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中,根據教學條件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構建相關知識和技能模塊是關鍵。本文針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不足,以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開發和設計為例,探討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工作過程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跨界的教育,跨越了職業和教育各自原有的范疇。這是一種明顯地打上了職業烙印的教育。職業有自己的規律,教育也有自己的規律,職業教育跨界的本質,要求實現職業目標和教育目標的融合。因此,跨界的教育必須有跨界的思考?;诠ぷ鬟^程的模塊課程、項目課程已成為目前高職教育的課程模式。然而目前高職教育模塊式、項目式的課程開發還存在幾個問題:(1)項目的內容與典型工作任務存在差距。高職課程中的項目提倡要來源于企業,要分析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再根據課程教學需求將其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具體可操作的項目,存在較大難度。因此,目前基于工作過程課程中的項目絕大多數都是模擬項目,經過這類課程訓練的學生實現不了“零距離”上崗。(2)項目間缺乏有效提高學生能力的關聯度。目前多數高職課程項目前后缺乏聯系,從表面上看學生完成了一個個的項目訓練,然而一旦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綜合性任務,學生又會束手無策,即學生只能完成工作過程中的獨立任務,而無法獨立完成整個工作。(3)強調實踐性、職業性,就只關注技能。大多數高職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不高,更喜歡實踐類操作,可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際操作,鍛煉實踐技能,但經過此類訓練的學生很難適應操作的變化,因為在平時就忽略了理論的拓展和自學能力的鍛煉。
所以,高職課程的設計,要讓學生通過模塊式的項目訓練去獲取學習能力,再通過自身的學習能力去應對市場的需求。這就需要學生在學校進行系統化課程學習,在系統把握構成能力的基礎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生成屬于個體自身的能力。
一、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開發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主要包括分析篩選典型工作任務、歸納行動領域、轉換學習領域和設計學習情境4個步驟。對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開發設計,是基于工作過程進行崗位任務分析確定職業能力,基于行動領域構建學習領域,基于實際電子產品來設計學習情境等路徑來實現的。
(一)根據專業相應工作崗位及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務。
根據高職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崗位,采取企業調研、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和教師企業實踐等方式,篩選出電子技術類典型崗位及具體工作任務,如下表所示。
(二)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能力復雜程度歸納行動領域。
對于電子產品制造行業,其典型的工作任務就是一個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和生產的完整工作過程。根據產品功能的不同,其工作過程的復雜程度也是不同的。簡單消費類電子產品設計生產的工作過程如下:總體方案設計→電路原理圖設計→電路仿真—樣機設計、制作→電路功能檢測調試→確定批量生產電路→產品元件采購→批量生產→產品檢驗→包裝入庫,銷售服務。而復雜智能電子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一般較復雜,可以分解成若干個組成部分,而每一個組成部分類似于一個簡單的電子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且需有軟件編制、調試和軟硬件聯調等過程。
(三)根據職業成長規律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設計既要遵循職業成長規律,還要遵循認知學習規律。職業成長規律指的是從入門到熟練,從單一到綜合,從新手到專家;認知學習規律指的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外圍到核心,從形象到抽象。
(四)根據職業特征及完整思維設計學習情境。
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學習情境總體設計如下圖所示,是以電子產品樣機為載體,在內容編排上共設計3個學習情境——消費類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通信類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和智能類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每個情境又分2個子情境,每個子情境均圍繞著真實的實際產品展開,每個子情境又由若干個任務組成,每個子情境都按“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六大步驟實施教學,通過步驟的重復掌握技能,融入知識,又在不同內容的比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體現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相一致,教學情境與企業工作相一致,教學內容與企業工作任務相一致。學習內容從“單個到系統”,從“典型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技術復雜程度逐漸增加,學習難度逐漸增加,學生自主完成工作的程度逐漸增加,符合學習和技能培養規律。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情境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這一完整的工作過程,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使學生在自己“做”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
二、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建設對高職院校的教學環境、教師專業水平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一)完善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是課程實施的前提。
高職院校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吸引企業廣泛參與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硬件建設,諸如集理論教學、技能培養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踐場所,可實施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和任務教學的一體化多媒體教室等。
(二)提高教師基于工作過程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和實施能力是課程實施的關鍵。
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掌握專業理論、專業理論在職業實踐中的應用、職業教育理論(專業教學論、方法論)、職業教育理論在職業教育實踐中的應用(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合理地構建課程體系、選取課程內容、對課程內容的排序,才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控制整個進程。
(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學習情境的設計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要讓學生通過模塊式的項目訓練去獲取學習能力,將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的形成建立在工作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在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中,通過主動完成工作任務,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學習目標,將專業理論知識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重構,逐步形成職業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1-6.
[2]應力恒.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8):36-38.
[3]高松.基于工作過程的《電子技術》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8,(12):26.
[4]楊翠麗,姬紅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情境教學在“數控編程”課程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2009,(5):38.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