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條件、提升教師信息化素質的緊迫性、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和基本素質要求以及教師信息化素質的遞升通道進行了闡述,以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師素質
近十年來,教育信息化技術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計算機及其網絡已經滲透到校園的各個層面,學校管理、教務管理、課程教學和教學輔導等層面都有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持。現代教師不僅要適應信息化的環境,而且要引領信息化教育發展,主導信息化的教學,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改革。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的要求,首先必須重構教師的知識框架,把教師的信息化素質作為現代教師基本的重要構件。因為,教師只有具備完善的信息化素質,才能融合信息技術,并運用于教育實踐,才能真正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主體,引領全社會的信息化教育發展,使教育信息化得到有效實施。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條件
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其次才是包括教師、學生、教育技術人員和教育管理人員在內的信息化相關人員的素質建設。近幾年的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已建成校園網。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我國校園信息化建設經歷巨大變遷,從引入PC開始,到建設初級校園局域網、中型百兆校園網,乃至大型千兆校園網和互聯網數據中心,校園信息化建設幾乎每隔幾年就會跨上一個新臺階。今天,我國校園信息化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步入了“萬兆”校園網時代。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科研和辦公等領域基本上都接入校園網,多數學校的教室已經提供了校園網接入環境。
校園網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應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且會促進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轉變。校園網的應用,有利于拓展師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師在使用校園網等現代教育技術的過程中,增強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水平。因此,通過投入建設大量的現代先進教育技術設施,營造一個良好的信息化氛圍和信息化客觀環境,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礎條件。
二、提升教師信息化素質的緊迫性
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是我國教育改革的趨勢。教育信息化中教師的角色特征和教師的作用將隨之變化,教師如果不能轉變觀念,及時用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將無法勝任教育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工作。積極應對教育信息化的挑戰是新時期教師的必然選擇。
研究表明,2007年中國信息化發展總指數為0.630,比上年增長15.85%,在比較研究的33個國家中繼續位居第24位,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0.953。信息化發展指數是由全面反映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五大要素(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使用、知識水平、發展環境與效果和信息消費)合成的一個復合指標。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落后的現狀,提高我國的信息水平總指數,不僅僅在于注重基礎實施等硬件的建設,關鍵在于加強與教育相關的后四個要素,而在教育信息化中,教師又是四個要素的關鍵。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只有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具備信息化的基本素質,才能適應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引領信息化教育的改革。
三、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的作用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以電腦多媒體、視頻、動畫、計算機模擬以及網絡通訊為表現的現代化信息技術,體現了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和環境虛擬化等特點。從而使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要素通過信息技術得到高度融合和協調。
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由“填鴨”式發展為“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學習的目標,也不再僅僅是為了獲取現成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提高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成為了知識學習的指導者,需要引導學生構建適合自己個性的知識體系,推動學生開拓創新,發展自己。教師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決定了教師仍將是教育教學的管理者,但是應該賦予信息化的特征,這是教育信息化實踐和發展過程中,現代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
四、教育信息化中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
教師信息化素質可分為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及信息心理素質等幾個方面。教育的信息化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化素質。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要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維護信息安全。(2)要對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和信息社會的特點有準確的理解;對信息有較強的敏感度,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及獲取所需信息的欲望;能從自身教學出發認識獲取信息對教育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3)要關心教育信息化進程,積極投入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教育信息化相關工作;利用信息及其相關技術手段解決學習或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相關問題,能靈活地通過多種渠道迅速獲取有效信息。(4)能較好地接收、存儲、管理、快速提取和發布信息。(5)能準確、快速地從不同角度解讀和評價各類信息。(6)能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創造性地使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展現自己合成的新信息。教師要學會進一步將以上一整套信息技術更好地運用于自己的繼續學習、工作和交流中,強化自己在信息化方面的素質。
五、教師信息化素質的提升
提高教師信息化素質的目的在于為教育信息化服務,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網絡中心主任祝智庭認為,教育信息化應被看作一個過程,其結果是達到一種新的教育形態即信息化教育。如果教師的信息化素質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僅表現為擬物作用,那么信息技術只是被用于強化傳統教育,而不是用于促進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可能實現教育現代化。
因此,教師在提升信息化素質過程中,要注重提高應用信息技術工具來解決信息化教學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教學實踐中要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將信息技術既作為意識,又作為內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課程及學科教學中。指導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解決問題的工具,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對信息技術與課程及學科進行整合是教師信息應用能力的高次境況。
課程整合要將各種技術手段恰當地應用到課程中。教師將課堂教學從傳統的教科書、講義、粉筆和黑板中解脫出來,這只是處于現代教學的開始階段。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手段,還需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本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能力,并根據所獲取的最新教育教學信息,組織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策略。
有研究提出運用“整合——層級探究模式”培養教師的信息素質,把信息素質分為三個層次:操作層次、應用層次和內化層次,在操作層次上主要培養教師應用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水平;在應用層次上主要培養教師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問題,探究如何有效地運用于教學實踐;在內化層次上的培訓更注重個人化,是個體信息文化素養的形成階段。
硬件的建設和教師信息技術層面的提高是初級的,也是容易實現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是教師信息化素質的融合內化與升華,這是引領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驅動力,教師須致力于提高這些方面素質,以在促進信息化教育發展過程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中山市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余瑩.高校校園網建設的探討與研究[J].大眾科技,2008,(1).
[2]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E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xinxi-jishu.htm.
[3]梁建國.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應用[EB/OL].http://www.shxbe.com/Zlcms/Web
publish/contentPage.action?contentId=24959.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