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作者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中職學校擴招的背景,從突出精講、大膽創新、采用DV進行教學等方面探索提高學生在體育課堂的練習密度。
關鍵詞:中職;擴招;體育;練習密度
我校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形勢下,體育場地卻有限,體育設施沒有增加,這種情況給學生在體育課中的練習密度帶來嚴重的影響。例如:原來每個班45—50人,在一節學習籃球三步上籃的體育課中,按學校的體育場地,可把學生分在2個籃球場上練習,平均每個學生可以練習20次。但現在由于大部分班級人數都在55—75人左右,在一節同樣是學習籃球三步上籃的體育課中,按學校的體育場地,可把學生分在1個籃球場上練習,平均每個學生只能練習10次。由此可見,學生的練習次數明顯減少了10次,面對這種的情況,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突出精講。
在一節體育課里,教師如果講解時間過長,會造成學生練習時間不足,但如果講解時間過短,學生又會不明白。因此,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還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講解要準確,突出重點,層次清楚,語言精練,形象直觀生動。比如在做體操支撐跳躍時,可把器械比喻成一塊燙手的鐵板,從而提示學生要迅速有力地推離器械;又如在推鉛球的教學中,可把技術要領概括為:蹬、轉、送、挺、推、撥六個字,語言精練、突出重點而層次分明。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時間給學生多練。
2.大膽創新。
事實上,在體育教學中,往往會遇到班里學生多,而學校的場地和設備不足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教師還是循規蹈矩地進行教學,會造成學生的練習密度過少,但如果教師敢于創新,同樣也會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比如,在一節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教學中,班中有60個學生,學校只有一個籃球場可以用,原來按常規教學,只能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30人)進行半場投籃練習,這樣學生的練習密度太少了。后來筆者在籃球場旁邊的墻壁上畫上三個圓點(與籃圈高度一致),代替籃圈。然后將學生分成五組(每組12人),實行輪換(實籃圈組與虛籃圈組輪換)練習。這樣學生的練習密度就大大提高了。又如在一節羽毛球的教學中,學校只有一個羽毛球場可以用,筆者提早到體育器材室取了10支竹標槍出來,在羽毛球場旁邊的草地上插好,并綁上5條玻璃繩,這樣學生立即多了5個模擬羽毛球場可用,練習密度也隨之大幅提高了。
3.借助DV錄像開展教學。
在過去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練習時,出現某些動作不正確,教師往往不能及時地一個個作出示范、解析。只能把他們集中起來,然后通過自己或學生,先把學生的錯誤動作作出示范,再把正確的動作作出示范,然后對比,指出出現動作錯誤的原因,最后才讓學生去練習糾正。筆者認為這樣不但不能為學生的錯誤動作作出及時的指正,而且整個過程又要集中學生,又要做示范,耗費的時間特別多,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如果能運用現代高科學技術中的DV來進行錄像教學,這樣費時的過程就可以完全省略。例如在跳高起跳過桿的練習中,筆者借用學校的DV,先對一個較好的技術動作進行錄像,然后再對錯誤的動作進行逐一錄像。因為動作錯誤的同學僅占班中的小部分,所以每錄像完一個錯誤動作,都可以讓學生本人立即過來,在DV上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并和較好的動作進行對比,這樣他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動作錯在哪里,需要怎樣改進了。實踐證明,采用DV進行錄像教學,不僅能及時指正每一個學生的錯誤動作,還能更好地節約時間,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
4.發揮體育骨干的作用。
在一節體育課中,面對這么多的學生,又要集隊、點名,又要做技術示范,又要組織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像以前一樣,單靠一個體育教師和一個體育委員去做,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每任教一個班,筆者都認真培養幾位有號召力的體育骨干。除了讓他們做好體育常規工作(集隊、點名、取器材等)外,還在每教一個新的技術動作之前,都利用課余時間,先把它教會給每個班的體育骨干,使他懂得示范、懂得組織、懂得做好保護與幫助,懂得教會其他同學等。然后在上課實行分組練習時,讓他們扮演“小老師”的角色,教會其他同學,教師也同時做好巡堂輔導工作。這樣,既培養了體育骨干的工作能力,又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練習時間,提高了課堂練習密度。
(作者單位:開平市吳漢良理工學校)
參考文獻:
[1]萬國敏.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體育課堂的練習密度[J]. 中國校園文學·教研版,2010 ,(2).
[2]李海燕.如何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教研版,2008,(11).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