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中職班級管理應以德為先,樹人先樹德,因此,從思想基礎和具體實施方法兩方面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中職;班級管理;德育
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教育在不斷深化改革,特別注重“以人為本”和提高公民素質的教育。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作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自然而然成了德育的主要實施者。長期以來,班主任都比較重視通過制定完整的班規、班章,把它作為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并附有詳細的學生獎罰條例,這確實對規范學生有促進作用,但對學生的思想、個性心理的正確引導和發展難以突破,難以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以德治班”的管理,達到較好的教書育人效果,是當前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所探討和研究的課題。筆者就這些問題作一番淺探。
一、樹立“做人必須先立德”的思想
一個班級幾十個人,學生素質良莠不齊,要使大家都統一思想搞好學習,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每當接手一個班級的管理工作時,筆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向他們灌輸“做人必先立德”的思想。筆者對每屆接手的學生必講的兩個歷史故事是“諸葛亮七擒孟獲”和“周處”。告訴他們,諸葛亮為什么要“七擒”孟獲,分析最后桀傲不馴的孟獲,最終是臣服于諸葛亮強大的武力還是寬宏大量的品德,從而使學生明白:使他人心悅誠服獲得他人尊敬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質,而非強大的武力。再向學生講解少年周處“為鄉里所患”,被鄉里人利用,“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并結合現實社會中人民對那些無惡不作的歹徒和貪贓枉法行為的痛恨的現象,向學生說明:一個道德品質低劣的人,是不受人們歡迎,人們巴不得其早早受到懲罰,而其死后人們只有“更相慶”而不會為其惋惜。而對于立志改過自新終為忠臣的周處,則因其“忠勇”而為民眾敬仰。通過這兩個故事,筆者向學生闡明“做人必須
先立德”,做一個為社會所接受的人的重要性。
二、巧用“做人必須先立德”的方法
在長期的工作當中,有時候總會遇上一兩個頑冥不靈、屢教不改的學生,這時就考驗教師是否有“誨人不倦”的道德品質的時候。比如,筆者管理的班級里曾有一個學生,平時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后調皮搗蛋,打架斗毆,還經常欺負女生。筆者多次對他苦口婆心地教育都收效甚微。“恨鐵不成鋼”之余,在充分了解了他的情況后,每當他犯錯誤,筆者就找他談話,向他講明當次錯誤的危害性,并要他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受害當事人自己會有什么想法。因為他是一個留守學生,筆者還多次去他家家訪,與其監護人一起商量教育他的良方。通過筆者的不懈努力,一點一點地“拔”掉了他身上的不良習性。漸漸地,他懂事多了,人也好學了,成績也上來了,后來接手他們班的班主任對他的表現也很滿意。
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筆者還充分利用“外腦”的作用,經常請擔任學校法律顧問的專家來上學生的班會課。通過法律顧問對社會上的那些正反兩方面的鮮明事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在現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是犯法的,哪些做法是違背社會公德的,從而使他們知道在生活中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成為一個“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好學生”的學生。
總之,“德智體美勞”,抓好了“德育”,解決好了學生思想道德上的問題,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他方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智體美勞”也跟上來了。學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觀念,勤學好問蔚然成風,彼此之間關系融洽,都能做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班風日益見好,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日見提高。表彰先進的班級“流動紅旗”基本上都成了筆者所管理班級的“固定紅旗”。
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總結出的經驗,筆者認為在教育工作當中,只要圍繞“人之初,性本善”著手,秉著“以生為本” “教書育人”的目的,以“德育”為主抓手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管理好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不是一件難事。當然,俘獲一個人的心是一件比較艱難的事情,對于一個幾十個學生的班級來說,要想他們個個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更是一件相當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既要講究方法,也要具有博大的愛心和耐心。
(作者單位: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