經過4-6天處理,曇花即可在白天開花。
通過這一組織者,使剛學的知識進一步遷移到實踐技能中。
(作者單位:廣東省林業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美)莫雷 著, 何友先譯. 教育心理學[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邵瑞芳. 架設橋梁,促進遷移[J]. 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25,(2):92—95.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