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詳細探析了會計課堂“三環遞進”教學模式的內涵,對“三環遞進”教學模式在會計課堂中的具體實施進行了探討,以提高中職會計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會計;“三環遞進”模式
隨著經濟活動的活躍,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懂專業、善管理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中職學校要適應這種需要,在會計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適應能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是以傳遞、接受為主,無論是教師教,還是學生學,雙方的積極性都不高,學生普遍存在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適應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關鍵是人才培養模式錯位、教學方式和方法刻板。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依據,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際,重考試、輕應用,重繼承、輕創新。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學生被動地接受著教師的理論傳授。因此,改革建立會計課堂教學新模式是當前會計教學的當務之急。
一、會計課堂“三環遞進”教學模式的內涵
理想化的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互動和環境的遞進,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成為積極遞進的、高質高效的課堂。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使教師動態地掌握學生的疑難點和思路,有的放矢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三環遞進”教學模式正是這些思想的體現。
所謂“三環遞進”教學模式,就是根據學生學習可能達到的水平和客觀差異性,抓住教學活動中的主要環節導學、探究和共享,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層次化,循序漸進實施課堂教學。它是以導學、探究和共享三個相互連接、層層推進的教學環節為載體,以教學內容情景化、問題化、案例化為主線,以互動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方式。
第一環導學是基礎,是“情境創設”。創設者為教師,情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感,境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環境,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巧妙創造出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樂學情感的課堂學習環境。例如進行《財務會計》課堂教學時,第一環節可以財務會計課程相關的發展近況等為內容,伴以激勵性的音樂為背景,進行課堂情境設計,這樣既能起到復習的作用,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探究是核心,主要是分析目標,展示思維。包括分析、討論和歸納等活動,教師應靈活地運用科學的方法和高超的藝術手段引導學生領悟目標,使學生觸及具體的知識點。如講授《財務會計》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狀況和財務會計知識點的內容,找出學生的情感與知識點之間的有益的碰撞,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活躍他們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為學生自學創造條件,也為具體學法指導提供契機。
第三環共享是關鍵,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包括學生的總結交流和教師的評價兩個方面,是師與生、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教學思想的雙向交流過程,是具體學法指導效果的反饋和鞏固。學生可以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運用知識,內化知識,學生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會計課堂“三環遞進”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
(一)樹立“教為導、學為主”的教育理念。
學為主是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在注重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在會計學授課過程中,師生角色由主導型向伙伴型轉換,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充分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善問,敢于質疑爭論,促使學生動腦、動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把課堂變為學堂,把學生從一言堂中解放出來。
(二)構筑平等開放的教學平臺。
首先,教師要創設和調控互動氛圍。要培養和激發合作學習的態度和意愿,營造民主、平等、尊重的互動課堂教學氛圍。要對互動過程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要深入到小組合作交流和互動學習中去,組織討論的要領,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其次,要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努力使合作成員的表達機會均等。要鼓勵成員特別是小組發表獨立見解,積極肯定和贊揚合作學習的共同成果,善于把個人或小組的創造性觀點轉化成集體的智慧。第三,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教師應循序漸進地誘發、引導學生,而不是灌輸,教師決不應將自己的觀點、理想、價值標準強加給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學術觀點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敢于向權威挑戰,努力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強調課堂遞進功能。
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恢復學習的本來面目,把學習的樂趣還給學生,讓他們愛學習、會學習、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精心安排遞進情景,激勵學生投入到課程活動中,在導學中,在探究實踐中和共享成果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實現師生、生生間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和多元化的遞進。通過教師與學生遞進,學生與學生遞進,師生與環境遞進,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促進學科知識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完美整合,使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產生教學共振,提高教學效果。
三、會計課堂“三環遞進”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不應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應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每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實踐獲得這些知識。把課堂教育作為一個活動過程來加以分析,就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創造的狀態,要參與和親身經歷這個活動,感覺到創造的需要,于是才有可能進行“再創造”,實現“學生在做中學”。那么,如何實施“三環遞進”教學模式呢?
(一)以熱點材料、案例為載體,理解教材。
會計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性轉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學生通過認真閱讀課本和教師提供的素材,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同學間互相討論,實施信息交流。教師巡回指導,主動熱情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當中,針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適時給予分析點撥。引導學生將概念、原理、觀點及內在聯系清晰地表示出來。將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集中起來,同教材基本原理加以有機結合,形成中心問題,找到釋疑重點和知識的突破口。
(二)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拓展訓練,構建知識結構網。
將上一教學環節獲得的中心問題貫穿于教材知識之中,延伸和拓展,設置緊扣教材知識的熱點材料和具有挑戰性的相關問題,讓學生圍繞所設置的問題再一次進行充分的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提高認識。并深入分析所設置的材料,形成一條教學思維主線,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精選一些選擇題、辨析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拓展題、綜合題,強化訓練,拓展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共享結論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實現知識的內化,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網。例如,以在講授《基礎會計學》第二章中“會計恒等式”為例。
首先進行導學:黃河公司決定,創辦下屬現代原料工廠。引導學生分析,黃河公司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首先公司要有資金。怎樣解決資金問題?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總結、交流統一認識:資金可以自己投入或其他單位、個人或外商投入,若不足也可向外界金融機構借入。可知資金來源的兩條途徑:一是向債權人借入→形成債權人權益(負債) ;二是投資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權益,這兩項就構成了權益。
接著,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公司籌足了資金后如何運用呢? 讓學生討論、探究,明確公司要用籌集到的資金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和無形資產等。教師概括與總結:公司用這些資金建造的廠房、購買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無形資產等,這便是一個資金運用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企業的資產。從而得到下面的結論:
資產=權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通過以上討論分析,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資產和權益是同一資金的兩個方面”這一知識難點,同時對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安排一些難度不等、層次不同的練習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思維能力的升華,達到知識構建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谷春燕.更新高校會計教學理念構建新型教學模式[J].財會通訊,2003,(7).
[2]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劉永澤,吳大軍,劉淑蓮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會計學專業中的應用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4,(2).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