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可現在的學生在電視、網絡的沖擊下已經漸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越來越不喜歡讀書了。閱讀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還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借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閱讀應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去閱讀文本,更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讓學生在學中悟,在讀中思,在閱讀學習中成為真正的“主人”。例如在學習《變色龍》時,讓學生自己圍繞“狗的主人究竟是誰?”這一問題去感悟奧楚蔑洛夫的不斷變化,在笑聲中對人物進行分析,繼而引導學生去思考當時整個社會環境。
二、閱讀應選擇合適的方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時應教給學生正確多樣的閱讀方法,使他們可以采取相應有效的閱讀方法。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在閱讀小說時,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去選擇閱讀方法。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我在講讀時,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任務,對塑造人物形象感興趣的同學讓他們從作者如何去描寫孔乙己形象的方面去把握閱讀,概括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采用何種方法塑造的;而對環境描寫感興趣的同學我就讓他們去閱讀概括小說反映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喜歡情節的同學則先讓他們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再來概括復述,提高閱讀能力。
三、閱讀應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避免模式化,鼓勵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在講解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這一課時,我不僅僅利用書本給學生們講解課文內容,還充分利用多媒體,帶學生去欣賞劉歡的《好漢歌》,在豪放的歌聲中去體會“梁山好漢”的豪邁,去觀看《水滸》電視劇和電影中相應的片段,通過直觀感受進一步體會文中的內容,將課內外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四、閱讀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
閱讀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在閱讀文本時讓學生拓展聯想,自己改編結尾或續寫情節,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進一步增進閱讀興趣。例如學習《孔乙己》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可以讓學生為孔乙己的最終結局做一個合理的詮釋,或者讓學生編寫“如果孔乙己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命運會如何”這樣的情節,來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時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在理解、鑒賞文學作品時,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日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閱讀時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隨時把自己感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在提高自己閱讀能力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第七十中學)