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家用電器原理與維修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性,探索了提高維修課堂有效教學的方法,以培養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高素質家用電器維修人才。
關鍵詞:電器維修;課堂管理;教學方法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家用電器維修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通常是:電器工作原理描述——電器電路結構組成分析——列舉常見故障現象——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和產生故障的部位,并且整個過程都是以教師分析和陳述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家電故障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家用電器維修課堂教學中摸索出幾點具體的做法。
一、將課堂教學管理微格化
在課堂教學管理和教學輔導過程中,教師管理和輔導十多位學生比管理和輔導幾十位學生容易很多,目前一個常規的中職班集體一般都有五六十人,課堂上的有效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對維修課程的教學。但如果將課堂教學管理微格化,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管理微格化就是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把全班學生分解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成員4-5人,每組選出一位組長或者負責人。教師宣布管理方法和選出組長或負責人、明確組員的權利與義務,使他們相互監督、自我約束,形成自律、主動的學習氛圍。這樣,教師只要精心準備好足夠的課堂維修教學資料,給組長布置任務,進行必要的過程指導和監控,并組織各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就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讓學生主動發現電器的故障現象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可以將原來由教師表述的常見電器故障現象,讓學生自己去分析發現。例如:進行彩色電視機常見故障現象分析時,給每個小組都布置一個任務,讓每組成員討論并列舉出1-2個故障現象,教師收集齊各組的討論結論后,挑選出意見最集中的幾個“故障現象”,將其確定為重點教學范例,其他的討論結果作為創新發現“故障現象”布置給學生作為課后思考題。事實上,學生提出的意見最集中的幾個“故障現象”往往也是課本中所敘述的常見故障,如:電視機無圖像、無聲音、無光;指示燈亮但開不了機;彩電有光柵、無圖像、無聲音;彩電屏幕中間有一條橫亮線或豎亮線等。只不過這些故障由學生提出來,會更容易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讓學生分析電器故障產生的原因
“讓我聽,我隨后就忘記;讓我看,我就能記住;讓我做,我就能真正理解。”這是瑪利亞·蒙特梭利的一句名言,也是教育界近年來流行的一句話。從這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和意義,尤其是家用電器維修課程,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必須讓學生自主思考,親自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按如下步驟分析電器故障的產生原因:(1)以組別為單位,通過看課本或查看教師所準備的資料,熟悉電器的工作原理,從而繪出電器的工作原理圖及電路圖。(2)以組別為單位,選派一名代表簡述電器的工作原理。(3)各組成員對其他組簡述的工作原理進行評論,從而達到互相學習交流的目的。(4)以組別為單位,講出故障現象,然后,指出可能引發該故障的具體幾個元部件。(5)通過分析故障元件在電路中的作用和它的正常工作狀態,從而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6)學生討論及教師補充。通過學生討論,強化了學生分析故障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故障點的判斷力;教師的補充可以完善和補充專業知識,將故障分析的邏輯思維條理化、系統化和專業化。
四、由學生自己設置電器故障
在現實生活中,電器常見故障的發生是偶然性的,而要在課堂上找一個適合的課堂教學的實物案例來演示教學,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為了教學安全和有效教學,在學生熟悉電器的工作原理前提下,先讓學生敘述故障現象,指出故障點設置的準確位置、元件和設置方法,分析故障的產生原理和設置的可靠性,經教師審閱后,由學生自己動手設置電器故障,重演故障現象。例如:在進行“彩電中間一條豎亮線”的故障設置時,學生要理解電視機的掃描工作原理,掌握行掃描電路結構,分析引發該故障的關鍵元件有哪些,能估計到產生該故障的原因是行偏轉線圈插座虛焊或電感虛焊等。這樣,學生就會經歷了從電路原理分析到故障判斷及設置,親身體會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從而提高他們的理論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操技能水平。
五、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故障排除指引
故障排除的方法來源于豐富的實踐經驗,學生盡管對電器的工作原理己非常熟悉,但初次面對有故障的電器時,往往束手無策。此時,教師如果能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引,提供排除故障的常用方法,往往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是排除故障的幾個具體做法。
1.先“問”,后“看”。面對一臺故障電器,首先要詢問產生故障的前后經過以及故障現象,對癥下藥。根據用戶提供的情況和線索,再仔細觀察故障現象,認真地對電路進行分析研究,弄通弄懂其電路原理和元器件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數。
2.先“外”,后“內”。著手檢查故障電器時,應先檢查電器的外部因素,如開關、旋鈕是否對電器有影響,外部的引線、插座有無斷路、短路現象等。當確認外部因素都正常時,再打開電器進行內部檢查。
3.先機械,后電氣。例如一臺洗衣機不能脫水,應當分清是機械原因引起的,還是由電路毛病造成不能給電機供電而引起的。
4.先通路,后通電。所謂通路檢查,就是在機器未通電之前進行的檢查。當確認各元件的連接狀態完好時,即無開路、無短路、無燒焦等,方可通電進行檢查。若出現燒焦味、冒煙、閃爍等異常情況,應迅速關閉電源,重新進行通路檢查。這樣可避免在情況不明時就給機器通電,造成更大面積的損壞。
5.先清理,后檢修。在檢查電路時,應先觀察電路板是否清潔,如果發現電路板各元件、引線、走線之間有堆積灰塵、污物或多余焊錫、焊油等,應先加以清除,然后再進行檢修,這樣既可防止自然故障的產生,又有可能使故障得到消除。
6.先電源,后電路。電源是電器的能源,如果電源不正常,就不能保證其他部分的正常工作,也就無法檢查別的故障。經驗表明,電源部分發生的故障率在整機中占的比例最高,并且許多故障往往就是由電源引起的,所以先檢修電源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先大功率元件,后小功率元件。根據電器的共同特點,先排除高電壓、大電流的大功率元器件故障,再檢查小功率的元器件,以便逐步縮小故障范圍,由面到點,縮短修理時間。
8.先分立元件,后集成電路。在檢查集成電路時,不要先急于換集成塊,而應先檢查其外圍電路的分立元件,在確認外圍電路分立元件正常時,再考慮更換集成塊。維修實踐表明,集成塊外圍電路的故障率遠高于其內部電路。
六、安排組別之間交流學習
組別間的交流學習就是將各組設置好故障的電器做好組別標識,互相交換故障電器,分別分析故障現象,討論故障產生的可能部位,將故障分析過程做詳細的記錄,然后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將本組的分析結論在班上做報告,由全班同學對其報告進行評點,最后將故障電器恢復到正常狀態,展示故障電器恢復的全部過程,并以組為單位提交維修實驗報告。
七、教師點評
在維修課堂教學中,教師點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學生完成維修任務后,如果教師能及時地、適度地做出評價,對保持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起到很大幫助。而評價是否合理、準確或富有藝術性,將會影響到學生下一次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針對本課程的特點,教師可以對學生合作情況、學生的觀察力、學生的創新發現能力、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生的最后成果進行點評。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及時做出評價,既有利于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幫助學生,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決定是否要對某些環節重新做出講解和示范。
在家電維修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由發展,是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教和學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處理家電故障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并相對獨立地從事學習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作者單位:肇慶市四會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汪明添,蔡光祥.家用電器原理與維修[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
[2]顧明遠,章新勝.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