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由于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課外閱讀的機會相對城里學生更少,這是導致農村學生語文素養普遍較差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有責任讓農村學生學好語文,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力爭讓農村學生與城里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此,2008年5月,由我牽頭,我校語文組申報了安徽省教科研規劃課題“農村中小學課外閱讀與寫作策略研究”。近三年來,我們以課題為抓手,在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寫作策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開展閱讀調查,選定閱讀內容
為了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我們首先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調查中發現:當前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存在三種情況:1.從課外閱讀的體裁和范圍來看,大部分學生讀的是小說、故事類書籍,特別是武俠小說、神話演義小說、宮廷野史、漫畫等居多,甚至于一些街頭艷情獵奇類書刊,而科普類、社科類、百科知識類書籍少有人問津。2.閱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沒有讀書計劃,隨意性強;二是看書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三是看書不動筆,不作筆記,不進行有意識的搜集、整理、消化。3.從閱讀的動機和效果上看,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學習無關”,有的說“找課外書調劑”也有的反映“花了許多時間看閑書,真讀起來又思想不集中”。但是,更多的同學認為除了做作業外,根本就沒有時間看課外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別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并在各階段的目標中明確規定了課外閱讀的總量,我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各年級分學期制定了《課外閱讀、寫作、活動安排表》,形成有目標的閱讀和寫作體系,選定的課外閱讀必讀內容,主要包括優秀古詩文、民間故事、寓言、中外經典名著、報刊時文等,力求做到課外與課內相結合,讓學生閱讀有序化、系統化,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避免了學生課外閱讀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激發閱讀興趣,教會閱讀方法
1.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誘讀
剛進初中,很多農村學生接觸課外書很少,他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往往就是電視,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從學生都感興趣的電視入手,鼓勵他們看動畫故事,少兒節目,并利用語文活動課讓學生聽故事錄音,還讓學生上臺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那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聲情并茂的誦讀都給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上課時常用設疑法吸引學生,或旁征博引或談古論今,然后告訴學生,這些故事、典故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書中的故事無窮無盡,并趁機向學生推薦一些故事書:如《安徒生童話》、《西游記》、《三國演義》,讓學生到學校圖書室借閱,同學之間的作品互相傳閱,這樣學生慢慢就會產生閱讀的興趣。
2.用意蘊無窮的經典教材帶讀
初中語文教材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能窺全豹,不妨借此機會,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關作家的作品,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學生介紹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綠》等,把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之情中的學生引到優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學習了李煜的《相見歡》可介紹并教唱他的另一首同樣表達亡國哀思的《虞美人》,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一個亡國之君的悲愁;學習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可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魯智深后來的命運,激起學生閱讀探知的興趣。學習余光中的《鄉愁》,可請來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又認識一位有同樣情愫的詩人;學習《愛蓮說》,可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比賽。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松松地接觸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閱讀,且覺得興趣盎然。
3.用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促讀
圍繞課外閱讀來組織活動,是反饋閱讀效果,激發進一步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組織學生多開展一些集體活動,競賽充分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如用評星級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多閱讀,為學生設計課外閱讀表格,當學生完成必讀內容,自由選讀內容達到某一程度,獎勵金星一枚,定期比一比誰的金星多,根據金星數量的多少,評出班級“讀書大王”。學校舉行講故事比賽、讀書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讀書報告會、優秀圖書推薦征文評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以激發他們的課外閱讀的熱情,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更好地促進閱讀。
三、利用閱讀資源,創造閱讀條件
閱讀資源的匱乏是阻礙農村學生的課外閱讀的首要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因地制宜,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
1.獲取家長的支持
大部分農村家長把課外書看作“閑書”,對看課外書的子女橫加指責、勸阻,更不用說會花錢給子女買課外書了。由此,家長的支持對課外閱讀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我們利用開家長會機會,向家長說明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要求,讓他們明白課外閱讀與寫作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學校正在開展安徽省課題《農村中小學課外閱讀與寫作策略研究》,讓家長對子女課外閱讀與寫作給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并請成功的家長介紹自己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與寫作的方法和經驗,通過實例讓家長轉變觀念,支持課外閱讀,并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子女購買訂閱一些書報,豐富閱讀的資源,自覺地為孩子創造閱讀環境。
2.豐富學校資源
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有一定數量的藏書,但數量有限,加之有不少圖書由于內容陳舊,已不適合學生閱讀。學校根據學生閱讀內容的需要,及時添置了八萬多元的圖書,每周安排一節固定的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室、閱覽室自由借閱書刊。另外,教師還利用網絡資源,把一些好的文章或好的網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利用電腦課或課余時內進行網上閱讀,擴大閱讀的范圍。
3.建好班級圖書角
僅僅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的圖書是不夠的,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我們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設立圖書角。我們發動每個學生至少帶5本以上的圖書,放在班內的書柜里,實現共同閱讀、資源共享,并定期更換,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用黑板報廣泛宣傳,再配以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讓學生無形中感到讀書就是學習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班內創設讀書的濃厚氛圍。
4.成立課外閱讀小組
為了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能廣泛的“讀”,大量的“讀”,必須有閱讀時間保證。考慮到學生平時在校學習任務重的實際情況,我們除減輕課業負擔,多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外,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好雙休日和寒暑假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為了保證閱讀的時間和質量,我們將全校學生按自然村莊為單位,成立課外閱讀小組,由高年級的學生擔任組長,學生帶自己的藏書和圖書室借閱的圖書在固定場所集中閱讀、交流,并寫好讀書筆記,由于他們彼此熟悉,年級不同,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各組指導教師不定期到現場進行檢查、指導,并對各組平時閱讀開展情況進行記載、評定、獎勵。從而調動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也使課外閱讀進一步落到實處。
四、指導讀寫結合,體驗閱讀成功
閱讀積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綜合運用,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的綜合素質,使閱讀獲取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只有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吸收,是積累,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創造的欲望,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是釋放,也是閱讀的升華,我們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將閱讀與寫作巧妙結合,努力為學生習作搭建展示的平臺。
1.充分利用班級黑板報、學習園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在班級內有成就感。
2.學校成立湖畔文學社,創辦《湖畔》校刊,定期刊登學生的優秀作品,并鼓勵他們在向各級刊物投稿,讓他們在學校或更大范圍內有一定的影響。
3.學校定期開展作文競賽,及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比賽,讓他們在比賽中增長見識,獲得榮譽。
利用不同的載體,讓學生自己的作品發表,或在比賽中獲獎,使他們感受成功的樂趣,也更愿意進行課外閱讀與寫作,不斷享受閱讀與寫作帶來的快樂,從而得到更大的收獲。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通過幾年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寫作實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也促進了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