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形成的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的總和。新課程倡導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的教學,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然而,同一班級的高中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參差不齊,若按同一標準同一要求對待所有學生,必然不能發揮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這就要求注重實際,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達到這一目的,良好的“課堂提問”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課堂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按學生學習情況分成若干個問題,利用提問激發學生研究和探索,使學生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并不斷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啟發思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而且與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既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更是師生相互作用的基礎。因而,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的提問能力會直接影響課堂學習活動的展開,進而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教師的課堂提問是通過師生相互作用,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
課堂提問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有目的地恰當地應用課堂提問這一手段可以收到促進教學的良好效果。
一、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
1.問題的設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學內容設問不能為設問而設,搞形式。設問不是教師提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問題去考學生,也不是提一些簡單的本身帶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或是學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費力氣就可以回答的問題。設問要突出重點,提問的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對于課堂中的同類問題不平均用力,盡量做到前詳后略,提高課堂效率.突出設問的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1)抓住教學重點,不在枝節問題上周旋;(2)抓住知識的難點設問,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3)針對學生認識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關鍵詞及制造矛盾為突破口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將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學的認識轉化為全面的、辯證的認知結構。教師在備課中就要鉆研教材,發掘問題,巧設疑問。要善于 “于無疑之處見有疑”,即設問與提問要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我認為,數學設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要善于利用學生易混、易錯的問題進行提問,通過對例題的剖析,達到解惑的目的,讓學生有一種滿足感;②數學教師要善于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歸納、篩選,做到刪繁就簡,擇精選萃,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問一問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③善于利用矛盾式提問,就是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以制造矛盾,引發學生展開思維交鋒,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④抓住新知內容的本質與核心,圍繞與它有關的舊知進行提問,讓學生把新知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這種提問方式有利于培養生思維的廣闊性;⑤觸發學生聯想、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處等等。
2.問點要準。“準”一是緊扣教學目的,抓住主要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是合乎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問的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范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最后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后,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課往往就是這樣的幾個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一個指向明確、體現教學思路、具有適當思維容量的“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
3.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要先提名后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教師要把提問的機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節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揮學生特長的時機讓他們參與,爭取每節課全班大多數學生能有解答問題的機會,更好地激發班級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課堂提問不能滿足于個別學生的回答,對個別學生的回答,無論正確與錯誤,教師都要考慮這種回答與全班大多數學生的理解是什么關系。如果個別學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數學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個別學生的回答需要矯正,那么他所存在的問題是否代表著多數學生?只有把這些情況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4.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后,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和較為完整的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
5.提問的語言要明確。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現了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是研究每列數列趨向無窮時的特征,還是考慮每列數列之和趨向某一常數?再如:“看到此題,你能想到什么?”這樣的提問,學生也不好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技巧
1.選擇課堂提問的時機。課堂提問的時機是不固定的,需要視教材內容和提問目的而定。它可以在一堂課開始時進行,以便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可以在授課中間進行,針對所講內容,聯系已學知識提出問題,不但可活躍教室氣氛,加強學生注意力,而且能使學生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還可以在下課之前進行,針對所講內容提綱挈領地當堂發問,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和記憶教材的要點和難點,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也可留待學生下次上課時回答,以便促使學生為尋求正確的答案而主動地去學習和思考。
2.把握課堂提問的對象和方式。課堂提問的對象應是隨機的,但應注意做到使所有學生機會均等。不要只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應先提出問題,經短暫間歇后再叫某位學生回答。反之,若先點名后發問,則可能置該生于十分窘迫的境地而不能從容思考和回答,同時其他學生也不一定能集中注意力,提問時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以做出必要的調整,學生一時間回答不出或回答有錯誤時,教師切不可予以批評訓斥或諷刺奚落,也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要耐心等待、循循善誘或者請從面部表情上判斷有可能解答問題的其他學生回答。
3.掌握課堂提問的語言和節奏。課堂提問的語言要求流暢清晰,言簡意賅,易于理解。教師的語氣應是和善的,態度應是耐心的,同時需要注意提問的節奏,簡單提問可講得快些,復雜提問應講得慢些,必要時可復述幾遍,以便讓學生聽明白。
4.注意課堂提問的內容和種類。課堂提問的內容應針對教材的要點和難點精心設計,根據其難易程度,一般可分為知識測試性提問和知識擴展性提問兩種,后者應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大致相適應,不宜過高地超乎其上,提問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前進,否則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提問技巧的掌握和其他教學法一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通過長期實踐才能臻于完善。作為教師特別是新手,應將課堂提問列入教學計劃中,對提問內容、方式、語言、時機和對象等一一加以考慮,統籌安排,課后再對提問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尋找改進之處,惟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達到促進教學的預定目的。
數學課堂提問形式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無論采用何種課堂提問,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使課堂提問、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三者和諧統一。良好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目的。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利用提問與被提問,是組織好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在提問的過程中,忌煩躁,更忌不考慮學生的學情,盲目地提問,或者說,盲目地追求課堂的“熱鬧”,其實,有時恰恰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對于學生的答案和結果,要有理智地做好解答和評價,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求同存異。用自己的行為證明科學,讓學生領會探究問題的機智、勇敢,將數學教學實實在在地延伸。
(作者單位:安徽省舒城縣龍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