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寫作是為人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類似的表述都在闡釋一個道理:作文應是學生情感的真實流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也明確指出:“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新課改以來,高考作文經歷了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到材料作文幾種樣式的交替變化,命題者總在力圖尋找一種既能讓學生有話說,又能夠考察學生思維過程的作文樣式。然而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不少考生習慣于“回到古代,復述經典”,千篇一律,頻繁使用古代歷史文化名人的例子,江蘇省一位閱卷老師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羅江上跳水,項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馬遷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宮刑,韓信干脆就賴在別人的胯下不起來了……”學生作文結構模式化,胡亂拼湊,主題平淡,以一種冷漠的口吻敘述古人故事,沒有深入地開拓和挖掘,整篇作文讀下來看不到活生生的人,感受不到彌漫其間的真情,這樣的作文即使用華麗的語言來裝飾,也難掩蓋它的不足,讀后的確會讓人感到厭煩。這種寫作風氣的形成,原因紛繁復雜,但不可否認,學生缺少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缺少對真情的感知與發掘,平時作文“重形式,輕真情”的導向難辭其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因此教會學生關注生活的點滴,品位其中蘊含的真善美,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小見大法”是指從生活的一個角度、一個層面、一個點,發掘出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揭示問題的內在本質。生活本來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尋常細微的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只要善于借助聯想,就會于平凡中見到不平凡,獲得新的認識和感悟,“借一葉而知秋,以一目而傳精神”。例如,由春蠶可以聯想到“無私奉獻”,由小草可以聯想到“自強不息”,由老牛可以聯想到“吃苦耐勞”等等。對生活進行挖掘,提煉主題,這實際也是一直滲透在所有課本中的思想。
許多深刻的立意都體現在一件小事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角度作為切入口,就有利于走出空泛膚淺和文題不一的誤區,有利于寫深寫透,寫出個性,我們可以通過“聚焦凡人小事”“觀察自然景象”“捕捉細小情節”等來關注社會、感悟人生、訴說真情,從而做到以“小”見“大”。在寫作教學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強調作文要“寫小事,寫生活”,然而當學生真地寫了他們所謂的“生活”后,又會讓人覺得僅僅是“記流水賬”,缺少對生活的提煉,立意不高,不能引人深思與共鳴,沒能做到“反映社會風情和時代的氣息”。立意高的文章,能夠以尺水見波瀾,反映社會生活,能讓人感覺到時代發展的步伐,那么,在作文中我們究竟怎樣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點,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見大”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細心品讀課文,合理篩選材料
課本是我們學習的依據,是學習的根本,初高中課本有很多課文都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如《七根火柴》、《變色龍》、《一件小事》、《社戲》、《背影》《最后一課》等等。高中課本中的《小狗包弟》,作者巴金就是通過一條小狗在文革中的遭遇,來寫那個時代人性的扭曲與迷失,用家庭波瀾顯時代風云,令人動容。我們就要學習從這些優秀課文中汲取營養,學習歷代大家的寫作方法,思考他們是如何把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一草一木,注入自己的人生體驗,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從中找到共鳴,找到怦然心動,找到富有深刻含義的東西。例如:拾到一片落葉,可以發現它背后深藏著春去秋來、歲月匆忙的道理;樹葉把綠意留給人類,把敗葉留給土地的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
二、注意觀察,寫有價值的“生活小事”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無奇,但它卻是整個社會的基礎,對這些生活素材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開掘,就能夠從具體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類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從平凡中見不平凡,從無奇見有奇,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如作文《敬畏生命》,這本來是一個十分老套的作文題目,大多寫一些身殘志堅的人面對困境不屈服,不放棄,如史鐵生、張海迪、海倫·凱勒的人生傳奇,然而有一個學生卻另辟蹊徑,以汽車個性化車牌有許多以字母“PA”開頭,把漢字“怕”的讀音與“平安”的首位拼音簡寫建立聯系,再結合近期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嚴查酒后駕駛的行動,提出平安就要敬畏生命的主題,整篇文章聯系現實,關注身邊人、身邊事,娓娓道來,主題鮮明,從小細節中發掘出了大道理。
三、合理想象聯想、提升材料層次
聯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它可以使我們在寫作時由物及人,由人及社會,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層次,從而達到文章表達“以小見大”的目的。命題作文《樹》,作者通過上學途中見到那些從他處移植而來的大樹在經過移植之后,歷經了苦難,逢春吐新枝的眼中景,聯想到了背井離鄉入城的廣大農民工兄弟,想到了他們融入大都市的困難與坎坷,看到了他們身上那種極強的忍耐力和適應力,就如同那大樹一樣可敬。這篇作文許多同學容易寫成零碎瑣屑的寫景文字,而使用這個題材,通過想象和聯想,從而把“樹”上升到了“人”,聯系到了社會上關注農民工在都市生活處境的熱點,有感而發,賦予了事物新的內涵,獨辟蹊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本來就是平凡且細碎的,我們不太可能有多么轟轟烈烈的事情去寫。但只有我們善于觀察、品味,對材料進行精心提煉,并能運用恰當的手段把我們的感悟表達出來,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無奇的材料,也能寫出意味雋永的佳篇來。
呼喚質樸,回歸真實,反對華而不實、矯揉造作,是近年作文評價中傳遞出的可喜聲音,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在平時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注意對學生的引導與培養,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讓作文中多一些真實,多一些睿智。這既是對語文課本價值回歸的一種肯定,也是對學生心理訴求的善意肯定。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